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蒋亚莉 《陕西中医》2006,27(3):349-351
目的:探讨中医科肝胆病中药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制定协定处方,药房制定采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我院肝胆科2001年-2004年的3253张中药处方,按照组方药味数,药物分类,单味药使用频率以及有无配伍禁忌分别登记分析。结果:3253张处方中组方药物味数以12-15味最多见,占88.91%,所用药物以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最多,分别占42.13%,26.22%和18.54%,无配伍禁忌。结论:中医科中药处方组方有其特点,用药有所侧重,基本符合药典规定,可为药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某院不寐病配伍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某院不寐病临床用药实际,分析不寐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和特点,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220例临床诊断为不寐病或失眠、睡眠障碍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电子表格等多种工具对处方用药频次,各类药物用药频次及君臣配伍情况等方面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院不寐病处方用药中,按药物,首乌藤用药频次最高,其次是甘草、酸枣仁、合欢皮、茯苓等;按类别,安神类和补虚类中药用药频次最高;按配伍,以安神类为君药的处方最多,且安神药所配伍的药物种类最多。结论我院不寐病用药特点明显,合乎中医失眠辨证用药理论,但辨证用药思维略显单一,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处方的应用情况,为医师临床用药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处方512份,对单味药使用频率、中药类型、药物配伍等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甘草,占了97.27%;中药类型则以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居多,比例分别是26.92%,23.08%,23.08%;药对则以桑叶配菊花、银花配连翘、荆芥配防风、麻黄配桂枝较为常见,处方中出现次数分别为284,236,144,89次。结论:治疗上既顾及中医的理法方药,又兼收西医学成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讲究用药时机,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药配伍禁忌是指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中药特性,有目的的选取2味及其2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配伍关系复杂多样,例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任何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处方用药都极为关键。在目前的中药临床处方以及中药临床调剂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配伍禁忌的安全性问题[1]。将金元时期陈述出的"十八反""十九畏"统一概述为反药,这也是长久以来中医处方以及中药调剂所遵从的基本禁忌原则。但在实际用药中,仍然存在大量反药配伍现象,其中部分处方属于医师误开,另一部分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作为药师,应该担负起救治病患的重任,对所有处方进行详细考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信息详细了解各种药物使用,做出正确判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处方分析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中医药理论,从用药品种、使用频率等方面对某医院药房1 200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评价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结果:通过分析中药处方可知,黄芪(92.08%)、丹参(89.08%)、当归(79.33%)、红花(63.75%)、赤芍(44.33%)、杜仲(41.33%)和陈皮(36.00%)这几种中药使用频率最高,部分处方存在不合理配伍现象。结论:临床用药时医生应准确掌握处方中各种药材的使用方法和配伍禁忌,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劳氏伤科治疗骨伤疾病的中药用药特色和配伍规律。方法:以2010年度劳氏伤科第十一代传人劳建民先生骨伤门诊病例诊疗处方为资料,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率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收集符合要求的处方687张,使用频率大于10%的药物共42种,分别属于理血药、祛风湿药、清热凉血药、补益药、理气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劳氏伤科用于骨伤早、中、后期治疗的2味至7味中药组成的配伍规律。结论:劳建民先生传承的劳氏伤科,在骨伤疾病的中药药物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本地特色和明确的用药规律,符合骨伤疾病内治法的分期辨证施药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第一个季度门诊中药处方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中药处方和中药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中药房工作和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最后一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我院门诊中药处方1628张,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处方用药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在重复用药、临床诊断、处方脚注、用药剂量、配伍禁忌、给药途径和单张处方药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要重视和加强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定适应于中医中药的处方管理办法,指导临床医师、药师处方的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第一个季度门诊中药处方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中药处方和中药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中药房工作和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最后一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我院门诊中药处方1628张,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处方用药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在重复用药、临床诊断、处方脚注、用药剂量、配伍禁忌、给药途径和单张处方药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要重视和加强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定适应于中医中药的处方管理办法,指导临床医师、药师处方的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罗茂玉 《光明中医》2010,25(12):2358-2360
目的通过对我院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中药处方和中药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第一季度门诊中药处方3158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在临床诊断、重复用药、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处方脚注、配伍禁忌、处方用药天数和单张处方药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要加强和重视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应于中医中药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促进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真实世界分析当归-川芎配伍在中医临床处方中的应用情况,为解释中药药对内在配伍规律和临床用药所治疾病科属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从某大型三甲中医医院自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医生开具的所有住院处方中,选择同一处方药物组成同时含有"当归"、"川芎"2味中药的所有住院处方,共计8 792首方,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当归-川芎配比、剂量、疾病科属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当归、川芎以1∶1在临床中使用的频次最多,占42.4%,使用剂量以当归、川芎均为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和肺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33.3%,其中配比3∶2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5 g、川芎10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24.3%,其中配比2∶3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0 g、川芎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药对在临床实际应用处方中的配伍及应用特征,能有效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科学指引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科研提供新思路。方法:全面收集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处方,对最后筛选所得的39个医案中的方药进行信息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 Modeler 14.1平台,对高频药物进行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总计纳入39篇文献,63个中药处方,共使用药物132味,药物使用总频率为556,高频药物(频数大于10)为乌梅、甘草、僵蚕、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赤芍等17味。经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得到强关联药对3组,推测具有潜在关联规则的药物为乌梅及僵蚕、乌梅、僵蚕及穿山甲等5条,且几乎所有相关配伍中均有乌梅。结论:中药汤剂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核心药物为乌梅,核心药对为乌梅配伍僵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肿瘤科中药的用药特点和用量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门诊肿瘤科的中药处方426张,对处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中共使用了18种功效的中药,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药物使用频率≥5%的中药有59种,居前3位的依次是黄芪、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处方中药味数最多的在10~20味之间,占87.09%。结论:中药治疗肿瘤疾病主要通过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的联合运用,辨证论治,配伍其他中药,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处方的适宜性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审核中药处方的重要性,得出对药名、用量用法、辨证用药、因人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有毒中药等内容的审核方法,指出对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是确保患者使用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中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在本文中,我们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了中药配伍背后隐含的处方模式,以探索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的草药,运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采集系统软件调取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使用内服中药的732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的所用中药。频率和处方模式的关联规则使用SPSS Modeler14.2数据挖掘系统进行分析。聚类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进行了分类:根据其药用草药的分类和用量,性、味、归经和功用。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使用频率的计算。结果: ①其中性温和性寒的、性平的,味甘和味苦的及归脾胃经的草药使用最频繁(在选定的732个处方中);②健脾利湿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被频繁的使用;③中药功效的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最高的三个药对为:健脾利湿药和清热药(99.24%),活血化瘀药和祛风除湿药(99.01%),健脾利湿药和理气药(98.92%);两味中药的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最高的三个药对为:红花配伍桃仁(99.7%),薏苡仁配伍山慈菇(93.04%),薏苡仁配伍垂盆草(92.67%);④聚类分析共聚为5类,体现了处方的配伍特点:以健脾利湿为基础,同时兼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结论:结果表明,痛风性关节炎与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处方重点为健脾利湿的中药,其可能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同时,健脾利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除湿药的配伍是处方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药学管理模式降低中药房处方不合格率的实践效果。方法: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2020年医院临床医生开具的3 000张中药处方为研究对象,期间接受常规药学管理模式,设为管理前。随机抽取2021年医院临床医生开具的3 000张中药处方为研究对象,期间接受优化后的药学管理模式,设为管理后。进行管理前后处方点评工作,比较管理前后疗程错误、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重复用药、配伍禁忌、超适应证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对管理前后药师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管理后疗程错误、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重复用药、配伍禁忌、超适应证用药的处方构成比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临床药师的西药学专业知识、中药学专业知识、监测药物治疗、药学咨询评分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药学管理模式越科学、规范,处方的合格率越高,临床药师的胜任能力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成药处方点评在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及分析典型案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开具的中成药处方890张,根据时间点将中成药处方分为对照组(n=454张,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和观察组(n=436张,2017年6月至2017年7月)。对照组不进行中成药处方点评,观察组对开具中成药处方进行点评,记录并统计处方超疗程用药、重复给药、配伍不合理、用药不符等情况,记录2组不合理用药纠纷发生情况;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2组开具药方医师处方药理作用、性味归经、配伍关系、用药剂量及疗程进行评定,比较2组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及典型案例。结果:观察组点评后共有32张处方不合理,占7.34%,低于对照组53张处方不合理,占11.67%(P0.05);观察组经中成药处方点评后大处方、重复用药、用药不符、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处方书写不规范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成药处方点评后不合理用药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成药处方点评后药理作用、性味归经、配伍关系、用药剂量及疗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成药处方点评在中成药合理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药物不合理使用发生率,降低用药纠纷,不断提高医师对中药的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张伯礼教授专家门诊处方数据,筛选心悸病处方,分析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的张伯礼教授临床治疗心悸的处方进行整理和筛选,运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老专家组方思路与配伍规律,通过社区探测算法对组方进行模块化分析,从而构建组方配伍网络,总结处方内在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43首处方进行分析,涉及常用中药186种,得出各种药的药对89对(按有向统计),挖掘出用药频次超过20次以上的药物48种,探测出6个组方网络模块,分析出常用组方链路组合。[结论]张伯礼教授治疗心悸的方剂配伍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他"痰瘀互生,病重之源"的观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组方配伍规律,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指导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门诊和住院肿瘤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析,统计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平均用量、用量范围,并与《中国药典》进行对比;采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肿瘤用中药配伍规律,并探讨中药用药监护内容。经统计,肿瘤中药饮片处方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主要以补虚药为主;毒性中药饮片使用频次较低,主要为小毒饮片,存在超药典用量情况;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味组合是麸炒白术-茯苓(16.11%),生黄芪-茯苓(15.10%),具有强关联规则的药物有怀牛膝→桑寄生,生薏苡仁→怀牛膝,怀牛膝→仙鹤草,菟丝子→怀牛膝等。根据用药情况,可从用法用量、炮制品选择、配伍、煎煮方法、患者教育等方面着重进行用药监护。据此,药师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肿瘤中药饮片使用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