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介入或溶栓治疗后不少患会出现慢血流或无再流(no—renow)现象,但是即便在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恢复TIMI Ⅲ级,仍有一部分患会出现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不良。这使得罪犯血管虽然能够再通,但达不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即“心肌组织水平无再流”。临床上可表现为心外膜成功再灌注治疗后近远期预后并不理想,尤其是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再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无再流(no-reflow)是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后,无心肌组织灌注的现象。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血流明显减慢(血流≤TIMI 2级),而无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等机械性梗阻存在。无再流既可出现在心肌灌注的动物模型上,又可发生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分级分为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Ⅱ级)54例和正常血流组(TIMI>Ⅱ级)226例。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入院时基线资料、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前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 慢血流/无复流组吸烟史、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心率、再灌注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HDAC3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NLR、HDAC3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P<0.01)。再灌注时间+NLR预...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机理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PCI治疗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实施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CI术后冠脉造影显示有25%~30%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并未完全恢复[1],冠状动脉内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TIMI血流≤1级),即无复流现象。1无复流现象的机制1.1心肌微循环破坏和障碍(包括微血管痉挛)主要是冠状微循环损伤。突然的持续的缺血使心肌梗死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阻塞血流;梗死区心肌组织水肿,压迫微血管;微血管…  相似文献   

5.
吴志国  李广平 《山东医药》2012,52(1):109-111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30%的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心肌无复流(NRF)现象。PCI后NRF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临床预后不良、心功能下  相似文献   

6.
替罗非班和急诊介入治疗富含血栓病变的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对富含血栓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pPCI 92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为梗死相关血管富含血栓病变,比较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患者pPCI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例数,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术后2 h抬高的ST段回落程度,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 3级血流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在反映心肌灌注水平的指标包括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率、CK-MB峰值及酶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富含血栓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PCI再灌注治疗中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并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绝经后女性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00例,根据心肌再灌注后有无复流发生分为复流组77例和无复流组23例。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心肌再灌注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或TIMI血流3级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级。所有患者均术前抽血检测内源性性激素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内源性性激素水平与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雌酮、雌二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则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灶长度、血栓负荷评分≥4分、雌酮、雌二醇和hs-CRP水平与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栓负荷评分≥4分(OR=4.994,95%CI:1.987~10.518,P=0.035)和雌二醇水平(OR=4.091,95%CI:1.105~8.582,P=0.046)是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绝经后女性STEMI患者中,高水平内源性雌二醇和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内源性雌二醇可能是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 ,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 relatedartery,IRA)开放率一直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疗效的指标。但是近年来 ,人们的注意力从心外膜动脉的开放转移到了心脏微血管上。因为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并不能确保心肌组织水平的充分灌注。1 再灌注即刻微血管低灌注的发生率AMI再灌注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脉血流情况的定量方法即 TIMI血流分级法。一般认为TIMI2或 TIMI3级是再灌注成功的标志。但是最近大量的实验证实 TIMI2级病人临床预后与 TIMI1或 0级病人近似。1.1 溶栓疗法 :GUSTO- 1实验中获 TIM…  相似文献   

9.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溶栓及PCI术后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分级与经校正的TIMI分级(CTFC)可对前向血流及组织灌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无复流可导致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增加,住院率和原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监测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h的心电图,并计算ST 段回降幅度。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Ⅱ级)和再灌注组(TIMI血流分级>Ⅱ级),分别为29例和61例。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术后24h及48h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再灌注组(P<0.05),且无复流组术后48h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术后24h水平(P<0.05),而再灌注组术后48h血清IL-17水平低于术后24h水平(P>0.05);无复流组中心电图ST段迅速回降(STR≥50%)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再灌注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水平及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是影响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L-17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介入术后IL-17水平,尤其是术后48h水平,可作为诊断心肌无复流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 enables 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and adequacy of microvascular perfusion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wall motion abnormalities. MCE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1) rapid and definite diagnosis of acute MI; 2)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ho may benefit from prompt reperfusion therapy; 3)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mechanical or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 for an open infarct-related artery; 4) estimation of MI size ear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residual myocardial viability; 5) identification of being at high risk for post-MI complications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6)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ischemia prior to hospital discharge. Therefore, MCE is an ideal tool for correct triaging of patients to revascularization and has both pro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后如何评价其存活性的问题近年来日益引人注目,存活心肌主要指急性心肌缺血时间<20分钟后引起的“顿抑心肌”及慢性心肌缺血后导致的“冬眠心肌”两种状况。本文从心肌代谢、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常用的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方法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Myocardial metabolis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M Takayasu 《Naika》1971,27(3):414-416
  相似文献   

17.
18.
19.
心脏放射免疫显像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放射免疫显像是将放射免疫显像用于心脏疾病诊断的技术。现就该技术在心肌梗死、心脏移植后排异反应、心肌炎及其它心脏疾病中的诊断作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在心肌梗死后很难再生修复,瘢痕组织的替代会导致心功能的恶化。探索心肌再生的机制并进行可能的临床应用是极其必要的。随着对新生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再生极有可能是由心肌细胞内源性增殖引起的,并探索出细胞周期因子等可能的机制。现对内源性心肌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初步引入"分子开关模型",并讨论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