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 ax和Dm 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ax和Dm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 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存局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30例确诊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给予处方剂最,计划大体肿瘤靶区(PGTV):2。26Gy/F×30F,计划临床病灶区(PCTV):2Gy/F×30F,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进行双弧容积弧形调强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设计。通过其剂量学分析评估:①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②危及器官(OAR)剂量分布。③机器跳数。结果VMAT总体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H、2%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2)和98%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8)高于IMRT(P〈0.05);计划临床靶区适形性指数(CI)高于IMRT(P〈0.05);均匀性指数(HI)低于IMRT(P〈0.05)。VMAT右侧颢叶的D1低于IMRT(P〈0.05);VMAT脑干的Dmax、D1高于IMRT(P〈0.05)。VMAT左侧颢颌关节的Dmax、左侧颞叶的Dmax高于IMRT(P〈0.05);脊髓Dmax、视神经Dmax、品体Dmax和腮腺DSO等OAR的剂赜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比IMRT的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33.2%(P〈0.05)。结论对于复发鼻咽癌患者,VMAT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量、适形性和均匀性优于IMRT,可以缩短机器跳数。但在正常组织保护方面,VMAT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VMAT)相比常规静态调强(s-IMRT)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治疗效率。【方法】选取52名病理确诊且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统一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给予肿瘤靶区处方剂量70 Gy/33次,亚临床病灶区60 Gy/33次,预防照射区56 Gy/33次。每例患者采用相同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进行容积旋转调强及常规调强计划设计(Monaco计划系统)。通过其剂量学对比分析评估:①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②危及器官剂量分布;③治疗时间及治疗跳数。【结果】两组计划均有较好靶区剂量覆盖,但PTV70常规调强组相比容积旋转的均匀性(VMAT vs.s-IMRT,1.09±0.02 vs.1.07±0.02;P<0.001)和适形性(VMAT vs.s-IMRT,0.48±0.15 vs.0.54±0.13;P<0.001)更优;同时VMAT组在正常组织上也未显示剂量学优势,VMAT组脑干剂量较s-IMRT组剂量略低(VMATvs.s-IMRT,57.99±6.43 vs.58.22±5.78;P<0.001),但脊髓,腮腺及喉的剂量较s-IMRT组高(P<0.05)。VMAT单次治疗时间(7.0 min)较IMRT(13 min)显著缩短,但平均治疗跳数(VMAT vs.s-IMRT,644±172 vs.654±180;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可达到常规静态调强较相似的剂量分布,但治疗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和固定野适形调强放疗(IMRT)治疗鼻咽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4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各57例,A组采用VMAT放疗,B组采用IMRT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靶区剂量、风险器官(OAR)受量、治疗效率(加速器跳数、治疗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靶区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视神经、晶体、腮腺、下颌骨受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治疗中加速器跳数、治疗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IMRT治疗鼻咽癌患者效果相当,但应用VMAT可减少病灶周围正常器官的受量,对提升治疗效率及安全性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加速器绝对剂量的变化对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计划大野Portal Dosimetry(PD)剂量验证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2例行IMRT计划的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每例治疗计划中,选择机架角为0°的射野(记为AA0),该射野是大野,由两个分野组成。对AA0野,制作相应的PD剂量验证计划并在一台Clinac iX加速器上执行。通过两个PD分野的矩阵相加,得到大野AA0的PD剂量分布矩阵。通过使用不同的系数与AA0射野的测量剂量分布矩阵相乘,模拟加速器绝对剂量的变化。采用3 mm/3%的Gamma分析参数,使用PD软件模块分析得到不同绝对剂量变化情况下AA0大野的Gamma通过率(G值)。使用dp表示加速器绝对剂量变化的相对百分比。对dp在-5.0%~5.0%范围内以间隔0.5%取值,分析G(dp)的变化。对G(dp)的数据使用四次多项式拟合,由拟合公式计算得到G值的最大值(Gmax)以及G≥95%对应dp值的变化范围(R95)。结果 12个AA0射野的G(0)均&g...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调强放疗对腮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5-06~2008-02间,在我科因鼻咽癌行调强放疗及常规放疗的患者25例,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及放疗后3个月腮腺功能检测及口干程度的比较。结果调强组口干症状分级:Ⅱ级9例,Ⅲ级2例;常规放疗组Ⅱ级3例,Ⅲ级11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3个月中,调强组口干恢复或减轻者9例;而常规放疗组3个月中口干症状无明显好转。放疗后两组腮腺分泌指数(EI)有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摄取指数(U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明显保护了腮腺的分泌功能,减轻口干症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intensity-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I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ynamic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dIMR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5例鼻咽癌患者的定位CT影像,分别采用IMAT和dIMRT方式设计同步推量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平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 DVH)、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 IMAT的95%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5)与dIM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上的靶区平均剂量(Dmean)、最大剂量(Dmax)和受照107%以上处方剂量的体积(V107%)高于dIMRT(P<0.05);脊髓、视神经、晶体、颞颌关节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IMAT的Dmax高于dIMRT (P<0.05)。左、右腮腺IMAT的Dmean和50%腮腺体积的受照剂量(D50)高于dIMRT(P<0.05)。IMAT受照小于800 cGy的正常组织体积[定义为体表轮廓区域的体积减去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用B-P表示]高于dIMRT(P<0.05),受照1200~4500 cGy的体积比dIMRT低(P<0.05)。IMAT比dIMRT的单次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62.7%,单次治疗时间平均减少了60.1%。结论: 两种计划剂量学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能满足临床要求。IMAT减少了正常组织受量,显著降低了机器跳数,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刘映  张惠玲  阳萍  饶岚 《重庆医学》2024,(8):1204-1208+1213
目的 探讨子野数限值对左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IMRT)计划的剂量学影响,以寻求最优的子野数限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该院收治的30例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Oncentra 4.3计划系统设计5种IMRT计划,子野数限值分别为15、25、35、45、55(所有IMRT计划根据子野数限值命名,其余优化参数和目标函数相同),统计5种计划的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学参数、危及器官(OAR)受量和机器跳数并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子野数限值IMRT计划的PTV D2%(F=104.439,P<0.05)、D98%(F=20.748,P<0.05)、Dmean(F=89.578,P<0.05)、均匀度(HI,F=101.794,P<0.05)和适形指数(CI,F=26.453,P<0.05)均有明显差异,左肱骨头V50(F=76.991,P<0.05)有明显差异,其余OAR无明显差异(P>0.05)。pl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宫颈癌调强放疗时不同优化算法( MCO与DMPO)所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将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随机抽样选取10例接受根治术后的Ⅰ~Ⅱ期宫颈癌病例,依次设计4组计划:用MCO算法分别设计M-IMRT和M-VMAT;用DMPO算法分别设计多野调强计划( D-IMRT)和容积调强计划( D-VMAT);比较两种不同优化算法所生成IMRT或VMAT计划中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及机器跳数的差异。结果(1) M-IMRT与D-IMRT相比,其靶区D95、靶区Dmax、靶区Dmin分别增加1.0%(P=0.02)、2.0%(P=0.001)、1.6%(P=0.04),适型指数降低4.5%(P=0.02)。(2)M-VMAT总跳数比D-VMAT增加13.8%(t =7.26,P=0.01)。(3)除M-VMAT计划右侧股骨头V40增加以外其余MCO计划中直肠、膀胱及双侧股骨头剂量相比DMPO计划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在满足靶区剂量的基础上MCO算法能够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但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李新 《中外医疗》2009,28(28):40-40
目的观察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的毒副反应,以比较两者此方面差异。方法将33例早期鼻咽癌(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调强放疗组(17例)和常规放疗组(13例)观察放疗后2组副反应如口干、粘膜反应及皮肤反应。结果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及口干反应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调强放疗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的剂量学对比,探讨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在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接收的56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放射治疗的方式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为适形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结果:两种放疗方式靶区平均剂量和最高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强放疗组D99和D95明显高于适形放疗组.两组间肿瘤区Davg、Dmax、D99和D95剂量分布结果无显著差异.≥105%处方剂量的相应靶体积的百分比,适行放疗明显高于调强放疗;调强放疗的CI明显好于适行放疗.结论:调强放疗能够有效的降低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在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邓娟  赵雷  范习刚  刘高元 《西部医学》2020,32(5):753-757
【摘要】 目的 探讨CMS XIO计划系统子野权重优化(SWO,segment weight optimization)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的影响。 方法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30例鼻咽癌确诊病例,应用CMS XIO 4.64计划系统,每例设计2个计划:S-IMRT(S IMRT组)和SWO IMRT(SWO-IMRT组),均采用7野均分入射方向(153,102,51,0,309,258,207)和相同的优化参数,首先利用静态调强方式(step&shoot)进行计划优化,S-IMRT计划组将通量图转换成子野序列生成调强治疗计划S IMRT;SWO-IMRT组在S-IMRT计划基础上使用子野权重优化工具(SWO)生成SWO -IMRT计划。比较使用子野权重优化前后机器总子野数、总跳数(MU)的变化,同时通过DVH图评价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及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分布。〖HTH〗结果〖HTK〗〓两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DVH图比较,SWO-IMRT组的靶区剂量高于S-IMRT组(P<0.05)。SWO-IMRT计划组靶区PGTVnx、PGTVnd、PCTV1及PCTV2的D98、D95、D50、适形度指数(CI)均优于S-IMRT组(P<0.05),D2与均匀性指数(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剂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O IMRT组子野个数较S-IMRT组减少17%( P=0.001),机器总跳数较S-IMRT组略有减少(P>0.05)。 结论 SWO技术在鼻咽癌调强计划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剂量,同时明显降低子野个数,从而减少机器磨损和患者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技术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8例,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个病例分别模拟常规分割二维放疗(CRT)、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全程调强适形放疗(IMRT),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受照剂量体积。结果在临床靶区1(CTV1)、临床靶区2(CTV2)调强组的靶区覆盖优于另两组(P〈0.05)。调强组脑干和脊髓的最高受量分别为57.25 Gy和42.52 Gy,腮腺、颞叶、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38.66、19.84、44.53、43.5 Gy,且各危及器官超过最小耐受剂量(TD5/5)的体积均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结论调强技术能够减少大多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化疗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调强放疗及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学指标及电解质变化,观察调强放疗及化疗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逆向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剂量学验证方法,保证接受治疗患者剂量的准确性.方法 随机抽取3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CT定位扫描,然后把图像传输至核通PLATO三维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并设计出均分野(七野)治疗计划.利用固体水模板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建立三维等效模体,将待验证的IMRT计划套于模体内,分别计算出每野在模体中的剂量分布,选取模体中感兴趣平面上的每野剂量分布,传输至MAPCHECK验证软件系统,在加速器下进行二维剂量模拟照射并与计划系统计算的结果相比较,验证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结果 采用DTA方法,剂量位置限定在3%/3mm标准条件下,所有射野中相对量的通过率在85%~100%之间,绝对量的平均通过率在80.7%~100%之间.结论 剂量学验证是IMRT临床实施的可靠保证,使用MAPCHECK分析软件进行剂量验证具有适时、方便、快捷的特点,免去了胶片验证法中冲洗、扫描胶片的过程,也减少了大部分的系统误差.因此,MAPCHECK分析软件如今已成为我院剂量验证的常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研究护理干预对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11年7月-2013年1月收治鼻咽癌初治患者并行适形调强放疗8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护理干预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放射野皮肤的护理,护理干预组在传统护理模式基础上对放射野皮肤采取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放疗后皮肤反应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放疗后因皮肤损伤而导致治疗中断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减轻了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皮肤反应的发生程度,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照射野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俐  刘翔宇  唐新生  严伟  舒晓镭  孙世良 《重庆医学》2007,36(14):1414-1415
目的 探索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照射野设计两种方法,从剂量学上探讨设野的合理性.方法 对鼻咽癌常规设野和调强放疗的治疗范围和剂量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照射计划均能基本满足临床要求.IMRT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好,正常组织受照射的范围和剂量减少.结论 IMRT对鼻咽癌患者无论是在靶区的剂量分布,还是保护正常组织都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急性不良反应情况。方法:45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25例)和常规放疗组(2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调强放疗设定7~9个适形野,靶区剂量2.2Gy/次。研究调强放疗和常规面颈联合野放疗病人的皮肤反应、口干反应和口腔咽部黏膜反应。结果:所有病人放疗后鼻咽及周围病灶明显消退。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多为Ⅰ级,口干反应多为Ⅰ、Ⅱ级,口腔黏膜和咽部反应为Ⅱ级。而常规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和口干反应多为Ⅲ级,口腔黏膜和咽部反应为Ⅲ级。适形调强放疗的轻度急性反应(Ⅰ级)要明显多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组中重度急性副反应(Ⅲ、Ⅳ级)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结论: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的口干、口腔咽部溃疡、咽痛、吞咽困难和皮肤反应等早期放疗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