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邱平  林锋  贾杰  曾丽花  李晖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412-413,47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时期和临床疗效。方法47例重型肝炎为治疗组,应用ALSS治疗;94例重型肝炎为对照组,仅用综合疗法治疗。结果经ALSS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总治愈好转率为59.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42%(P<0.05);而早、中期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100.00%,与对照组(51.66%)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但晚期重型肝炎中,ALSS治愈好转率为20.83%,对照组为6.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在早、中期重型肝炎进行ALSS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方法:对22例重型肝炎进行33次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结果:治疗后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好转。肝功能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降低,白蛋白(ALB)轻度升高,白、球蛋白比例由倒置转为正常范围。ALSS治疗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66.7%,慢性重型肝炎为36.7%。结论:提示ALSS是治疗重型肝炎新的、安全、有效手段,也为肝移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病程中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变化及预后判断。设ALSS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ChE检测。ALSS治疗后血清ChE值明显回升,与好转率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好转率分别为47.7%、18.6%。ALSS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最佳,好转率达81.8%,而中、晚期为68.4%、17.9oA。ALSS治疗可显升高慢性重型肝炎ChE值,并提高好转率。血清ChE可作为ALSS治疗后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影响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量化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38例,内科综合治疗相似并加用ALSS治疗(PE+CHDF),收集ALSS治疗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早、中、晚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1.3%、70.4%和37.1%,早、中期好转率与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正确判断率为86.5%,恶化组正确判断率为93.3%,合计正确判断率为88.9%。结论 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血白细胞数、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ALS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五个主要因素,ALSS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 with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临床应用疗效 ,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应用ALSS共治疗 2 35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检测了肝功能、内毒素含量等 ,并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含量、氨基酸谱等。比较重型肝炎不同期应用ALSS治疗效果。结果  10 8例重肝患者治疗后存活。ALSS治疗后 ,重型肝炎肝功能明显改善 ,血内毒素和HBV含量明显下降 ,血清蛋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浓度下降 ,BCAA/AAA比值上升。早、中期重型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愈好转率远高于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 ,在早、中期治疗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评价其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6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经ALSS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氨、TNF-α下降明显,而IL-10呈上升趋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63·6%,慢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43·1%,而对照组分别为30·0%、22·4%,两组疗效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清除血清总胆红素、血氨、TNF-α等体内病理成分,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 ,研究其机制及评价疗效。方法 治疗组 2 6例重型肝炎 (重肝 )患者 ,其中急性、亚急性重肝 14例 ,慢性重肝 9例 ,酒精性重肝 2例 ,钩体病黄疸型重肝 1例。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ALSS治疗。对照组 2 9例重肝患者 ,急性、亚急性重肝 8例 ,慢性重肝 2 1例 (其中肝性脑病 5例 ) ,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结果 治疗组急性、亚急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 71 4 % ,对照组为 2 5 0 % ;治疗组慢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5 5 6 % ,对照组为 9 5 2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LSS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治疗组中 3例进行肝移植 ,2例存活 ,其中l例反复肝性脑病患者经 2O次ALSS治疗后 ,成功地进行了肝移植并存活 (3例肝移植患者均是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做 )。结论 ALSS为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 ,ALSS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中期疗效较好 ,也为肝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辅助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18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疗,观察症状、体征、预后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PTA等指标。结果 ALSS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治愈好转率83.3%。结论 ALSS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9.
朱梦飞  黄红娟 《浙江医学》2005,27(11):846-847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达70%[1],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其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及内毒素的清除方面,本文对ALSS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将8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只给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改善明显(P〈0.01),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血浆置换疗效好,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13例应用保肝支持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胆药纠正淤胆等措施治疗的急重肝炎患者为治疗组,14例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好转率92.3%,高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71.4%。治疗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结论急性重型肝炎经过精心治疗,病死率低于20%。所以,为提高治愈好转率,按照保肝治疗原则、激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治疗淤胆用药等原则治疗急性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塘沽传染病医院76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和乙肝病毒-DNA(HBV-DNA)滴度的改变,以及1个月的死亡率。结果PE联合基础治疗,其中毒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降低HBV-DNA载量,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PE联合内科基础治疗既可以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减轻异常的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又可以快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是一种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林  胡容  张鸿  张人风  陈莉  王亚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0,31(8):1108-1110
目的评估目前临床开展的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07例,其中内科综合治疗124例,人工肝治疗组383例,结果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72h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72h黄疸(TB)均存在不同程度反弹(P〈0.05)。不同术式人工肝对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远低于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对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远期疗效,早期存活率为88.3%,较中期及晚期高(P〈0.05),晚期疗效最差为37.5%(P〈0.05)。进行人工肝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P〈0.05)。2次及以上人工肝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1次人工肝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急性重型肝炎及早期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及癌抗原125(CA125)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9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1例(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者48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一般资料、血清CEA、AFP、CA199、CA125水平及其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慢性肝炎组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中、重度患者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而CE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性,且慢性肝炎组者的血清AFP与CA199、CA125水平随着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肝炎后肝硬化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其中代偿组患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失代偿组低.慢性肝炎组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的阳性率均显著较肝炎后肝硬化组低,但两组的CE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动态监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在肝癌、微量腹水的早期诊断及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鉴别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CH  Xu XY  Tian GS  Wang QH  Zeng Z  Xu JH  Wang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36-1839
目的了解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特征。方法对62例血清学标志阴性反复肝功能异常的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肝炎病毒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查,对其中乙肝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6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3.2%,慢性肝炎轻度的符合率较高为69.1%。62例患者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28例(45.2%)HBsAg和/或HBcAg阳性,可确诊为乙型肝炎。28例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均有炎症病变,其中G1最高占13例(46.4%),其次G2占10例(35.7%),G4最少占2例(7.1%);肝纤维化分期S0占12例(42.9%),S1占7例(25%),S4最少占1例(3.6%)。28例患者中10例(35.7%)检测血清HBVDNA阳性,平均(3.3±2.2)×10^3拷贝/ml,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各组之间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患者和非乙肝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学标志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多为慢性肝炎,HBVDNA仍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轻,炎症分级和纤维化程度较轻,但仍可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7.
杨霞  单大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74-2174,218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PAB)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PAB,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11A)。结果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性乙肝组患者血清PAB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重型乙肝组PAB降低最为明显,与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重型肝炎=肝硬化死亡组的PTA值、血清PA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AB值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血清PAB的检测对评估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PPE)联合拉米夫定(3TC)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用PPE联合3TC治疗,加内科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内科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治愈好转率。并观察主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HBVDNA定量检测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疗效优于对照组的28.6%。且治疗组TBiL、ALB、ALT、CHE、PTA、HBVDNA等实验室指标的定量检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其肝功能、凝血功能与HBVDNA定量检测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PPE联合3TC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