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自然过程[1].而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的凋亡会导致椎间盘的退变.NPC由两种细胞组成:脊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脊索细胞在人类在成年后自然消失,在一些小型脊柱动...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个慢性演变过程,也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目前对于引起IDD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以往的研究表明,IDD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椎间盘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破坏、细胞表型改变。此外,新的证据表明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在退变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中高度表达。同时,已有研究表明,诸多炎症因子可能在IDD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退变的进行,IVD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GC)和胶原(collagen,COL)降解增加,IVD细胞表型改变,这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旨在归纳近些年炎症因子的研究热点,论述其在IDD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ID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腰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全球大约有6.37亿人受其影响。高发病率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负担。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引发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发生椎间盘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恶化。目前临床上关于IVDD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IVDD的治疗手段存在易复发、费用大等问题,多数以缓解症状为目的,而关于针对IVDD发病机制的治疗却很少涉及,无法从根本上逆转IVDD的发生。因此临床上亟待破解IVDD发生的关键机制,以寻求逆转IVDD的关键治疗靶点。IVDD的病理变化已有诸多研究做出解释,包括: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合成减少,而Ⅰ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增加)、炎性因子诱导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以及调节性细胞死亡(RCD)等。RCD包括细胞自噬、坏死、坏死样凋亡、焦亡等,与细胞凋亡相比较,RCD通常是因外部刺激或者细胞内紊乱发生,常有明显的细胞形态与结构的改变。铁死亡也属于调节性细胞死亡的一种,但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学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大量的铁蓄积以及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的特征生化表现,形态学上,铁死亡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皱缩、线粒体双层膜密度增加以及线粒体嵴的减少,而细胞膜完整、细胞核大小正常、无染色质浓缩等表现。铁死亡最初是由Dolma在2003年用新型化合物erastin作用于癌细胞时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该细胞没有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聚集等表现。一直到2012年由Dixon依据其特点命名为铁死亡。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两方面:(1)细胞内谷胱甘肽耗竭导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活性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的聚积;(2)铁相关的芬顿反应产生的大量的氧自由基(ROS)。随着铁死亡这个新名词的兴起,大量的研究发现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相关。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胰腺癌、肝细胞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均密切相关。并且铁死亡与多种退行性疾病相关,包括:阿尔兹海默症、亨廷顿病、骨关节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IVDD与铁死亡的联系,关于其在椎间盘不同细胞中相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卢凡  孙凯  祝文涛 《骨科》2024,15(2):182-186,192
研究发现细胞死亡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除了凋亡、铁死亡、焦亡以外,目前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介导的细胞死亡方式——程序性坏死。作为一种新型的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已被证实在部分炎症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与OA的关系还不够明晰。本文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程序性坏死的特征、分子机制及其与软骨细胞炎症的关系等,期望对阐明软骨细胞程序性坏死在OA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白杨  史冀华  张水军 《器官移植》2022,13(5):647-65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了HIRI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细胞凋亡、自噬及自噬依赖性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HIRI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复杂,迄今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IRI过程中,多种细胞死亡方式被激活,如凋亡、焦亡、自噬、程序性坏死等。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以铁依赖性的活性氧(ROS)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为主要特征,已被证实在IRI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节铁、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及信号通路,加剧器官IRI。阻止铁死亡过程在多个器官中被证实能有效降低IRI的破坏,但与其他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相比,铁死亡在IRI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仍较少。IRI与ROS产生密切相关,ROS通过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损害细胞膜结构,与铁死亡存在紧密联系。本文结合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的铁代谢、脂质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及其他多种调节因子的调控途径,探讨铁死亡在器官IRI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以期为IRI相关实验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盘退变,其最终结果都是使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如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含量减少从而引发退变。生物学治疗正是着眼于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这一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腰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病因。IDD在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最佳,当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时,椎间盘修复的可能性极低。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对IDD早期进行检测和定量评估。在一些关于IDD再生修复治疗的新手段的临床研究中,多以患者的疼痛改善、椎旁肌肉肌电信号、椎间盘高度、髓核视觉信号改变等作为疗效评估指标。这些指标无法直接定量反映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外基质的增减,难以准确客观地说明退变椎间盘的再生修复情况。因此,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IDD的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如定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被用于评估IDD,鉴于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中的独特优势,笔者对以上影像学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肺部疾病, 其临床特征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ALI/AR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死亡方式, 除常见的凋亡、焦亡等方式外, 近年来铁死亡、坏死性凋亡、NETosis等方式逐一被发现。文章通过介绍铁死亡、坏死性凋亡、NETosis等方式在ALI/ARDS中的研究进展, 总结不同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不同ALI模型中的调控机制, 为靶向治疗ALI/ARDS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on,IDD)所致腰腿痛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对IDD所致腰腿痛的治疗手段都属对症治疗,不能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所致腰腿痛。椎间盘组织工程学旨在通过恢复或者重建椎间盘原有的生理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有望成为一种治疗IDD的有效手段[1],但组织工程研究和治疗需要大量的种子细胞,现有种子细胞来源有限,探索相对理想的种子细胞成为研究的热门。作者就种子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