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肾虚,血瘀,痰阻与中风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种中风危险因素中,肾虚、血瘀、痰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危险因素无不与这三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了三者的理论基础与相互关系,为中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和痰浊阻络证的血脂代谢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81例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67例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的TC、TG、LDL、HDL进行测定.结果 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1.69±1.17) mmol/L的TG水平显著高于阴虚血瘀证患者(1.36±0.6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P=0.039);而两组在TC、HDL、LDL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TG升高发生率[14例(20.90%)]显著高于阴虚血瘀证患者[5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3,P=0.008);而两组在TC、LDL、HDL异常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和痰浊阻络证的TG代谢存在差异,TG可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提出脾虚痰阻血瘀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之一;详细论述了脾虚痰阻血瘀导致痴呆的发病机理,并认为脾虚痰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三者可以相互转化,互相交结为病。 相似文献
4.
浅论痰瘀交阻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痰、瘀的形成及其病理关系的探讨,从而提出痰瘀交阻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痰瘀交阻是缺血性中风的中心病理环节及辨治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染色体12p13上的rs1242579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阴虚血瘀证的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148例广西汉族缺血性中风患者(痰浊阻络证67例、阴虚血瘀证81例)的rs12425791进行基因分型,并测定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在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患者中,不同rs12425791基因型或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缺血性中风阴虚血瘀证患者中,不同rs12425791基因型或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C、TG、LDL-C、HDL-C水平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s12425791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痰浊阻络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风一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病残率及死亡率四高的特点,因此加强对其防治的研究十分重要.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患者的功能恢复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据统计,近年来我科住院中风病人中辨证为风痰阻络型者居首位,在采用传统熄风化痰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观察与探索,我们根据其证候特征、病机转化及涉及的脏腑等特点,采用理气化痰法治疗,经对60例病人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等的比较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一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病残率及死亡率四高的特点,因此加强对其防治的研究十分重要.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患者的功能恢复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据统计,近年来我科住院中风病人中辨证为风痰阻络型者居首位,在采用传统熄风化痰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观察与探索,我们根据其证候特征、病机转化及涉及的脏腑等特点,采用理气化痰法治疗,经对60例病人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等的比较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瘀”“痰阻”说在机体衰老及老年病发病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医药延缓衰老及防治老年病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肾虚及脾虚衰老说,而对重要的病理因素“痰”“瘀”论及较少。为了进一步发掘中医学的衰老理论及老年病的病机以指导临床实践,本 相似文献
9.
肖德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29-29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西药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化痰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银杏达莫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86.7%)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中医健脾化痰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刘华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99-10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味;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显示治疗组疗效优干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支英豪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6):899-899
所谓不孕症是指婚后夫妇同居二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孕者,或曾孕育而又间隔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均称为不孕症。前者属原发生不孕症,后者为继发性不孕症。 相似文献
15.
血瘀与中风内在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旨在探讨血瘀与中风病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以期开拓治疗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自拟中风灵颗粒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中风灵颗粒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风灵颗粒,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thel指数、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血凝4项。结果: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TC、TG、LDL-C、APTT、FIB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灵颗粒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TC、TG、LDL-C、FIB水平,延长APTT。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另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48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60你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瓜萎蕴白半夏汤。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00%)明显低于对照组(68.75%),经统计学处理,P〈0.01,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确砌。 相似文献
18.
19.
孔令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5):68-70
目的观察自拟稳心汤治疗血瘀痰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对照组予调脂、抗血小板、B阻剂及ACEI制剂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稳心汤。2组患者均在心绞痛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2组均住院治疗7d,病情稳定后出院。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63.64%,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54.5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68.18%,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稳心汤治疗血瘀痰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缺血心电图、超敏CRP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