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去氮方法对全麻诱导期无通气期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45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去氮组(3MIN组)、30 s深呼吸4次组(4DB组)与60 s深呼吸8次组(8DB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气分析,并记录SpO2值,吸氧结束时记录SpO2和动脉血的血气分析。记录各例患者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三组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患者与8DB组相近(P〉0.05),而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三组相近,但在SpO2降至93%时点,3MIN组与8DB组的PaCO2值均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PaO2值3MIN组与8DB组相近(P〉0.05),而均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60 s深呼吸8次法、传统吸氧去氮法的吸氧去氮效果明显优于30 s深呼吸4次法。  相似文献   

2.
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全麻插管诱导前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进行比较。方法:2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60s深呼吸8次组(8DB组),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气分析,并记录SpO2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自然呼吸3min。8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60s内深呼吸8次。吸氧结束时记录SpO2和动脉血的血气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在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患者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3MIN组患者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均与8DB组相近(P〉0.05);3MIN组吸氧后PaO2与8DB组相近(P〉0.05),SpO2降至93%时两组PaO2相近(P〉0.05);3MIN组吸氧后PaCO2降低值与8DB组相近(P〉0.05),Pa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与8DB组相近(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有相同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自主呼吸2 min对小儿与成人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2组:成人组(A组)和小儿组(B组),每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 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静脉诱导后插管,记录呼吸停止时间、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9%、95%、92%、90%的时间,然后行机械通气,并记录SpO2下降的最低值;分别于吸氧2 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组呼吸停止时间为80.45 s,B组呼吸停止时间为99.72 s,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2%和90%的时间A组(分别为443 s和462 s)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35 s和342 s)(P<0.05).SpO2降至90%时两组均有PaCO2升高和pH下降,以B组更显著(P<0.05),而两组PaO2下降相似.结论:全麻诱导期自主呼吸预给氧2 min,小儿的无通气安全时限较成人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喉罩在介入治疗中的安全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30例)和一次性喉罩组(30例).记录操作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气道密封压;麻醉前、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前、置入后、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后BP、HR、SpO2;记录气道压(Paw)及术中血气PaCO2值,喉罩拔除后测试通气罩远端分泌物的pH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SpO2均维持98%以上,插管后气道压及术中血气PaCO2都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喉罩组在置罩、拔罩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插管组插管、拔管中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明显(P<0.05),喉罩组在苏醒期并发症(呛咳、咽痛)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 一次性喉罩全麻正压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介入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后腹膜腔镜下手术CO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20例后腹膜腔镜下手术的择期病人,分为两组硬膜外组和全麻插管组,于麻醉前、CO2充气前、充气后5、10、30、60、180和240min分别观测并记录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O2)等参数,并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其变化.结果麻醉后,全麻插管组比硬膜外组的BP、HR变化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气后60 min两组组内比较与充气前的PETCO2、PaCO2显著增高(p<0.05),pH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均于充气后60min机体内PETCO、PaCO2和pH的变化最大,60min后处于相对稳定,气腹前、后硬膜外麻醉组BP、HR变化较全麻插管组明显,但对血气以及气体交换的影响两种麻醉方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病人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家庭氧疗方法.方法 选择40例COPD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单鼻塞吸氧管吸氧,B组采用双鼻塞吸氧管吸氧,并于吸氧前,吸氧后60 min对患者的呼吸频率(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分压(PaO2)进行观察.结果 B氧组与A组比较,PaO2、pH值、SpO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双鼻塞吸氧管吸氧效果优于单鼻塞吸氧管吸氧,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的一种更有效的家庭氧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罩在介入治疗中的安全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30例)和一次性喉罩组(30例)。记录操作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气道密封压;麻醉前、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前、置入后、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后BP、HR、SpO2;记录气道压(Paw)及术中血气PaCO2值,喉罩拔除后测试通气罩远端分泌物的pH值。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SpO2均维持98%以上,插管后气道压及术中血气PaCO2都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喉罩组在置罩、拔罩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插管组插管、拔管中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明显(P<0.05),喉罩组在苏醒期并发症(呛咳、咽痛)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一次性喉罩全麻正压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介入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成年颅内手术40例.全麻维持采用γ-羟基丁酸钠60mg/kg复合异氟醚吸入,加本可松0.08~0.10mg/(kg*h).术中机械控制通气,潮气量11±7.4ml/(kg*min),呼吸频率10~14次/min.吸氧浓度1.5~2.0L/min.监测方法开颅后每隔30分钟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使PETCO2达到23mmHg(T1),30mmHg(T2)和38mmHg(T3)并维持至少30分钟后采取动脉血气标本,同时需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在99%~100%,各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15%.结果3组间pH、PaCO2和总二氧化碳(TCO2)差异显著,而PaCO2与PETCO2之差(Pa-ETCO2)、HCO-3、BE以及Na+、K+值无组间差异.结论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PETCO2是反映PaCO2变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腔和双腔插管在电视胸腔镜(VATS)下胸交感神经切除(TES)时的血气变化.方法: 对46例手汗症病人在胸腔镜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除,随机分为2组,A组19例为双腔插管,术中给予单肺通气,B组27例则选择单腔插管,术中给予3~5 cmH2O的二氧化碳胸腔正压.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时、以及手术开始后分别按两侧胸腔先后手术次序记录1、3、5、10、15 min血气、BP、P、经皮氧饱和度(SpO2)、PetCO2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麻醉前相比由于纯氧供应而明显升高,但随手术时间延长而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随手术时间延长有升高趋势,但在正常范围,MAP除插管时及第二侧手术10、15 min有显著升高外,前后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之间相比除SpO2有显著差异外,其余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两者的血气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除时单腔和双腔插管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均能较好地保证术中患者的通气功能和生命体征,但单腔插管能更简单,更经济地完成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成宏  沈泽 《临床医学》2012,32(5):74-75
目的探索一种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安全简便有效的供氧方法。方法选择200例妊娠50~70 d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将其随机分成四组,A组面罩平静呼吸纯氧3 min后麻醉诱导;B组鼻导管吸氧3 min后麻醉诱导;C组30 s内面罩深呼吸4次后麻醉诱导;D组麻醉诱导前不吸氧,患者意识消失后面罩吸氧。记录和分析四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结果诱导后四组患者SpO2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表明诱导后2 min SpO2下降最明显,B、D组较A、C组下降明显(P<0.01),出现时间早(P<0.01),持续时间也较长(P<0.05)。结论从诱导前3 min到清醒后,全程行面罩紧闭吸氧是无痛人流的患者首选的安全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明全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9):1590-1592
目的:探讨鼻面罩无创通气(NPPV)预防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及B组,每组再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亚组进行观察。A组患者自主呼吸及咳嗽反射恢复,断开呼吸机SpO2≥90%,拔除气管插管。B组患者要求意识恢复,其余拔管条件同A组。患者拔管后均面罩吸氧3~5min,然后呼吸空气5min,观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情况。接着A组行NPPV1h,B组行面罩吸氧,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1h行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气管拔管后吸空气SpO2呈逐渐下趋势,以老年人下降更明显,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在41.18%~52.38%,分层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气管拔管后气道梗阻发生率以年龄<60岁明显,分层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MH=5.487,P=0.019)。A组应用NPPV后气道梗阻改善,1h后血气分析PaCO2、PaO2优于B组。结论: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NPPV能防治气道梗阻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可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组合快速程序诱导无辅助通气技术用于择期手术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患者30例.ASAⅠ~Ⅱ级且气道评估无困难插管因素.给面罩5min纯氧(8L/min)吸入后静脉注入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5mg/kg及罗库溴铵0.9mg/kg,60s后行气管插管,诱导期间不给予正压辅助通气.观察并记录入室(T1)、芬太尼静注后1min(T2)、2min(T3)、3min(T4)、插管前即刻(T5)、插管后1min(T6)、2min(T7)、3min(T8)、5min(T9)共9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气分析,记录有无麻醉诱导期并发症发生.结果:T5点SBP、DBP较T1明显减少(P<0.05),PaCO2较T4点明显上升、pH值较T4点明显降低(P<0.05);T6点PaCO2较T5点明显下降(P<0.05),但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6后各点PaO2及PaCO2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点pH、SpO2及SaO2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5min纯氧预吸入后,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快速程序诱导无辅助通气技术诱导期无低氧血症发生,仅有PaCO2暂时性升高,可安全用于择期手术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麻气管插管患儿在麻醉苏醒期利用T型管吸氧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术后入麻醉后恢复室的全麻气管插管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利用T型管吸氧,对照组利用头皮针软管吸氧,吸氧流量均为2L/min,30min后行血气分析,观察PaO2、PaCO2,并连续SPaO2监测,记录10、30、60min读数。结果利用T型管吸氧PaO2、SaO2明显优于头皮针软管组,PCO2无显著性差异。且T型管具有可充当简易人工呼吸器,提高急救效率,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材料来源简单,易于消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静脉复合全麻病人在应用IPPV(间歇正压 )与自主吸入纯氧及自主吸入 1∶1O2 /N2 O通气时 ,进行了血气变化的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择期手术病人 2 6例 ,均无肺部疾患 ,男 17例 ,女 9例 ,年龄13岁~ 6 8岁。气管内插管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 ,接sella 80 8麻醉机后 ,在同一病人中先后行三种通气方式 :A组 :行IPPV ,潮气量 (yr) 10ml/kg ,呼吸频率 (f) 16 /min ;B组 :自主吸入纯氧 ;C组 ,自主吸入O2 /N2 O(O2 和N2 O各为 0 .3L/min)。在每一种通气方式施行 30min后采动脉血 ,用AVL -995型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值。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和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选择56例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患者,按手术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T管吸氧,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均采用6L/min,以Drager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氧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分别在吸氧后5min、10min和15min记录各监测值。采用DM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吸氧后10min的血气值。结果复苏期三个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的吸入氧浓度、呼出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氧饱和度、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吸氧的吸入氧浓度高,能避免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比面罩吸氧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全麻快诱导期非加压通气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丙泊酚-爱可松-瑞芬太尼快诱导期非正压通气的可行性及对急性胃扩张的预防效果。方法20例择期全麻病人入手术室即作动脉血气分析,高流量(8~10L/m in)吸氧5m in后静注丙泊酚(2mg/kg)-爱可松(0.8mg/kg)-瑞芬太尼(1μg/kg)序贯快诱导(60 s内注射完毕),60 s后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即刻再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诱导插管期间任由患者进入无呼吸状态而不给予正压辅助通气。结果各病人诱导后插管条件满意,平均插管耗时27.45 s。诱导插管后患者的PaO2、PaCO2均上升,与基础值相比分别为(242±111)Vs(93±10)mm Hg(P<0.01)和(45±8)Vs(39±4)mm Hg(P<0.01),无急性胃扩张发生。结论经5m in的高流量纯氧预吸后,丙泊酚-爱可松-瑞芬太尼快诱导插管期无通气并无低氧、高碳酸血症的发生,且可有效防止诱导期急性胃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全麻二氧化碳气腹对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林  纪文君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93-2994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下CO2气腹患者与非气腹患者的血气变化。方法:选择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全麻非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气腹或切皮开始后15、30、60min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剩余碱(BE)、HCO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O2、SaO2、HCO3-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时点实验组pH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PaCO2则高于对照组(P<0.01),BE负值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随着气腹时间的延长,BE负值逐渐增大,30、60min时均高于15min(P<0.05)。结论:全身麻醉时气腹CO2经腹腔吸收仍可产生高CO2血症和酸中毒。麻醉医师应当灵活掌握,适当调控呼吸参数,降低血液PaCO2,控制酸中毒的进展,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3年 2月~ 2 0 0 3年 4月 2 8例经临床诊断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后接受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 ,并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及转归。结果 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 1h后 ,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和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上升 ;心率 (HR)减慢 ;4 8h后pH值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 (RR)减慢 ,PaCO2 上升 ;72h后所有指标持续改善。 2 0例治疗有效 ,8例治疗失败需有创通气。结论 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可改善呼吸困难 ,纠正低氧血症 ,提供充足的时间使药物治疗起作用。安静状态吸氧 5L/min、SpO2 只有 90 %~ 93%、RR >30次 /min是早期应用无创通气的指征 ,可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90例LC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 L/min组(n=30)、4 L/min组(n=30)、6 L/min组(n=30),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持续双腔鼻导管吸氧6h后检测SpO2指标.[结果]3组病人吸氧6h后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P=0.024),其中氧流量4 L/min组SpO2指标最为满意.[结论]LC病人术后持续鼻导管吸氧最适宜的氧流量为4 L/min.  相似文献   

20.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老年患者择期腹部手术420例,平均73.4岁,ASA I~Ⅲ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GE组于T8~9或T9~10行常规硬膜外穿刺,分1~2次给予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混合液7~13 mL,并控制平面在T4~5到T12~L1。先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行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阿曲库铵和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4~6 mg/(kg.h)维持麻醉,关腹时停止全麻给药。术毕待患者清醒,呼吸恢复良好拔除气管导管。G组不施行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同GE组。取入室后20 min(T0)、插管时(T1)、切皮时(T2)、手术30 min(T3)、手术60 min(T4)、手术90 min(T5)、拔管后(T6)7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即刻的MBP、HR、SpO2。T0作为基础值。结果:G组MBP、HR在插管、切皮、拔管时显著升高,且全过程波动很明显,而GE组在全过程比较平稳。两组SpO2在插管及手术过程中无差别,拔管后GE组明显高于G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老年患者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