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传统医学对治疗银屑病具有较大优势。本文基于中医理论及现代“脑—皮”轴理论,从心的生理功能出发,梳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则治法,提出从心论治银屑病的观点,认为心与皮肤密切相关,即心部于表,统领皮肤气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藏神而主血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神不宁、心火亢盛、血脉瘀阻、心血亏虚是银屑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临床治疗以安心神、泻心火、畅血脉、补心血为主,使心静、神安、脉畅、血充,恢复机体阴阳平和的状态。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心身疾病的优势,从心论治银屑病,取其身心同调之意,缓解五志过极,神志不安,脏腑失安,形体失养,达到调神养形、形与神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素问·刺禁论》“心部于表”揭示了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文章基于“心部于表”,从心的生理角度阐述神志、血脉、心火与皮肤病关系,探讨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取穴思路,提出治疗急性皮肤病以清心火为主、疏肝清肝为辅,治疗慢性皮肤病以调神宁心为主、畅盈血脉为辅的治疗原则,为针灸治疗皮肤病提供新的思路,并以典型病案阐述。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之一,虽有多种西医治疗手段,但疗效不佳,段渠教授基于“心部于表”理论从“心神-血脉-心阳-心液”4个维度强调了心神主宰、心血濡养、心阳温煦、心液润肤4个方面在黄褐斑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将调心贯穿始终,亦平衡五脏;道术合一,以神养颜;调和营卫,驱邪外出。该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这既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扩展,同时也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以临证为契机,基于《黄帝内经》“心部于表”理论,探析“心”与银屑病的关系。病机方面,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可致神失内守,统率失常而发病,且心神失常可贯穿整个病程;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心血不足,无力推动血运,可致血瘀而发病;心为阳脏,火邪炎上太过可致血热而发病;心阳不足,气化无力,体表失于濡润可致血燥而发病。治疗方面,心主血脉可化生心阳、滋养心神、充养皮肤,治疗总以四物汤为底方,分治以清热之凉血四物汤、祛瘀之桃红四物汤、滋阴之当归饮子,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寄窍于耳”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指心可统领耳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本病,对从心论治本病关注度不足。现以“心寄窍于耳”理论为基点,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的联系,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的瘀血阻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关键环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影响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刺治疗可通过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以畅通血脉,恢复“心主血脉”之功,通过循经取穴以调心神,头部取穴以调脑神,辨证选穴以调五脏神,恢复“心主神志”之能,心之生理功能复常,从而听觉功能亦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心部于表”出自《素问·刺禁论篇》,历代学者对此研究甚少。以“心部于表”理论研究为论据,追溯其源流,概括其功用,及临床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心部于表”理论乃心之阳气布散于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通利血脉,调畅脏腑气机。临床运用中对皮肤病、胸痹以及鼻鼽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部于表”是对心的生理功能与表从属关系的高度概括。“心部于表”与肾治于里相对而言,阳主外,主动,意为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而肾脏统摄在内的阴气,两者内外协调而使气血阴阳相顺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又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心阳、心气鼓动气血津液外舍于周身,沟通表里,为心藏神提供物质基础。若心阳、心气受损,邪由表入,或邪由内生,风痰瘀血等病理产物损伤络脉,或直中心脉,皆可导致心脏受损。风之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不仅具有开泄腠理,发散外邪之功,还可畅达阳气,行气胜湿,化瘀通络,醒神开窍,药力直趋病所。疏风散邪以理经通络,运转气机而畅通血脉之心;又可振奋阳气,化瘀解郁而恢复心之神识;前可畅达肝脾气机,燥湿醒脾,调和气血而助心之功能恢复。基于“心部于表”的理论内涵,探索风药理心之功,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缺乏对“神”理论的系统认识。基于文献研究,从含义、分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调养治疗等方面,初步构建“神”理论的系统框架。研究发现,其以“脑神”“心神”“五神”“五志(七情)”为主要结构,“元神”“识神”“欲神”为其说明系统;脑神(元神)与广义心神的主要区别是脑神在先天时期即开始发挥作用;神的病理变化及调养治疗并不局限于心脑,强调“脑-心-五脏”共主神明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丰富完善“神”理论的系统框架有助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心部于表"是对心的属性及生理功能的概括。温热毒邪袭表,"心部于表"功能失职,心阳不足,无以布散于体表肌腠,则毒邪内犯于心,耗伤气阴,损伤阳气,使血脉瘀阻,心神外越,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神昏等症,发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辨证,证属邪毒犯心者,方选银翘散加减,清热毒,透心表;证属气阴两虚者,方选生脉散或炙甘草汤加减,益心气、养心阴,助心表;证属心肾阳虚者,方选参附汤、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加减,温心阳,固心表;证属心脉瘀滞者,血府逐瘀汤加减,化瘀血,通心表。为处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方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9):743-746
阐述从心论治耳鸣的理论基础,认为心与耳经络相连、藏神相通,耳鸣常由心气、心血失调,心神紊乱引起,故耳鸣的治疗应不仅从肺、肝、肾、脾四脏着手,还应关注肺、肝、脾、肾与心的关系,注意对心的调养。根据临床经验,认为与心相关之耳鸣可分为心火上炎、心血亏虚、心肾不交三型,并拟清心聪耳止鸣汤、补心安神止鸣汤、清心滋水止鸣汤分别治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认为心神失调是特应性皮炎的关键病机。临证运用艾灸疗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以镇心安神为主要治法,常用百会、内关、三阴交等调神腧穴;并配合合谷、曲池、血海以协调整体气血,增强安神的作用;重视脏腑精气对心神的作用,配合辨证论治以调理肝、脾、肺、肾四脏,为拓展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的艾灸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以“心藏神”和“心主血脉”作为心的基本生理功能活动。如《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神气舍心……乃成为人。”这两节经文指出了“心神”与“心血”的密切关系,而其含义则认为“心主血脉”的功能活动,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内经》又说:“经脉  相似文献   

13.
于游  于睿  孙红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87-1288
主要从"心藏神"理论和中医辨梦理论对失眠进行探讨,认为心神不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他脏病变扰及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又根据"梦造于心"的观点,以中医理论辨梦论治失眠,主要辨证与治疗思想为:调心神,安五脏,辨梦境,疗睡眠。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古籍入手,梳理“心”与女科的关系,认为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心的生理特性是阳脏而主通明,且心与妇科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现代大多数医家只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科疾病产生中的作用,忽略了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从肝论治心悸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华琛 《河北中医》2003,25(4):280-28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 ,临证时从肝论治往往取得佳效 ,现浅探如下。1 心与肝的关系心者 ,君主之官 ,《素问·痿论》言其“主身之血脉” ,《灵枢·邪客》说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这些都说明主血脉、主神明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主疏泄及藏血。《灵枢·本神》中云 :“肝藏血 ,血舍魂……心藏脉 ,脉舍神。”由此可见 ,从生理功能来看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意志两个方面。王冰说 :“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临床亦常见心肝两脏互传的证候。…  相似文献   

16.
"心部于表"理论出自《素问·刺禁论》,"部"即分布、主司之意,表即卫表、皮肤肌腠之表。可见,心与皮表关系密切,在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中,从"心部于表"理论出发,注重对心的调治,常可收获良效,丰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试论病毒性心肌炎伴发情志改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藏神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又称心主神明或主神志,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之气阴两虚,标实为热毒,兼夹痰瘀,由于疾病缠绵难愈,病程中首见心神伤的改变,继则伴见它脏神志损伤,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转归。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伴发的不同情志改变,临床可根据"五神脏"之说辨脏论治,使患者生理、心理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高吉 《光明中医》2022,(8):1366-1369
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当代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病症,自古以来,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医家在五脏整体观的指导下论治失眠,其中不乏从心肾论治者,但是,此文将基于经络联系,以肺为枢,从心-肺-肾轴来论述心、肺、肾三脏之生理病理与失眠的关系,即从经络、血脉、阴阳、营卫、五神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试探析从心-肺-肾轴来论治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内经》“五神脏”理论,阐明“五神脏”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高度体现,通过对“五神脏”理论初步阐释,论述五神(魂、神、意、魄、志)损伤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认为从五神角度论治抑郁症突破了传统从肝郁论治的束缚,有利于从五神层面评定抑郁症并确定治疗靶点。临症当从形神一体观角度出发,辨虚实以精神内守,调情志以神气辅弼,施针灸以形气神调,法温阳以阴霾自散,从而以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中和状态,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