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自旋共振检测人体瘢痕疙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自由基对瘢痕疙瘩中胶原沉积的影响,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检测了人体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结果发现瘢痕疙瘩和结缔组织样品中有氧自由基存在,而正常皮肤组织内则未能检测到。文中就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瘢痕疙瘩中胶原合成异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防治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2.
脑瘤手术时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脑瘤手术期间异丙酚在体内的抗氧化特性及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脑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异丙酚组,A组,n=10)和对照组(异氟醚组,B组,n=10),以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定血浆OFR及用化学方法测定LPO含量。结果:两组手术前OFR、LPO显著高于正常值。开颅手术2小时后两组OFR、LPO较术前显著性升高(P〈0.05),开颅手术4小时观察OFR、LPO较术前及手术2小时后显  相似文献   

3.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在背部植入硅胶囊,术后5周,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对纤维囊内的自由基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纤维囊形成过程中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注入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明显的清除效应。讨论了氧自由基与纤维囊胶原合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脂肪栓塞脑组织中氧自由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复制家兔脂肪栓塞模型,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仪检测脑组织中氧自由基信号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在脂肪栓塞后氧自由基信号显著增强(P<0.025),提示:脂肪栓塞后肺的缺血、炎症变化可以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继而加重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电子自旋共振检测人体瘢痕疙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自由基对瘢痕疙瘩中胶原沉积的影响,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检测了人体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结果发现瘢痕疙瘩和结缔组织样品中有氧自由基存在,而正常皮肤组织内则未能检测到。文中就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瘢痕疙瘩中胶原合成异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防治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自由基对瘢痕疙瘩中胶原沉积的影响,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检测了人体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结果发现瘢痕疙瘩和结缔组织样品中有氧自由基存在,而正常皮肤组织内则未能检测到。文中就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瘢痕疙瘩中胶原合成异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防治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剂量异丙酚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19例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分为2组,异氟醚组(Ⅰ组,n=10)咪唑安定(0.15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芬太尼(3μg@kg-1)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0.8%);异丙酚组(P组,n=9)异丙酚(2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芬太尼(3μg@kg-1)诱导插管后连续输注异丙酚(8mg@kg-1@h-1).两组病人均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及放气后5、10、20min自股静脉抽血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与止血带充气前相比,Ⅰ组再灌注后10、20min CPK和LDH升高,再灌注后5min MDA升高(P<0.05);P组再灌注后5、10、20min CPK、MDA无显著性差异,10、20minLDH降低(P<0.05),且低于Ⅰ组相应时间点水平(P<0.05),再灌注后5min MDA明显低于Ⅰ组(P<0.05);P组5、10、20min TXB2和6-keto-PGFlα均明显低于0min及Ⅰ组相应时间点水平(P<0.05).结论临床剂量输注异丙酚(8mg@kg-1@h-1)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减轻作用,表现为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骨骼肌细胞受损程度的减轻,血栓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麻醉下无痛共振脂肪抽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无痛下高效快速的脂肪抽吸技术.方法:从2001年5月开始引进瑞士VAUS0N共振脂肪抽吸系统,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对680例患者行不同部位的脂肪抽吸.结果:共振吸脂量大,吸脂部位平整,手术时间短,平均45min,患者术后即可清醒,恢复快.经6个月的随访,638例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无痛脂肪抽吸技术是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的脂肪抽吸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与脑缺血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一种损伤性级联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化学,蛋白质与核酸代谢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异丙酚对氧自由基,谷氨酸受体,谷氨酸转运子和γ-氨基丁酸受体这;四个环节的作用,阐述了异丙酚对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异丙酚静脉麻醉镇静催眠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全麻适宜镇静催眠深度及异丙酚的合理用药量。方法:30例ASAI ̄Ⅱ级病人,用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记录神志消失及对电刺激无运动反应或异丙酚诱导用量达到6mg·kg^-1时的脑电图参数及异丙酚用量。气管插管后,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分别调整异丙酚输入速度,维持BIS水平于神志消失及诱导结束时的BIS值及其以下5以内的范围内。结果:神志消失和诱导结束时BIS分别为71±8和5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儿童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期间(CPB)细胞内钙超载与红细胞受损之间的关系及异丙酚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PB下行心脏修补术的40例先心病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P组术中麻醉维持为静注异丙酚6mg@kg-1@h-1,C组吸入1%-2%的异氟醚.于CPB前、CPB30min、CPB结束时、以及CPB后2h和24h抽血,分别测定红细胞内钙(E-Ca2+)含量、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红细胞滤过指数(IF)、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C组E-Ca2+、IF、MCV及F-Hb逐渐升高,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E-Ca2+的升高与IF、MCV及F-Hb的变化间呈正相关性.异丙酚组E-Ca2+、IF、MCV、F-Hb、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与转流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在体外循环中,细胞内钙超载与红细胞受损有关.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中红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细胞膜蛋白巯基的影响,评价四种心肌保护方法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研究体外循环中猫心肌细胞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再灌注早期,各组W/S均显著减小,再灌注后期,各心肌保护组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未行心肌保护组减小最明显,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组减小最小且恢复最佳。结论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使心肌细胞膜蛋白流基得到最佳保护。  相似文献   

14.
氧自由基与人体纤维囊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动物实验研究,已证明硅橡胶囊植入体内形成的纤维囊与氧自由基有关,但在人体内的研究尚少。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技术,对7枚人体硅胶囊隆乳术后形成的纤维囊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纤维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纤维囊内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表明人体内纤维囊的形成与氧自由基有关。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使增厚的纤维囊变薄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异丙酚应用于临床已有12年,已成为常用的静脉全麻药。本文将最近的研究成就综合归纳为:(1)异丙酚的靶控输注系统,按异丙酚的药代模式,以该药的血药浓度控制给药量,具有操作简便,易控制的优点;(2)异丙酚的抗氧化剂作用,无论在活体或在体异丙酚均有保护细胞线粒体抵制过氧化酯侵袭作用。(3)异丙酚的抗呕吐作用;(4)异丙酚应用于婴幼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及其血药浓度对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脑主的影响及其血药与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22例ASAI组的椎管占位病人,静注异丙酚2mg/kg,于给药前后用脑血流监测仪(TCD)监测大脑中动脉血以速等指标,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异丙酚明显降低脑血流。增加脑血管阻力,血药浓度与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但MAP和RI对Vma的影响不大。结论:异丙酚明显降低脑血流,脑血流的降低主要受血药浓度的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性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找到丘脑束旁核伤害性刺激反应神经元(NSRN)且对冠状动脉结扎(CAO)敏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CAO+生理盐水组(CAO组);P_(0.02)组:CAO+0.02 mg·kg~(-1)异丙酚;P_(0.2)组:CAO+0.2 mg·kg~(-1)异丙酚;P_2组:CAO+2 mg·kg~(-1)异丙酚,每只大鼠记录1个NSRN。异丙酚用生理盐水稀释到0.1 ml,在CAO后15 min尾静脉注射。整个实验从CAO开始连续记录NSRN放电频率60min;第二部分,6只大鼠尾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后观察对大鼠的麻醉效果。结果异丙酚(0.2、2mg·kg~(-1))能明显抑制CAO引起的NSRN放电频率的增加(P<0.05),2 mg·kg~(-1)作用更明显,且该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无麻醉作用。结论亚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急性心肌缺性内脏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麻醉诱导期间异丙酚与利多卡因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利多卡因浓度对睫毛反射、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药浓度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择期手术病人应用微机控制靶控输注利多卡因维持不同目标浓度(Ct),其后从另一接口输注异丙酚,逐渐增加异丙酚目标浓度直至意识消失。根据利多卡因目标浓度将病人分为5组,分别为A组Oug·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230~270 g,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异丙酚组.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打击后30 min,异丙酚组经尾静脉持续输注1%异丙酚60 mg·lg-1·h-1 1 h,其余2组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6 ml·kg-1·h-1 1 h.应用斜板实验评分法和BBB联合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细胞凋亡;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结果 异丙酚组行为学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各时点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均升高(P<0.01);与脊髓损伤组相比,异丙酚组各时点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均降低(P<0.05);脊髓损伤组脊髓病理损伤较异丙酚组重,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结论 持续静脉输注1%异丙酚60 mg·kg-1·h-1 h可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