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将6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4±s6a)和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5±5a)各30例。2组均于发病72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尼莫地平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含10mg),静脉滴注,qd×14d。结果:尼莫地平组DCVS发生率和SAH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SAH后DCVS疗效确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为25%-42%。我院自1998年-2004年来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治疗SAH并发DCVS,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方法:SAH病人107例,男性55例,女性52例,年龄54±s9a,随机分尼莫地平组(67例)与对照组(40例)。尼莫地平组中29例于d1 ̄2用静脉滴注(静滴)2mg/d,d3起4mg/d,7 ̄14d以后口服尼莫地平30mg/6h,另38例于d1 ̄14用尼莫地平2mg/d静滴,余同上,共4wk。对照组用一般的综合治疗4wk。结  相似文献   

4.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淮海医药》2010,28(3):248-249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方法将1995年2月~1996年1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8例作为常规治疗对照组;2003年6月~2008年2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作为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组。比较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结果2组CVS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不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结论尼莫地平可降低CVS发生率,死亡率,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CVS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方法:SAH病人107例,男性55例,女性52例,年龄54±s9a,随机分尼莫地平组(67例)与对照组(40例)。尼莫地平组中29例于d1~2用静脉滴注(静滴)2mg/d,d3起4mg/d,7~14d以后口服尼莫地平30mg/6h,另38例于d1~14用尼莫地平2mg/d静滴,余同上,共4wk.对照组用一般的综合治疗4wk.结果:尼莫地平组死亡率为15%,症状性CVS发生率为3%,分别低于对照组32%与22%(P<0.05与P<0.01)。未发现副作用。结论:尼莫地平预防SAH后的CVS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6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以60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尼莫地平8 mg 250~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qd,两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观察其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尼莫地平临床应用前文献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预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方法:tsAH病人87例,男性5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35.12岁。随机分尼莫地平组(42例)与对照组(45例)。尼莫地平组于伤后24小时内静脉微泵注射尼莫地平1mg/h,持续10~14天,以后口服尼莫地平1周,60mg、Tid。对照组用一般综合治疗3周。结果:尼莫地平组死亡率为22%,CVS发生率为24%,分别低于对照组33%与35%(P<0.05与<0.05)。结论:尼莫地平预防tsAH后的CVS有效。  相似文献   

1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对治疗DCVS有效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离子通道阻断剂或开放剂,内皮素(ET)合成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抗炎、抗氧化制剂,纤维蛋白溶解剂和祖国传统医药等。本文综述近年来对SAH后DCVS的基础和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讨各种药物的使用、疗效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4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对照观察。结果 尼莫地平注射液组 (70例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 (76例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尼莫地平注射液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高达30%~50%[1],是导致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SAH发生后预防CVS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拟用大剂量尼莫地平(Nim)口服防治SAH并发CVS进行临床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90例SAH病人,均经腰穿和(或)CT确诊,均于发病72h内入院接受治疗。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Nim组和对照组,各45例。Nim组男28例,女17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史8例,伴动眼神经损害3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高血压病史13例,糖尿病史5例,伴动眼神经损害1例。SAH后并发CVS的诊断依据[2…  相似文献   

14.
贾巍  崔兵  惠双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4):77-7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较高是引起SAH患者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在2001年8月-2004年2月应用血舒通和尼莫地平对90例SAH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其对DCVS的防治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66例,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绝对卧床、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注,观察脑血管痉挛率和病死率。结果:166例均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2周内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能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保持安静,降颅压,抗纤溶止血,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尼莫同,德国拜耳公司)持续静脉泵入,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1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2周后尼莫地平组症状体征缓解率89.1%,对照组4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尼莫地平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雷革胜 《医药导报》2003,22(1):44-4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8226;d 1,静脉滴注,qd;对照组18例,给予山莨菪碱10 mg,po,tid.疗程均为14 d.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纤溶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并在治疗期间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增高;相应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发现用药后12 h两者即出现差异显著性,即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持续到治疗2周.结论: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较口服山莨菪碱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入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还配合尼莫地平治疗,持续治疗2周,以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病情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为标准评析两组用药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好转率为95.2%,比较于对照组的73.8%显著更高(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MCA血流速度均有所降低(P<0.05),研究组的降低更为确切(P<0.05);研究组的恶心呕吐、头痛、抽搐、视乳头水肿及脑膜刺激征等改善率显著更高(P<0.05),住院时间则显著更短(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MCA血流速度,且用药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田有军  李耀金 《河北医药》2013,35(15):2346-2347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SAH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率为31.6%~66.1%,是SAH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SAH发生后防治CVS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脑血管发生病变而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进而引起剧烈头痛甚至意识障碍为SAH的临床表现[1],当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环绕于脑血管周围,脑血管受到氧化血红蛋白、血管内皮素等刺激而产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较高是引起SAH患者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1],为此我们在2001年8月~2004年2月应用血舒通和尼莫地平对90例SAH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其对DCVS的防治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血舒通组45例分为:观察组1,30例,观察组2,1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8岁;尼莫地平组45例分为:观察组1,30例,观察组2,1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60岁;两组间性别与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P>0.05)。1.2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①临床症状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