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76例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心内直视手术后的病人。其术后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55.3%。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发生率同室间隔缺损的类型、面积及修补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33-1033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又称房室束远端传导阻滞,它是指室上性冲动在希氏束及其分支的传导过程中出现障碍,出现下传受阻的情况,此时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发生改变,其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时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狭义的室内阻滞是指QRS波增宽(≥0.12s),但不能给予准确定位时对该情况的通称。临床上将室内传导阻滞分为束支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分支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和弥漫性室内阻滞3类,  相似文献   

3.
白亚卿 《甘肃医药》2012,(6):438-439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心电图结果。结果:60岁以上患者103例,占74.6%。病因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多见。心电图检查可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合并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常合并其它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我院1974年进行冠心病监测以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时是否能使病情恶化或影响予后,以及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病例和方法病例为1974年以来连续住于我院冠心病监测病房治疗的114例急性心肌梗塞、总住院病死率为4.3%。合并室内阻滞的病例组病死率为8%。合并室内传导阻滞者25例。不合并室内传导阻滞者89例,以此二组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5.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在心室三束支(或四束支)系统中常发生程度不同的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较常见;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较少见;间歇性分支传导(左前分支及/或左后分支)阻滞更为鲜见。我们在10年心电图资料中发现二例,现就心电图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3例高钾血症引起的复杂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临床心电图和血钾化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例患者血钾均明显升高。例1系慢性房颤患者,血钾8.50mmol/L出现窦-室传导、室内(左前分支、心室肌)阻滞;例2血钾7.84mmol/L时出现窦-室传导,随血钾进一步升高出现窦-室传导的文氏现象;例3血钾9.75mmol/L出现心脏多部位(心房、房室、右束支、左前分支、心室肌)阻滞。结论 高钾引起心房肌、心室肌传导阻滞的同时,部分患者可伴有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分支阻滞,在慢性房颤中亦可发生窦-室传导,在窦-室传导中同样可发生Ⅱ度阻滞,提高对这些复杂心电图的认识有助临床意义分析。  相似文献   

8.
孟庆宁  杨梅  孙曙霞 《中外医疗》2010,29(22):72-7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及预防。方法住院治疗的发生束支阻滞的58例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60岁)。对照组:178例,男95例,女25例,年龄46~83岁(平均56岁)。对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与病死率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特异性心肌酶的测定,和超声心动图的影像改变,观察其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本文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于文献报道相似。其预后与合并束支阻滞的程度有较大关系,尤其是近期预后较差,与不伴有束支阻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发展为严重的传导阻滞或心脏突发事件较常见。因为多数右束支与左前分支的血供来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分支,一旦发生前降支闭塞,则心肌损伤较广而严重,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尽快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9.
完全右束支加左前分支阻滞,又出现左后分支4位相阻滞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极为罕见,我们最近遇到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以阵发性胸骨后闷痛2年加重2天伴心悸入院。患者两年来出现用力后胸骨后闷痛,持续5~10min,发作次数不频繁,曾拟诊为高血压、冠心病。经常口服复方降压片、复方丹参、消心痛治疗。半年前心电图已提示完全右束支加左前分  相似文献   

10.
冯夏  黄奕江 《海南医学》1996,(3):150-150
低血钾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及U波异常,部分以出现心律失常为特征。由于低血钾加速4相除极化,缩短不应期和促进单向阻滞,故常可以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传导及柬支阻滞者均极为少见。现将我院1984年至1994年10年间仅出现8例低血钾患者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柬支传导阻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低血钾原因及临床资料(见附表)。1.2心电图: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宣传导阻滞1例,心房内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1例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各例均有T波明显降低,T-U波分界不清,…  相似文献   

11.
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希氏束电图显示,1例为希氏束远端阻滞;1例为多层阻滞,即房室结完全性阻滞(A-H 中断)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和Ⅰ度左后分支阻滞(H-V 延长);1例为希氏束近端阻滞。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率均<40次/分,均有昏厥史,2/4病人 QRS 波<0.12″,但Ⅲ°A-VB 者QRS 波未见明显延长,尚不能排除希氏束远端阻滞的可能性。4例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起搏未见室房逆传现象,可能远端阻滞的Ⅲ°A-VB 的室房逆传现象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190例QRS向量显著向前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因素,并讨论了左间隔分支阻滞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病因和诊断。着重提出:由于有左间隔分支阻滞的存在,应将半阻滞的命名改为分支阻滞,并建议左束支应以三分支(左前、左间隔、左后),室内传导系统以四束支(右束支 左束支的三分支)系统概念来考虑。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心律失常心电图 (4) 室内传导阻滞通常把束支阻滞归类于心室内传导阻滞。近年来对室内阻滞的认识有很大发展,除了左、右束支阻滞以外,还存在分支阻滞,由于病变累及的范围不同,束支和分支阻滞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归纳起来分类如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双支阻滞是指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多见前两种类型。现将我院收集的17100份心电图中100例此类资料分析并讨论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性别与年龄 100例中男性80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4∶1,年龄18~92岁,平均56岁,40岁以上有91例,占91%。1.2 病因分布 冠心病60例,占60%,高血压病30例,占30%,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甲亢各2例,占8%,其它2例,占2%。1.3 方法 均采用上海XD-3型心电图机及日本产6511型心电图机描记。1.4 诊断标准[1]1.4.1 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 ①胸导联出现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②QRS电轴左偏(-30~-90度);③Ⅰ、avL导联呈qRs型,Ⅱ、Ⅲ、avF呈rS型;④SⅢ>SⅡ,QRS时限≥0.12s。1.4.2 右束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 ①胸导联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②QRS电轴右偏+120度左右,Ⅰ、avL呈rS型,Ⅱ、Ⅲ、avF呈qR型;③除外引起电轴右偏的其它原因(如极度垂位心、肺部疾患、右心室肥厚、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等)。2 结果从17100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应用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68例膜周部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VSD,封堵后行左室造影及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TTE。结果6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8.2±3.6)mm(6~16mm)。VSD距离主动脉右冠瓣3.54±1.26mm(1.0~6.0mm),12例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mm者应用对称型封堵器成功封堵,无一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封堵后左室造影示8例(11.8%)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3.2%),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5.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5.9%),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2.9%),其中1例于术后第9天出现间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1个月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临床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1976年7月至1979年5月的6,683例常规心电图中见到154例有室内分支限滞。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简称 RBBB)31例(其中1例合并 P-R 间期延长),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 LBBB)3例,左前半支阻滞(简称 LAH)106例,左后半支阻滞(简称 LPH)1例,双分支阻滞12例,三分支阻滞1例。现着重把左束支半阻滞和双分支阻滞119例报告如下。一、诊断标准(一)LAH:1.心电轴左偏-30°~90°,2.QRS_(r、aVL)呈 qR 型,Q_(r、aVL)不超过0.02秒,QRS_(Ⅱ、Ⅲ,aVF)呈 rS 型;3.ORS 不增宽或仅轻度增宽但不超过0.11秒;4.除外膈面心肌梗塞、横位心及/或逆钟向转位、肺气肿和预激综合征等引起的心电轴左偏。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35岁,因为疲劳并发突然晕厥收住入院。P88 次·min~(-1),窦性节律,心电图显示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P-R间期延长(为0.46s)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家族史中,父亲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姑姑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房扑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奶奶为心房静止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位家族成员均安置了永久性起搏器,因此该患者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之合并症,也是导致AMI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AMI早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收治的64例AMI病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的54例分析如下: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加双束支阻滞1例。本组有许多病例呈复合型心律紊乱,故心律失常例次较实际病例为多。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8匕年1月至1982年7月收治的经临床、心电图、血清酶  相似文献   

20.
王坤华 《重庆医学》2004,33(6):834-834,844
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66岁. 11例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1~5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例6、7是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例10是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例11是左前分支阻滞.临床心率最慢的是60次/min,最快的是103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