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异常咬合这一因素与TMD的关系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异常咬合是否为诱发TMD的危险因素、各种咬合调整的治疗手段对于颞下颌关节的作用影响等尚未有统一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关于异常咬合对TMD影响的各类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 He患者给予上颌He板治疗。结果 上颌咬合板对颞下凳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乱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患者的咬合异常特征。方法 :2 3名无症状全牙列大学生志愿者和 10 1名全牙列TMD患者 ,取研究模 ,从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三维方向观察、记录并以指数评价咬合特征 ;TMD患者摄许勒片及侧位体层片 ,弹响关节摄造影片 ,分析咬合指数与颞下颌关节 (TMJ)影像变化的关系。结果 :66.3 %的TMD患者有垂直向咬合异常 ,其垂直向咬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J影像结果间未见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D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咬合夹板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咬合夹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采用不同的咬合夹板治疗31例TMD患。结果:疾病、弹响、张口受限治疗3个月后的总治愈率分别为:86.6%、54.5%和60.0%。6个月后总治愈率分别为:93.3%,72.7%和80%。结论:临床采用咬合夹板治疗上颌关节紊乱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殷新民  张道珍 《口腔医学》1998,18(4):186-188
采用微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88例,男25例,女63例,年龄14~48岁,平均27.5岁.结果:症状完全消失40例(45.5%),症状改善45例(51.1%),症状无变化3例(3.4%).结果表明微型咬合板是治疗TMD的一种简便而有较好疗效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6.
咬合与颞下颌关节能紊乱综合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操作对照组(3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及右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分别嵌入正畸用皮圈推第一磨牙向近中,造成磨牙尖窝接触不吻合的渐进性咬合紊乱。术后6周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观察。结果:操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未见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软骨中部增厚,后部变薄(P<0.05);关节盘中带和后带均明显变薄(P<0.05);实验组中部和后部软骨下骨小梁变得明显垂直于髁突表面排列。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8.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方法 :12具尸体的 2 3侧颞下颌关节 ,5具尸体有以下咬合紊乱特征之一设为咬合紊乱组 :后牙缺失久未修复造成的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 ;第三磨牙因无对牙合牙而伸长 ;个别后牙的反牙合或锁牙合。 7具尸体没有上述表现者设为对照组。TMJ石蜡切片 ,HE染色观察。动物实验 :18只新西兰大白兔 ,9只以固定矫治技术将第一前磨牙拉向其近中的自然间隙 ,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 ,另 9只作对照 ,3个月后TMJ切片观察。结果 :尸体解剖及动物实验均表明 ,咬合紊乱组关节盘明显厚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关节盘可随咬合紊乱而作厚度方面的改建。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错畸形是它的一个重要病因。对于由错畸形引起的TMD,临床上常采取正畸手段进行治疗。但对于无TMD症状的错畸形,进行正畸治疗时是否会诱发TMD及对青少年时期的错畸形尽早治疗,是否可以预防成年以后TMD的发生,长期以来争论不一。本文试就正畸治疗是否会导致TMD及正畸治疗是否可以预防TMD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 ders,TMD)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结构、功能及器质性改变。其发病率较高,约25%~88%。患者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关节区肌肉疼痛、开闭口关节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等。严重者可伴有头疼、耳疼、眩晕及听力障碍。本科自2002年2月以来应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此类患者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胎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胎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胎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因素是否颢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病因之一,以及TMD的治疗,现存在着各种争议.本文回顾了有关研究及观点.目前,无论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实验研究,都不足以作出因素是TMD病因之一的结论.但是, 治疗在TMD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发挥重要作用:调能有效地缓解慢性头痛,颈痛及肩部痛; 治疗对减轻TMD患者的肌肉疼痛也显示理想效果;调位咬合板能消除一部分关节弹响.进一步探索TMD的因素,正确掌握TMD 治疗的适应证及客观科学地评价治疗的临床效果是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夜磨牙是指患者在睡眠中无意识的肌肉节律性运动,主要表现为紧咬牙和磨牙。长期夜磨牙会导致牙齿异常磨耗、牙齿敏感、牙周炎、牙髓炎及牙折等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咀嚼肌疲劳、压痛、功能异常及紧张性疼痛。临床中常见的夜磨牙患者咬肌肥大,多数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症状,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长期夜磨牙所导致的牙齿磨耗常会引起咬合紊乱,其作为咬合因素进而影响TMD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夜磨牙所带来的肌肉疼痛和关节负荷过重也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就夜磨牙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与TMD之间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患者给予上颌板治疗。结果上颌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并且缺少治疗金标准。正畸治疗前及过程中若发生TMD,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与风险。文章从TMD的诊断、正畸治疗前TMD的筛查以及对正畸治疗期间可能诱发TMD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正畸治疗中TMD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并评价调[牙合]对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例因TMD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取观测模型,分析其咬合,并进行调[牙合]。根据调[牙合]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个月后多数患者的颌面部肌肉酸痛、无力、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等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1)调[牙合]是治疗TMD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咬合力计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出咬合接触点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
因素,精神因素,个体易感性等[1,2]是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的可能因素。特别是病理性因素,不仅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也可能导致牙体、牙周组织的疾病。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过各种实验研究,探讨牙髓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致病作用[3~7]。作者在临床修复中发现了9例固定修复体过高,导致牙齿损伤,造成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发生的典型病例。1. 病例来源及一般情况1975年、2001年有4例女性患者因固定修复体修复半个月至1个月后出现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困难和不敢咀嚼;另有3例男性、2例女性患者因牙齿松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临床检查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咬合特点,探讨咬合干扰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TMD患者60例为实验组,无TMD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视觉模拟尺分级评分测量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口面部不舒适程度进行评价;按照Fricton指数所包括的内容计算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 index DI),[DI=(MM+JN+JP)/26(0~1)],该指数包括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及关节压诊(JP)等。结果:实验组有咬合干扰者45例,对照组有咬合干扰者42例,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存在咬合干扰的患者与无咬合干扰患者相比较,DI指数以及疼痛相关视觉模拟分数(VAS)均偏高,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女性患者DI指数高于男性。结论:咬合干扰(occlusal interferences,OI)与TMD虽无直接联系,但OI与TMD共存可加重TMD患者临床症状,OI的存在对口颌系统的健康可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