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甲状腺结节为有形之体,其病机关键为“阳虚阴结”,阳虚为本,阴结为要,盖因机体阳化气不足,温煦推动无权,以致阴成形太过,精血津液失于温通,布散失常,痰湿瘀滞暗生,日久凝结局部,临证当温而散之,既“益火之源”促阳化气,又散结祛邪“以消阴翳”,温阳扶正与散结祛邪并举,温散相因,攻补兼施,疏肝理脾,多法并用。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就甲状腺结节辨治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论治甲状腺结节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阳化气,阴成形”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水饮内停,使病理有形之物积聚而发为肿瘤。因此,“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是肿瘤的核心发病机制。基于此,提出扶阳法为肿瘤的临床防治大法。在预防方面,需强身健体,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忌偏嗜,注意调畅情志;在治疗用药方面,可分为温阳法、通阳法、温通法三法。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其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对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做分析总结,认为冠心病病理特点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司,具体表现为"阳化气""阴成形"之太过或不及。在冠心病的辨治过程中,需辨"形"与"气"的过与不足,并探究其背后的"阴成形"与"阳化气"之过与不及,据此进行处方用药,从而实现人体阴阳平衡,形气相得。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恶性淋巴瘤可认为是有形之体,其发生的重要病机可责之“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因“阳化气”功能不及,气血津液无以温化,导致“阴成形”功能太过,饮聚生痰,痰阻血瘀,痰饮瘀浊毒邪敛聚,痰核始生。据此,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大法可归纳为温阳化气、化痰活血、抗癌解毒等,验之临床,取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熊向晖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基本发病机理,气虚血瘀证是其核心证候,运用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进行辨治,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能取得较好疗效,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谭琼芳  林洁 《河南中医》2021,(2):222-224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卵泡发育异常与"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在PCOS患者的月经周期变化中,"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功能失调常见两种阴阳失衡表现。其一是"阴成形"不足,"阳化气"相对过盛;其二是"阴成形"太过,"阳化气"乏力。林洁教授将PCOS患者从胖、瘦两种体型辨证施治,瘦型PCOS患者的发病之本为"阳化气"太过,其标为"阴成形"不足,多辨为心肝火旺证,采用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化裁的多囊Ⅰ号方治疗;胖型PCOS患者发病之本为"阳化气"乏力,其标为"阴成形"太过,采用以导痰汤为基础化裁的多囊Ⅱ号方治疗。另外,属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病情严重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进一步阐发其内涵为阴阳和合、动静结合、体用联合。结合泛血管疾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从“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太过与不及分析病机,认为“阳化气”与“阴成形”不及所致的浊邪侵袭而化源修复不利是泛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而“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太过是发生变证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条件。结合临床经验,初步提出“温、通、补、动”四法辨治泛血管疾病,其中“温”调体质使命门启发、三焦气化,“通”为治标使三焦分治而有的放矢,“补”为治本使阴阳互求而形神相守,“动”为宗旨其关键在于三焦恒动、风药助动。以“阳化气,阴成形”指导泛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病病因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水肿是心衰的常见症状,与疾病愈后及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心衰水肿以“阳化气”不足为本,以“阴成形”太过为标,水邪失气化无法自行,阴精失阳助无法归位,以阳虚为本,又有阴阳两虚之忧,故治当扶阳育阴,使阴阳平调,水气自去。  相似文献   

9.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阳推动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以实现脏腑功能,阴凝聚无形之气为有形阴精而滋润周身内外,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动态平衡,其中阳化气在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属于中医“皮痹”范畴,全程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病程中常易累及心、肺、肾、胃肠道等脏腑。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病的根本原因,以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为主,脏腑功能减退,有形阴邪凝聚过多,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治疗以温阳化气、化痰祛瘀为原则,温补与温通共施,促进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祛瘀化痰治其标证,助阳气通达。扶阳、抑阴二法贯穿疾病始终,相辅相成。又因疾病分期中存在脏腑、虚实等主次之别而各有侧重,同时兼顾养阴以荣润肌肤、阴中求阳。病理上阳化气不足促使阴成形过度,阴成形太过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SSc的发生发展。治疗上扶阳为主导,打破恶性循环,兼能抑阴,抑阴又能扶阳,二法形成正向循环,使得阳气复、阴凝散,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 AIT)是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医学称之为瘿病。重点阐述“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内涵,“阳化气,阴成形”是气化的两个过程,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概括了人体阳气和阴精的主要功能。探析AIT中医病机,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基本病机,脾虚血瘀痰凝气滞为主要病机,阳化气不足为其发病之基,阴成形太过为其病变之标,阴阳失和,浊毒内结为其病变之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临证治疗应以阴阳为本,从脾论治,以虚则补之,滞则行之,痰则散之,瘀则化之为原则,温阳化气,散结消阴,健脾益气以温阳,辨证祛邪以消阴,解毒散结以防变,同时还应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1.
介绍田芬兰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田老认为机体阴阳失和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源,"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当扶阳抑阴,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为先。  相似文献   

12.
中医有“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肿瘤的形成是有形之物蓄积,即“阴成形”的过程,其实质是阴气不化,其原因为“阳化气”的功能失调。阳虚寒凝、阴气不化是肝癌的中医病理基础及病机关键,而扶阳化阴法是治疗肝癌的重要原则,应从“辨病-辨证-辨体”着手,详辨疾病、证候、症状及体质不同,分清各阶段所适用范围,时时扶阳,适时化阴,灵活运用,以指导对肝癌的中医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自古代起,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就对肺癌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法则。他们认为“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是导致肺癌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旨在对“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癌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平和体质的形成离不开机体阴阳的平衡,8种不同偏颇体质存在不同的阴阳失衡状态。“阳化气,阴成形”构成了人体生命的基本形式,其中“阳化气”推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阴成形”,从而导致不同体质类型的形成。因此纠正阴阳偏颇恢复阴阳平衡是体质调理的关键。扶阳法以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强调通过调理阳气功能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本文将基于“阳化气”理论探讨不同偏颇体质的形成机制,以及运用扶阳法调理体质的思路与方法,为体质调理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学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皮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温阳散邪、扶阳抑阴是皮肤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癌性腹水作为中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腹部胀满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晚期卵巢、胰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等腹腔脏器恶性肿瘤患者。其发展速度快,病情进行性加重,一旦出现癌性腹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将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活质量。癌性腹水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一大难题。“阳化气,阴成形”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论述,阳主“动”而流散以化气,阴主“静”而凝聚以成形,二者调和一致则为平人,若平衡被打破则百病由生。郭立中教授立足临床,结合古医籍和临床经验,提出“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与癌性腹水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阳化气”不及是发病之本,“阴成形”太过是发病之标。肺、脾、肾阳虚化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水湿结聚,水为寒邪,寒性收引凝滞,易致血脉凝结,血凝又加重水湿留而不行,水湿、血瘀停聚腹腔形成癌性腹水。阳虚、水湿、血瘀是关键病因,病性为本虚标实,导师以扶阳消阴为治疗总则,重视扶肺、脾、肾阳气以固其本,消水湿瘀血以治其标,并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讲求次第,灵活变通,并配合外治法,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干燥综合征作为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多系统受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属于中医学的“燥痹”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蕴含深刻的生命观、恒动观与疾病观,本文将立足于《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重视“元阳”理念,全新认识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成因,不再囿于燥必阴虚之常理。笔者认为该病发病根本是由于外受燥邪伤阳或自身阳气不足,以致燥毒瘀痰等阴聚成形太过,因此提出本病治法之精在于“温通阳气”,贯穿始终,且在辨证论治前提下灵活变通,从而使机体的阳气和阴精能达到动态平衡,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新观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崔晓宁  孙士玲  关徐涛  高萍  王涛  王冰 《新中医》2023,55(10):106-110
从中医学阴阳理论为根本出发点,对肿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以及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根据《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阳气不足,阴精无力输布,进而停留在机体,形成瘀血、痰凝、气滞,是肿瘤类疾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遵循“辨证-辨时-辨体”的原则,注意不忘扶阳,时时消阴,并根据疾病所处的阶段以及患者的体质辨清阴阳权重。在运用温阳散结消阴法时要谨守阳虚病机,才能不耗伤正气。“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也可提高肿瘤类疾病的中医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雯雯  赵恒立 《陕西中医》2022,(9):1319-封3
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基础上,从遗传、环境、饮食、劳逸因素,分析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查验古籍,总结临床经验,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证治经验。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病机为“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治疗遵循扶助脾肾阳气为关键,兼清热、化痰、祛湿、逐瘀的原则。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根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辨证论治。探讨扶助正气,发挥“阳化气”功能,消已成形之阴结的方法治疗痛风,兼顾生活干预,巩固疗效,为痛风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头痛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法,通过把握其中病因病机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笔者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头痛病机的关键,"阳化气"不足,则气无所生,清窍失养,发为头痛;"阴成形"太过,则形成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经络受阻,发为头痛。治疗以温阳化气为主,以达阴平阳秘,具体方法则有温阳化气、温阳化饮、温阳化痰、温阳化瘀之不同,临证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