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调查抗精神病药致首发精神疾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服用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1月的309例首发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化指标、心电图资料,以QTc≥440ms作为QTc间期延长的标准,分析QTc间期延长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为10.6%.药物治疗组QTc间期均值大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电休克治疗组以及药物联合脑电治疗组QTc间期与基线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组QTc间期与基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精神病药联用以及抗精神病药联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组QTc间期均值大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等效氯丙嗪剂量<1000mg/d组别QTc间期与基线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剂量与QTc间期没有相关性.女性是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OR=3.26,95%CI=1.050~10.094),其他因素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首发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QTc间期延长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发生QTc间期延长的风险是男性的3.26倍.药物联用延长的QTc间期并未达到异常值.抗精神病药剂量与QTc间期没有相关性.除了性别因素外,其他指标不是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这与抗精神病药物的 使用有一定的关系。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c 间期延长,增加了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 动过速(TdP)的发生风险,严重者可恶化为致命的心室颤动,甚至心脏性猝死(SCD)。性别、年龄和电解 质紊乱对 QTc 间期延长均有影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 QTc 间期的影响不同;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 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对 QTc 间期的影响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 QTc 间期延长也受到遗传 因素的影响,随着药物遗传学的发展,许多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相关基因被鉴定出来。 现就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c 间期延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抗精神病药对QTc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研究抗精神病药对心脏的安全性.方法对服用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检测心电图(ECG),观察比较其QTc间期.结果服奥氮平患者QTc间期延长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服其他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结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时,只有奥氮平最少可能出现导致恶性心律异常的QTc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研究QTc间期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回龙观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入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57例,比较QTc间期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药物对QTc间期的影响。结果用药后2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QTc增加较基线期比显著延长(P0.05)。5种不同SGAs与第2个月QTc间期变化没有相关性。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只有所服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与QTc间期延长呈正相关(P=0.029)。结论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发生QTc间期延长,并且是剂量相关的,与所服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无关,但得出这一结果可能受组间样本量差异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奎硫平和氯氮平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奎硫平和氯氮平对心电图QR间期和QTd的影响程度。方法: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单一给予奎硫平和氯氮平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于治疗前、治疗第1、4周末测定QTc间期和QT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药在治疗第4周末QTc间期均显著延长。氯氮平组QTd在治疗第4周末均显著增加;在治疗第4周,2药的QTd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奎硫平较氯氮平对QTc间期和QTd影响小,是较安全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服用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的52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测定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QTc≥440ms作为QTc间期延长标准,分析QTc间期延长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QTc间期延长发生率12.8%,女性(22.7%)高于男性(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和传导阻滞患者QTc间期延长风险分别是心电图正常患者的2.6和3.1倍(P〈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QTc间期延长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入院的33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分别进行血清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B)、B型钠尿肽(BNP)、心肌酶谱(CK、CKMB、LDH、AST)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 QTc治疗前后均正常范围.LDH异常率由治疗前36.36%下降到治疗后15.15%,差异接近统计学水准(P=0.057).其他各指标在治疗前后虽存在部分异常,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LDH显著高于治疗后第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4,8周间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n、MB、BNP、CK、CKMB、AST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在治疗第4,8周较治疗前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4周、第8周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初期通过控制兴奋症状有助于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部分心脏功能指标,但对QTc有延长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需注意心脏相关指标的监测,尤其在治疗初期.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QT间期与抗精神病药及代谢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电图叩间期与抗精神病药及代谢等的关系。方法:对390例应用抗精神病药至少6个月住院患者的代谢参数作评估,测量他们的校正QT间期(帆)。结果:25例(6.4%)出现QTc间期延长。联用与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的QR间期差异无显著性(P=0.884)。服氯氮平患者的叽间期较其他药物明显延长。结论:QT间期延长并不多见,与三酰甘油相关,与其他代谢参数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氯氮平一直被作为第2代抗精神病药的原型有着“神话”般的历史.Hippius[1 ]将氯氮平的发现描述为是一个“矛盾、不幸和幸运的事件( paradoxes,luck and unfortunate incidents)”.矛盾之一:氯氮平是一个非常老的药,20世纪60年代中期,奥地利和德国医生首先开始研究氯氮平,认为它是非常有潜力的抗精神病药,该药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很多国家上市.但氯氮平又是最新的抗精神病药之一.氯氮平第2次重新上市是由美国医生开发,而且作为第2代抗精神病药的原型,现在仍然被认为是将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先驱者[2-3].矛盾之二:一些药理学家指出,氯氮平所表现出的效果不像是抗精神病药,它的抗精神病效果不同于第1代抗精神病药,没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风险;也有药理学家认为,氯氮平突破了对第1代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假设,是新型药物的代表[4-5].矛盾之三:从立体结构看,氯氮平更像抗抑郁药,最初氯氮平也确实是作为抗抑郁药进行开发(其结构与抗抑郁药米帕明的原型相似),同期开发的7种结构类似的药物都有抗抑郁效果,只有氯氮平在实验和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抗精神病效果[1].  相似文献   

10.
抗精神病药所致QTc间期延长、室速和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QT间期的生理学、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c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及猝死等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抗精神病药所致QTc间期延长、室速和猝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QT间期的生理学,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c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及猝死等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2.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药情况1年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首次发作(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特点.方法 对13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进行问卷式跟踪随访调查1年,并比较服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患者(64例)和第2代抗精神病药患者(73例)的差异.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延逐渐降低,与所服药物类型无关.第1代抗精神病药组出院后第1、3、6、12个月的停药率分别为0%、7%、18%、50%,第2代抗精神病药组的停药率依次为3%、11%、21%、55%,2组各时点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代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多于第2代抗精神病药,随访第12个月时分别为30%、7%, χ2=12.310,P<0.01.而后者在随访第12个月时出现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比例(40%)高于第1代抗精神病药(5%)(χ2=13.433,P<0.05).结论 如何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长期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国十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分析4年间我国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作者2002年的调查方法,选择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5898例精神分裂症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5898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2716例(46.0%);住院患者为3182例(54.0%);男3041例(51.6%),女2803例(47.5%),缺失54例数据.(2)99.1%的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使用频率在前7位的药物依次为:氯氮平(31.7%),利培酮(30.5%),舒必利(14.5%),氯丙嗪(10.8%),奋乃静(9.2%)、喹硫平(7.2%),氟哌啶醇(5.8%).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住院患者平均药物剂量显著高于门诊患者.(3)72.7%的患者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第1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为38.3%;6.19%的患者接受了长效药物治疗.(4)75.6%的患者接受了单一非长效抗精神病药治疗;24.4%的患者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5)54.1%的患者联合了抗胆碱能药、苯二氮革类、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控制不良反应或增效治疗.结论 第2代抗精神病药已经成为我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流药物,反映出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主要药物,尤其是第2代抗精神病药,由于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病性症状且容易耐受,目前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并且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中也开始尝试使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一般较男性延迟,常在20岁以后发病,正好处于婚育年龄,而且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极大,因此一经确诊需要给予积极治疗[1].然而,患者若在孕期发病,或者在用药期间意外怀孕,是否继续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胚胎毒性究竟如何,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使其在临床决策时陷入两难境地,主要原因是临床研究证据不足.关于孕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安全性的研究过程非常复杂,由于围产期的伦理问题,在孕妇人群中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中发生猝死的 6 5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猝死组 ,以 2 0 0 2年 2月 2 0日所有在院的 110 7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主要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种类和病程 )和主要临床资料 (如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心电图特征、QTc间期、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合并其他精神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主要不良反应等 ) ;对猝死组收集死因的临床判断及任何可能与猝死有关的资料。结果  (1)猝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剂量及QTc间期 (总体 )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2 )两组中接受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 [(0 36± 2 5 4 )ms]均长于非氯氮平治疗者 [(0 35±3 2 3)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 ;其中 ,猝死组和对照组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9± 1 31)ms和 (0 36± 2 4 6 )ms],未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3± 3 2 3)ms和(0 35± 3 2 1)ms]。 (3)猝死组慢性起病者 (96 9% )多于对照组 (87 7% ;P =0 0 3) ,合并躯体疾病的比例 (89 2 % )高于对照组 (39 1% ;P =0 0 0 ) ,心电图异常率 (5 8 5 % )也高于对照组 (2 5 8% ;P =0 0 0 )。经非参数检  相似文献   

16.
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第2代抗精神病药作为抗抑郁药的增效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4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的影响。方法 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n=25)、喹硫平组(n=23)、奥氮平组(n=28)、齐拉西酮组(n=21),口服4种药物中的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前连续3次心电图检查,血药浓度达稳态后(1次常规服药前30分钟、估计Tmax、Tmax后60分钟)再连续3次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以Bazett’s公式校正为QTc。计算治疗前后QTc均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组QTc都有延长,利培酮组[(382.4±16.3)ms vs.(378.6±13.9)ms]、奥氮平组[(379.2±15.6)ms vs.(376.7±15.13)ms]、喹硫平组[(382.8±16.9)ms vs.(377.5±14.3)ms]、齐拉西酮组[(402.4±33.8)ms vs.(377.1±14.6)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QTc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延长最明显,其中1例女性患者QTc达534 ms。结论 4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均不同程度延长精神分裂症患者QTc。  相似文献   

18.
舒必利系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于1967年合成于法国,开始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止吐,后来应用于抗精神病治疗。此药既具有精神安定作用,同时又具有情感赋活作用,被称为抗精神病药物第四代中的较新品种。我院自1986年以来始较普遍应用此药,现将采用国产舒必利对住院各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黄山会议诊断标准)23例临床治疗观察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个省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用药的现状,并初步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5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1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5898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现况调查.结果 (1)4306例(73.0%)患者单独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其中74例(1.2%)单独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1237例(21.0%)患者单独使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2995例(50.8%)患者单独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1541例(26.1%)患者联合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联合用药患者中,291例(4.9%)联用长效抗精神病药与非长效抗精神病药,1250例(21.2%)联用≥2种非长效抗精神病药,其中159例(2.7%)联用≥2种第1代非长效抗精神病药,741例(12.6%)联用第1代与第2代抗精神病药,350例(5.9%)联用≥2种第2代抗精神病药.(2)联合用药组震颤、静坐不能、嗜睡、便秘、流涎、口干、体位性低血压、体质量改变、肝功能变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诊或住院治疗、所在地区、年龄、病程(总病程和本次病程)、就诊次数、阴性症状、情感症状、思维奔逸、言语活动增多、攻击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为使用联合用药方式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当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以单一用药为主,联合用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应当掌握联合用药的适应证;联合用药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精神药物新的不良反应还在陆续发现,本期9篇稿件,是7个单位11位作者所报告。1氯丙嗪致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徐洪常,秦研:很多抗精神病药可以引起心电图(ECG)改变,现报告1例氯丙嗪引起QTc间期延长。患者男性,42岁,入院查ECG:心率51次/min,P波103ms,PR间期145ms,QRS105ms,T波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