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膝骨性关节炎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此文介绍了吴炳煌教授从“膝为筋之府”理论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首先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筋”的本质、功能及与膝、肝的联系,得出经筋病变与膝病关系密切,筋与肝在生理及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应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融合经络理论辨证取穴,结合经筋理论辨脏腑选穴;其次可妙用三筋穴,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最后提出缓解痹痛的同时,应重视膝关节功能恢复,治法上注重滋养筋脉、养血柔肝,概括为“经筋并治”是缓解膝关节疼痛的基础,“养筋柔肝”是提高关节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在脊柱骨骼发育定型之前出现的脊柱结构整体异常,伴有背部肉薄不坚,筋不束骨,影响整体美观、躯体运动,甚至脏腑功能。目前,临床上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神经损伤风险高、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治疗、运动疗法、支具治疗以及电刺激等。其中,支具配合体操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疗效不确切、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龟背”范畴,也称“小儿驼背”,但尚未有明确的辨证分型。文章通过中医理论——“脾主肉,肝主筋”,对脊柱侧弯相关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探讨“脾主肉,肝主筋”这一理论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现代医家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临床应用。基于“脾主肉,肝主筋”理论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主要体现在揉筋正骨和健脾养肝两个方面,揉筋正骨突出外治,健脾养肝重在内调,内外同治,标本兼顾,为中医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与方法。因此,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中医治疗并非只有理筋整脊之类的外治法,还可以...  相似文献   

3.
骨属中医五体之一,具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储藏骨髓、构成运动基础结构等重要功能。骨骼的功能需要五体的配合,与肾、肝、脾等多个脏腑及经络相关。骨病的治疗应强调多脏同治、内外同治、动静结合。中药治疗骨病注重从肾、肝、脾等脏腑调治,补肾壮骨、养肝柔筋、健脾助运相配合。临床上,根据不同骨病病机,治疗用药的补肾、养肝、健脾各有侧重,同时常可配合补肾调督、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活血化瘀等法。骨病的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治疗骨骼疾病独具优势。骨病患者在静养之余,适当配合运动,可促使五体协调,气血畅通,有利于骨病康复。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针灸》2019年6期刊载的《太阳主筋释疑》[1]一文,从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经筋、卫阳等方面论述太阳主筋之要义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提出太阳主筋从经脉而言,肝主筋从藏象而言。笔者读后收获颇丰,借此文探讨肝主筋与太阳主筋的关系,及其在筋病治疗中的运用。1肝主筋与太阳主筋1.1肝主筋《素问·痿论》言:"肝主身之筋膜"。体表之筋,  相似文献   

5.
肝与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与筋的关系特别密切 ,筋的功能活动隶属于肝 ,从筋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肝脏功能的盛衰。本文从肝与筋之内在联系进行探析 ,以冀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开拓思路 ,提高疗效。1 筋的含义及作用中医学所谈的筋 ,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而划分为十二个系统 ,称为十二经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 ,主司运动 ,保护内脏等功能。《说文》对筋的解释是 :“内之力也 ,从月从力 ,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 ,以竹之物多节 ,所以明其形也。”即指肌肉的活动能力在于筋。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在骨与骨的连…  相似文献   

6.
火针治疗筋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筋瘤是关节附近筋膜部的一种囊性肿物,又名“腱鞘囊肿”、“筋结”、“胶病”。病因尚不太清楚,常因局部软组织损伤后,引起损伤性炎症,使滑膜腔内滑液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初期囊内积液不多,质地柔软,随着积液的增加而逐渐变硬。目前,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膜囊疝(腕背侧舟月关节筋膜,足背中附关节筋膜等处)和发在肌腱的筋瘤统称为腱鞘囊肿。笔者三十多年来应用火针治疗该病,屡见奇效,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男15例,女8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筋瘤发生在腕背侧关节73例,足背中附关节25例,…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研究筋的生理病理特点,历代医家的论述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筋有着连接并约束关节,主持运动的功能,生理上与肝、肾、脾等脏腑及十二正经联系密切。当其在感受外邪,或体质虚弱,或过度劳损,或脏腑疾病,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或失治误治等致病因素影响时,筋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形成筋病,筋病主要有筋急与筋纵两种状态。笔者发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筋急极为相似,所以笔者认为筋急的致病因素应当同样适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在解除致病因素,使筋脉恢复濡养之后,其病理状态会得到改善。且有笔者的临床经验及诸多临床案例对笔者观点有着很好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医者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时,可以"扶正祛邪,舒筋缓急"为治疗原则,准确辨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祛除致病因素,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呃逆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西医认为与膈肌持续性痉挛有关,病因广泛且机制复杂。从筋急角度辨析,本病属筋病及脏腑病,病位在膈,筋中寒湿、筋失血养以致筋急是主要发病机制。治疗需重视膈与经筋的联系,当以通阳缓筋配合调整脏腑阴阳为大法,首选颈夹脊穴以速缓筋急,配伍手三阴经穴养血柔筋,同时口服汤药散寒祛湿,以调整脏腑固其本。针药并用,协同增效,临床收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背部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临床以局部疼痛、筋结点形成为主要表现。傅立新教授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时既要注重松解局部筋结,又要顾护脾胃、调补气血。临床上常先以芒针针刺调气要穴中脘、气海,再用筋骨针松解筋结点,效果显著。本文通过介绍傅立新教授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诊治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李春红教授认为不安腿综合征的病机多为肝肾阴亏,筋脉失养。标在筋,本在肝肾,治疗以滋补肝肾、养阴柔筋为法,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滋阴舒筋散联合柔筋点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洁  陶维娜  李欢 《新中医》2021,53(20):95-98
目的:研究滋阴舒筋散联合柔筋点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 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信封法分为2 组各37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滋阴舒筋散联合柔筋点穴治疗。治疗3 个月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以及肌力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粗大运动功能(GMFM) 量表评分、精细运动功能(FMFM) 量表评分、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 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91.89%,高于对照组78.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舒筋散联合柔筋点穴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有增效作用,能有效改善患儿肌力,恢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亏虚,主要致病因素为痰饮、血瘀及六淫,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祛湿、养肝滋肾为法。采用自拟芪归理筋汤随证加减治疗因"虚"所致的颈椎病,临床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筋伤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西医治疗筋伤主要以控制症状、协调平衡为主,而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恢复筋骨的平衡与功能为主。中医治疗该病的手段多种多样,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学者对筋伤的理论认识不同,导致其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也各异。深入探讨筋伤的相关理论,对临床医生治疗筋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筋伤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筋伤治法,以期为临床上筋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牵摇松筋手法治疗膝关节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162例,采用牵摇松筋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和关节稳定性变化。结果:治疗后疼痛、行走与站立功能、关节活动度等有明显的改善,但肌力、屈曲畸形及关节稳定性改善不显著。结论:牵摇松筋手法对改善膝关节OA的疼痛、功能和关节活动度疗效较好,对其肌力、屈曲畸形及关节稳定性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浅谈"筋会阳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琪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2-2973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日:"筋会阳陵泉"."会"者"会聚"也;"筋"即指"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的外嗣,多起于四肢末,主司运动,经筋之精气在运动过程中会聚于阳陵泉,笔者通过学习就阳陵泉与筋(经筋)的联系,从定位、命名、经脉,脏腑以及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等五方面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提出"筋骨辨证",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骨度、损伤内外治法记述尤为详细,"筋骨并重"为核心,贯穿全书,发展了"筋骨辨证",为现代正骨推拿治疗的四大原则之一。筋,不仅指经络"筋"(筋膜、筋络、筋腱),也包括皮肉、脉等,涵盖现代解剖学肌肉、韧带、筋膜、软骨;骨乃奇恒之府,具有正、刚特性,维持整体形态,保卫内部组织,构成人体结构基础;筋约束骨,骨伸张筋肉,相互协调,维持人体运动;筋骨生理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与肝、肾相应,骨关节病治疗应整体调摄,重在肝脾肾。"筋骨辨证"是手法治疗的前提,明确筋伤与骨伤主次,辨证施术,手法操作注重松筋与正骨,既重视骨折复位,又重视理筋,保护软组织;正骨-骨折和脱位,恢复骨与关节正常解剖位置;理筋-软组织急、慢性损伤,肌肉痉挛疼痛,仅采用松筋手法,反复按压局部,可加重关节错位,产生剧烈疼痛及肌肉痉挛;将"筋骨并重、辨病诊治"与现代医学手段巧妙结合,辨证施术,也当注重筋、骨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中药、针灸等内外兼治,充分施展"筋骨辨证"治疗优势。"筋骨辨证"应用于临床是正骨推拿学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论述筋针经筋平刺法,为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以指导临床。方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面瘫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期及治疗研究概况等方面,探讨针灸治疗在面瘫病急性期中应用的合理性,同时结合筋针经筋平刺法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分析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应用。结果 筋针经筋平刺法运用筋针疗法理论,在面部相应的经络循行筋经上,进行筋穴平刺、无感得气,可以达到以知为数般的疗效。结论 筋针经筋平刺法在面瘫病急性期中的应用中具有有效性,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朱晓鹏  戎军  周明倩 《新中医》2021,53(2):112-115
目的:观察柔筋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柔筋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关节痉挛程度(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对照组为7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筋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关节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