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该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减重步行训练,综合治疗组在减重步行训练组的基础上以节拍器释放的节律性声音作为节律性听觉刺激,并且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监测3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同时均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及冻结步态问卷评分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10 m步行能力测试及6 min步行测试来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与综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踏车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帕金森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踏车训练治疗,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运动功能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UPDRSⅢ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UPDRSⅢ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训练前及训练1周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及3个月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踏车训练可显著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同时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对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我院100例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运动和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Ⅱ部分(UPDRSⅡ)、UPDRSⅢ、6min步行距离(6MWD),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步长、步频、步速。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UPDRSⅡ、UPDRSⅢ、步频下降,6MWD、FMA、BBS、MFES得分、步长、步速增加,观察组UPDRSⅡ、UPDRSⅢ、步频低于对照组,6MWD、FMA、BBS、MFES得分、步长、步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提高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增强平衡和步行能力,改善患者害怕跌倒的状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罗枫 《吉林医学》2023,(6):1652-1654
目的:分析健康操与平板运动训练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021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健康操联合平板运动训练,干预2个月后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冻结步态功能[冻结步态问卷(FOG-Q)]、运动功能[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UPDRS)中运动部分]。结果:干预2个月,两组UPDRS评分比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两组BBS评分比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FOG-Q评分比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操联合平板运动训练可提高PD患者运动功能,且利于改善平衡能力及冻结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视觉反馈平衡仪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治疗。2组连续治疗5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7.
黄燕熙  廖军 《西部医学》2020,51(2):30-3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静态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帕金森病平衡障碍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期间2组各有1例退出。对照组予以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实验组在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2组均联合口服美多芭。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运动部分UPDRS-Ⅱ、UPDRS-Ⅲ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值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BBS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UGT值均短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TUGT值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静态平衡训练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患者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8.
王明瑾 《河南医学研究》2022,(23):4307-4311
目的 探讨四肢联动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行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四肢联动训练仪干预,两组均干预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周时比较两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情况、起立-行走时间与生活质量[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结果 干预8周时,两组BBS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步频、步长、步速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起立-行走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PDQ-39评分均较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肢联动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70-7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6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积极进行功能训练,实验组同时联合TMS治疗,1次/d,每次20 min,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UPDRS总分、精神行为情绪(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UPDRS总分、精神行为情绪(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运动功能(UPDRSⅢ)各项评分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五虎追风散治疗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2例肾虚血瘀型PD-M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巴丝肼片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五虎追风散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Ⅱ、UPDRSⅢ)、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OCA、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PDQ-39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MOCA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PDQ-39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MOCA、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五虎追风散治疗肾虚血瘀型PD-MCI,能有效减缓患者运动症状的进展,改善其认知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联合盐酸普拉克索和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帕金森患者1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美多芭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普拉克索片,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分时间点进行UPDR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64%:治疗组第12周UPDRS总分和第8、12周UPDRSⅢ评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8周UPDRS总分和第8、12周UPDRSⅡ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盐酸普拉克索和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有效且安全,副作用明显少于单用美多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体外放射式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35±9.70)岁,病程(3.06±1.49)a.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13.
康笑 《当代医学》2021,27(9):21-23
目的探讨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在帕金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帕金森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美多巴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美多巴+普拉克索治疗,比较两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副反应量表系统(TESS)评分及帕金森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1、4、8、12周时T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可降低帕金森患者UPDRSⅢ评分,改善TESS评分,控制帕金森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CIMT)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知识讲座及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持续8周,每周5d,每天3h。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UPDRSⅡ评分和UPDRSⅢ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II评分和UPDRS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患者的以上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病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使用美金刚5mg,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并进行4、12、24周临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UPDRSⅢ评定患者开期的运动功能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MMSE评分无明显改善,12、24周后MMSE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PDRSⅢ评分:治疗组4、12周后有一定程度改善(P<0.01),而24周后改善不明显。对照组治疗4、12周后MMSE、UPDRSⅢ均无明显改善,而24周后有一定程度改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美金刚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具有安全性,且对运动障碍的改善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26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前屈组、后伸组、外展组,每组89例。根据指诊检查法触诊脱位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均采用EMGBF,分别把电极片置于三角肌前束、中束以及后束,并引导患者分别做前屈、外展和后伸动作。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6、9周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治疗前及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脑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9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升高、疼痛VAS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Barthel指数较前屈组和后伸组升高,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和后伸组降低,外展组Ⅲ度患者AHI较后伸组降低,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肩胛下角顶点间距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肩胛下角顶点间距高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AHI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EMGBF选择对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以及外展运动,优于其他两种方案,通过对核心肌束肌力的提高,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情况,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帕金森病(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年龄在40~69岁之间的早期PD患者,病史1~3年,UPDRS评分小于20分,且其血清HP抗体阳性,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男性20人,女性10人,从小剂量开始给予美多芭治疗,每次美多芭0.0625g,每132次,逐渐增加剂量,最高量为每次0.25g,每日3次;观察组30例,男性19人,女性11人,在此基础上加用清除Hp治疗(雷尼替丁0.15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共7d)。采用UPDRS评分量表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UPDRS评分从11.77分别降至9.43分(P〈0.01)和8.73分(P〈0.01),治疗3个月UPDRS评分较治疗1个月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UPDRS评分从12.67分别降至10.30分(P〈0.01)和7.77分(P〈0.01),治疗3个月UPDRS评分优于治疗1个月UPDRS评分(P〈0.01)。治疗1个月UPDR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140);治疗3个月后UPDR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8)。结论清除Hp感染可提高治疗P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石强  罗琴  龚亲平  王岗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7):3460-3465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PD主要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患者运动能力逐渐下降,最终造成生活难以自理。目前药物为干预PD的主要手段。而近年来,除药物治疗以外,非药物治疗干预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也有所增加,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针刺、高压氧疗法、康复功能训练等,然而尚未整合成统一的方案。目的 探寻rTMS联合“氧-针-康”方案对PD患者运动功能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多巴胺(DA)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19年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P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西药对照组、“氧-针-康”组,每组30例。西药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联合“氧-针-康”方案,“氧-针-康”方案是把多种干预手段融入90 min内的高压氧舱,包括五行音乐疗法、针刺、功能训练等;“氧-针-康”组流程同观察组的“氧-针-康”方案;三组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指标为PD评分量表-Ⅲ(UPDRS-Ⅲ)、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范围(LOS),以及临床疗效、CRP、DA。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UPDRS-Ⅲ评分、BBS评分、LOS、CRP、DA以及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和“氧-针-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与“氧-针-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氧-针-康”方案治疗PD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平衡的功能,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DA的丢失,同时还可高效率地融合多种治疗,让治疗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肺康复措施对中、重度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1例临床缓解期的中、重度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行肺康复措施6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噻托溴铵干粉吸入,比较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间接肺动脉收缩压、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间接肺动脉收缩压、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噻托溴铵联合肺康复措施对稳定期中、重度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有明显效果,可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肾损伤程度与血浆血管生成素-1、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96例入住 ICU 的脓毒症患者,按 AKIN 急性肾损伤标准分为脓毒症非 AKI 组(NAKI,n =46),AKIⅠ组(n =23),AKIⅡ组(n =11),AKIⅢ组(n =16),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CON, n =30)。登记一般情况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采血检测血浆 Ang-1、 Ang-2、血肌酐(Scr),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 CON 组比较,NAKI 、AKIⅠ、AKIⅡ、AKIⅢ组血浆 Ang-1水平明显降低(P 〈0.01),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Ang-2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且随 AKI 分级增高而明显升高(P 〈0.05)。②各组血浆 Ang-1水平与 Ccr 值无相关(P 〉0.05),各组血浆 Ang-2水平与 Ccr 值呈正相关(P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Ang-2与 Ccr 值呈显著独立相关(P 〈0.01)。③血浆 Ang-1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无相关(P 〉0.05),血浆 Ang-2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呈正相关(P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Ang-2与 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均呈显著独立相关(P 〈0.05)。结论血浆 Ang-2水平是影响脓毒症患者肾损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