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8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4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7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例,1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行开颅夹闭;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结果 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疏松填塞,术后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弹簧圈逸出,后行开颅夹闭,恢复好;其余病例预后均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中眼动脉瘤以支架辅助弹簧圈疏松栓塞治疗为宜,开颅夹闭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43岁。2005年4月10日急诊入院。入院前8h酒后骑摩托车摔伤,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体检:意识朦胧,躁动,脑膜刺激征阳性。颜面、身体多处擦皮伤,鼻衄。四肢肌力Ⅴ级,右下肢Babinski征可疑阳性。入院时头部CT:左鞍旁见椭圆形高密度占位影像,直径约2.5cm。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环状不规则形动脉瘤影像,方向指向颈内动脉后、下外。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入院后第7天患者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加深,复查头CT:鞍上池高密度血灶,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取直接夹闭,1例夹闭加周围包裹小片颞肌进行加固,1例多发动脉瘤采取环绕包裹夹闭。结果 2个破裂动脉瘤和1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前有生长现象;2个破裂动脉瘤和5个未破裂动脉瘤有子囊形成;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不同程度硬化。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1年随访mRS评分3分;1例多发未破裂动脉瘤出院mRS评分5分,1年随访无改善;其余13例术后1年mRS评分0分,复查血管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4例术后发生载瘤动脉狭窄,但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破裂和未破裂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可能经历不同的演变,前者先破裂后生长,后者产生子囊进而破裂。显微夹闭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简便易行的手段,多数病例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对载瘤动脉严重硬化的动脉瘤,直接夹闭比较困难和危险,应该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术后DSA随访1周~24个月,2例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后2周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复发,血栓弹力图示ADP>90%,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后半年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5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床突段破裂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可提高术后复发动脉瘤的闭塞率  相似文献   

6.
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巨大颅内动脉瘤(直径3~5.5cm)手术治疗4例。1例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为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动脉瘤合并鼻衄,2例为颈内动脉床突上动脉瘤。3例采用直接手术,其中2例用显微手术,均作了瘤体切除,1例夹闭瘤体;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合并鼻衄1例则选用颈动脉结扎术。手术无死亡,随访亦恢复良好。着重讨论了直接手术的体会,特别提到显微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CT血管造影(CTA)模拟去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情况,为眶上锁孔入路处理颈内动脉动脉瘤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收集30例双侧颈内动脉及颅底骨质无解剖异常的CTA影像数据,利用容积再现技术+图像融合技术重建颅骨及颅内主要动脉影像,然后用CTA重建影像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时颈内动脉和颅骨的显露情况,测量去除前床突前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30例CTA影像获得60组去骨前后颈内动脉颅内段长度共120个。去除前床突前,颈内动脉的显露长度为4.1~21.9 mm,平均(14.7±3.7) mm;去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的显露长度为21.4~39.4 mm,平均(30.6±4.1) mm。去骨前后测量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去除前床突后,增加的长度为10.0~25.5 mm,平均(15.8±3.5) mm。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同侧前床突能增加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范围,术中可利用此方法处理被前床突遮挡的颈内动脉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漏诊、误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基底节区出血中,4例穿刺引流术发现新鲜出血,CT示血肿扩大,急诊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CT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行夹闭术,1例放弃治疗。5例外伤中,1例突发口鼻出血,DSA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破裂,行动脉瘤栓塞;2例突发颅内出血、脑疝导致死亡;另2例复查头颅CT+CTA时发现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各1例),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另1例家属拒绝手术保守观察。4例治愈,3例好转但遗留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7例术后随访1~10年,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 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易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外伤时更易漏诊,诊治时需注意鉴别,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支架套叠40例,三支架2例,四支架1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8例,瘤颈部残余9例,瘤体残余6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3例,3分5例,4~5分3例,6分2例。37例影像学随访6~26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1例,改善2例,复发3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结论 套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近端前壁或前内壁(anterior or anteromedial wall),而与ICA分支无关的动脉瘤.1969年,Sundt和Murphey~([1])第一次描绘了此动脉瘤,称之为"小而无颈的动脉瘤"(small sessile aneurysm)并采用自制的Sundt管状金属套动脉瘤夹来夹闭此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处的动脉瘤,病理特点为瘤壁菲薄、脆弱、易破裂,破裂后出血量较大,且短期内再出血风险高,因此一旦发现即应及时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手术,夹闭联合包裹修补术,载瘤动脉缝合或旁路血管重建、动脉瘤孤立术;随着介入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辅助下的动脉瘤栓塞术、多重支架及覆膜支架置入术,血流导向装置等已经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7例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床突段夹层动脉瘤3例,海绵窦段夹层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1例,后交通段夹层动脉瘤1例。使用Willis覆膜支架8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内漏,动脉瘤均未显影,支架释放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年,DSA复查无复发,其中1例近端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变形、但载瘤动脉通畅;m 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2例。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动脉瘤是可行的;但对巨大宽颈动脉瘤,术后可能出现载瘤动脉狭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瘤颈处理困难的床突上段动脉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罕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特殊类刑复杂动脉瘤某些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3例十分罕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治疗经过,总结手术中所遇见的瘤颈撕裂,载瘤动脉壁薄、撕裂,血栓形成,无法夹闭等特殊情况,并且与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这些动脉瘤的特征.结果 发现这种特殊动脉瘤,载瘤动脉局部不规则钙化、增粗畸形,甚至载瘤动脉壁菲薄;动脉瘤发生部位不规则,瘤颈及瘤体壁非薄,显微镜下见瘤体壁薄旱紫红色,手术时轻微分离瘤颈或夹闭时容易撕裂,或载瘤动脉壁撕裂,无法修补止血;2例术中由丁载瘤动脉钙化而坚硬,其近端不能予以临时阻断控制;瘤颈内有部分血栓侵犯,导致瘤夹闭合不全,调整瘤夹易撕裂瘤颈.结论 手术需谨慎,术中有可能无法夹闭或载瘤动脉壁破裂,术前造影具有明显特征,手术方法 以颅内外血管吻合+孤立为妥.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40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P1螺旋CT机,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40例病人共检出25例2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2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5例单纯根据CTA检查结果手术,术中证实诊断。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的手术前后3D-CTA资料并与手术中动脉瘤探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人共有颅内动脉瘤44个,其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共计32个:24个动脉瘤术中证实位于硬膜下,8个位于海绵窦内。将手术观察的结果与3 D-CTA图像对比发现,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在3 D-CTA图像上正好标示颈内动脉床突段硬膜环的近侧环水平,24个颈内动脉硬膜下动脉瘤在该连线上方,8个海绵窦内动脉瘤在该连线下方。结论 3D-CTA图像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可以标示近侧硬膜环水平,能清晰界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与海绵窦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9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9例均开颅手术,采用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瘤孤立及动脉瘤包裹等方法,术后6例恢复良好,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脑梗塞;2例调整动脉瘤夹后顺利夹闭,1例包裹加夹闭,术后脑梗塞,行去骨瓣减压;1例术中出血,包裹后去骨瓣减压后再出血死亡。术后6月随访,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以内;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遗留肢体偏瘫及部分失语;1例失访;1例复发,术后多重支架加弹簧圈栓塞治愈。结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较高的复发率、高死残率,应引起重视,显微手术是一种可考虑的治疗方法,但术前侧支循环评估、精准的显微技巧、完善的术前评估、必备的设备及材料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