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璇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122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医案中的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胃脘痛的用药特点。叶天士对胃脘痛的治疗注重温通胃阳,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用药多为辛温之品;治胃不忘疏肝是叶氏治疗胃痛又一特点,常投金铃子散或伍用郁金、香附、柴胡;对久痛入络者,法当祛瘀通络。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胃痛的医案丰富,叶天士认为胃痛多与肝有关,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分析胃痛医案可归纳出下列5种证型: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犯胃、肝犯胃兼痰饮胸痹、郁伤脾胃阳虚、肝风犯胃液虚,从肝论治胃痛是其特色。探究叶桂从肝论治胃痛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对当今临床胃痛的诊治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著作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治胃脘痛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重视肝与胃、肺与胃之间的关系,多用疏肝和胃、降肺理气法;胃脘痛久病、重病从络病理论辨治,实证祛邪通络,虚证则补虚通络,常用辛香药和虫类药。此外,叶氏将胃阴学说运用在胃脘痛治疗中,常用滋补胃阴法。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所载医案,反映了叶天士治疗胃痛强调辨别虚实、分型论治.实证者有气机失调(包括肝气犯胃、气逆不降、气郁化火等证)、痰浊内阻(包括痰浊阻滞、阳虚浊阻等证)、瘀血阻滞(包括气滞血瘀、血络痹阻等证);虚证者有脾胃阳虚、胃阴亏虚和气营两虚.对现代临床治疗胃痛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同的都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痛。胃痛从肝论治者,临床上极为多见。检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胃脘痛”案中共计49案,其中就有16案(未包括用一、二味疏肝行气药者)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呕吐病的认识、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并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的相关论述和当代医家的论述,总结了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特色。叶氏认为肝木在呕吐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冲脉致吐的观点,临床治疗上,善辨虚实,重视阳气,治疗方法包括暖肝通厥法、苦降辛通法、清上焦以解中焦法、平冲止吐法、通理胃阳法、开泄浊闭法、养阴熄风止吐法,遣方经时兼蓄,用药灵活擅加减,同时亦重视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脾胃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阴阳为纲,创立了"胃阴学说",受到后世医家的关注。同时,叶天士亦重视胃腑之阳气,诊治胃阳虚医案众多,病因病机多有阳明不运、中焦失司,胃土失用、脏腑失和,胃络失守、气血失调等方面;在证治上提出通补阳明、调和脏腑、补虚通络等要法;用药则善刚柔相济,喜以薄味之品相通,对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胃痛成因分虚实,实证由气机失调、痰浊阻滞、瘀血阻络等所致,虚证由脾胃阳虚、胃阴亏虚等所致;临证辨析主要辨气血、虚实、寒热;临床治疗有疏肝和胃、理气降逆、化痰泄浊、祛瘀通络、温阳健脾、滋养胃阴等法;用药方面,叶天士善于化裁古方,以轻灵柔和为主,提出久病入络、通补则宜、守补则谬的观点,并倡导胃阴胃阳分治,创立胃阴学说。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中"培土制风"法为叶天士治疗内风的重要方法,叶天士以岐黄、张仲景学说为立法之旨,创立脾阴、脾阳、胃阴、胃阳分治法,辨治脾阳立以甘温益气、温阳封固、化痰息风法;辨治胃阳通补和胃,辨治脾阴、胃阴提倡养血和营,力厚填阴(奇经虚风)、甘凉濡胃、清火养阴法,诸法直切"阳化内风"病机颇具特色。本文通过整理文献,统以脾胃阴阳四纲分治,举案释法如管中窥豹,一览其治案特色,望以求古鉴今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11.
张颖  赵家有 《北京中医药》2019,38(10):1024-1025
阳气亏虚、阴邪阻滞是胸痹的基本病机。以该病机为指导辨治胸痹是常规经典治疗思路。温病学家以擅治温病闻名,考虑胸痹阳气亏虚、阴邪阻滞的病机,温病学家似于胸痹并无特色。然而《临证指南医案》亦收录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医案,值得探讨研究。本文基于《临证指南医案·胸痹》14则胸痹医案,以治法为切入点和整理主线,解析叶氏治疗胸痹医案,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治法总结为法仲景,辛滑温通;宣肺卫,苦辛开郁;运中焦,调和升降及通血络,蠲痹止痛等四法。同时,叶天士注意到了胸痹病机演变中有热证,痹久具有向肺痈肺痿转化之机,此时用药多辛苦润,该病机演变尚需深入研究及阐释。  相似文献   

12.
茯苓通胃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通胃阳"一说,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叶氏继承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主张"治胃与脾迥别",治脾宜燥宜升,治胃宜润宜通。在用药上叶氏指出"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故其常以辛味药如半夏、生姜、厚朴、枳实等,淡味药如荷叶、茯苓、竹茹等作为通阳用药。茯苓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出现1 058次,是叶天士"通胃阳"学说中重要的一味药物,善通胃阳,引阳入阴。叶氏通过不同气味配伍,无论甘凉濡润、辛热开浊通阳,亦或温润柔剂、淡渗通阳,均配以茯苓才能达到通胃阳之功效。研究旨在对其理论内涵及临床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医案分析,总结出叶氏论治胃脘痛的特点有:病因多端,斟酌虚实论治;实者通之,当究气血阴阳;虚者荣之,通补运化相合。其论治法则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胃病从肝论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49案,其中有1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肝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以通调气机为纲,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使之久痛难愈.而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首先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所以治疗胃痛,十分重视疏泄肝气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之通降失司,则脾之清气难以升发,故临诊用药常升降并进,常用黄连(或龙胆草)配吴茱萸辛升苦降.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胃阳虚证辨治理念和方法独到,叶氏指出胃阳虚之病因,不外乎饮食、劳倦、久病、误治等;胃失受纳通降即为胃阳虚证的典型和主要表现;脉形小濡为胃阳虚证之典型脉象;临证强调脾胃分治;治胃不忘治肝,是叶氏治胃的又一特点。此外,叶氏十分重视胃阳虚证之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叶天士,除在温病的论述及用药上有独到见地外,对内科杂证的辨治亦别有丰采,兹就《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的辨治特点,略述点滴.  相似文献   

18.
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暮夜(晚、夕、卧时)用药案例,总结其夜治脾胃用药规律。以法统方,将叶天士夜治脾胃法归纳为升阳健脾(温阳涩脱、建中运湿、温阳利水),健脾养营,宣补胃阳,濡养胃阴,补虚通络各法;认为夜治脾胃杂病具有重视脾胃与其他四脏及奇脉的关系、重视补虚通络、重视气味配伍等特点。探讨叶天士夜治脾胃法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疑难杂症、久病痼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44-445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共载医案32则,记载了叶天士治疗中风一病的辨治思路和处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治中风的学术思想:叶氏将前人对中风一病的认识融会贯通,临证之时灵活运用,有独到见解。治疗以"补虚熄风"为总则,根据内虚的具体情况又有滋液熄风,阴阳并补,交通上下,培中制木之治法;用药讲求温柔濡润,忌过补攻伐助邪伤正;对中风出现心火上炎之证,根据营亏热盛的程度不同灵活选方用药;完善了"阳化内风"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叶天士的理论渊源、奇络虚证治法重点、络病治法重点、从脏腑论治奇络病要点、重视体质因素和因时制宜等几方面精练地阐述了叶天士治奇络病的治法治则,并总结了叶天士治奇络病的用药规律和特色,再通过列举从叶天士医案中精选的奇络病常用方来进一步体现治法治则和方药特色。文章体现了叶天士讲究奇络治法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