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瘤内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动脉-实质期增强扫描.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程度、癌细胞侵及瘤内微血管或淋巴管CD34和D2-40的表达.比较胃癌多层CT增强扫描强化率与其组织分化程度及瘤内微血管或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动脉期、实质期及动脉-实质期强化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 瘤内微血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动脉期强化率(0.61±0.28)高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0.46±0.14),而动脉-实质期强化率(1.81±0.39)低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2.28±0.8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内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实质期强化率(1.25±0.57)高于无瘤内淋巴管侵犯者(1.00±0.35)(P<0.05).结论 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能够反映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并与瘤内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据肝细胞癌(下简称肝癌)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预测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1年内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例150例,对可能影响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微血管侵犯和无早期复发者比较,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的病灶较大(P=0.002、P=0.005)、肿瘤边缘不光滑(P0.001、P0.001)及病灶多发(P=0.005、P=0.038)所占比例较高,而有微血管侵犯者的包膜不完整(P=0.032)所占比例较高,有早期复发者无包膜及包膜不完整所占比例较高(P=0.038)且癌灶门脉期CT值百分比较高(P=0.049)、癌灶门脉期相对洗脱率较高(P=0.020),其余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和无微血管侵犯及无早期复发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OR=7.075,P0.001;OR=4.125,P0.001)和肿瘤多灶性(OR=3.290,P=0.008;OR=2.354,P=0.047)是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早期复发者门脉期较快廓清(OR=1.023,P=0.017)。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和肿瘤多灶性是肝癌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期复发者在门脉期较快廓清。术前影像检查对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复习134例HCC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微血管侵犯与HCC病人临床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34例HCC中46例(34.3%)有微血管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20ng/ml)与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5),而病人年龄、性别、肝炎病毒感染、是否合并肝硬化、组织学类型与微血管侵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微血管侵犯与HCC大体卫星结节的形成成显著相关(P=0.001)。结论微血管侵犯是HCC的常见恶性事件,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是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结果 18例单发脾脏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血管瘤2例,其中1例明显强化,1例边缘结节状强化;3例淋巴管瘤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3例较大窦岸细胞血管瘤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逐渐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与周围组织相仿,另2例边缘轻度强化;3例较大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样转化病灶内见"辐轮状钙化"及"辐轮状强化",另1例病灶内见液化坏死;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扫及增强无特征性改变;1例巨块型淋巴瘤动脉期可见"血管漂浮"征;2例淋巴瘤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对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8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患者肝脏病变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4例患者中,误诊3例,分别为肝未分化肉瘤、继发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正确诊断1例,为胆囊癌肝转移。肝未分化肉瘤表现为囊实性占位,周围实性部分及分隔显著持续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可见较多钙化灶。肝继发性淋巴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灶,多数信号均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较低,不伴肝内血管侵犯,伴随肝外淋巴结肿大;少数病灶内见出血。肝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肝脏多发病灶信号及强化方式多样,提示病灶由多种成分组成,处于病变的不同阶段,多数病变呈环形进行性强化表现。胆囊癌肝转移肝移植术后复发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结论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的影像学征象各有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上述少见移植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DWIBS原始图像、3D 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ADC值变化评估原发性肝癌HCC TACE术后碘油沉积欠佳区域的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富血供原发性肝癌术后碘油沉积缺损病例26例39个瘤灶,分析术前、术后不同区域ADC值特征,并评价术后碘油沉积缺损区域CT增强、以及DSA减影结果。结果 33个碘油沉积区域ADC值为(1.76±0.16)×10~(-3)mm~2/S,明显低于术前肿瘤组织(P0.01),而术后39个碘油缺损区ADC为(0.74±0.18)×10~(-3)mm~2/S和术前肿瘤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P=0.111)。CT增强扫描26例39个缺损灶,其中31个病灶从动脉期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出现强化,5个病灶始终未见强化。在DSA动脉期,可见33个病灶存在明显血供,以及供血动脉明确、边界清晰,6个病灶未见任何动脉血供。结论 ADC值的变化特征能够成为早期评价肝癌患者TACE后瘤灶生物活性的一种可靠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成骨性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态及数量与瘤细胞分化、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成骨性肿瘤中CD34和IV型胶原蛋白阳性血管计数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骨肉瘤以血窦型及芽状细索型血管为主,CD34阳性血管数多于IV型胶原阳性血管数;良性病变以规则型血管为主,CD34阳性血管数少于IV型胶原阳性血管数。结论 良、恶性病变的血管形态结构及数量有本质差别。CD34高表达是新生血管形成活跃的表现,说明肿瘤组织的高增殖性;IV型胶原高表达是血管发育成熟和结构完整的标志,说明肿瘤及其血管增殖缓慢;对瘤组织中微血管和形态进行分析,对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特征模型.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将患者按照5: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58)和测试组(n=32).利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动脉期和肝胆期的图像,同时获取肿瘤病灶及肿瘤周围2 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治疗121例符合米兰标准且合并肝硬化、肝功能为Child A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肝切除术组;32例行肝移植的患者作为肝移植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微小卫星灶、肿瘤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Log-rank分析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别,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肝切除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63%、44%,肝移植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70%、62%,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2,P>0.05);肝切除术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44%、26%,肝移植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65%、52%,两组总体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微血管侵犯、微小卫星灶与生存显著相关(Wald=9.625,7.34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微血管侵犯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008,P<0.05).结论 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比较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肝移植术后患者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术;微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检测RUNX3基因在51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RUNX3基因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RUNX3基因在51例肝癌组织的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4509±0.0963;在相应癌旁组织的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9147±0.0222;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6087,P<0.001).RUNX3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浸润周围组织、癌栓、肝内转移等病理因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癌肿出血坏死、组织分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3基因在肝癌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癌旁组织.RUNX3基因mRNA低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周围组织、癌栓、肝内转移等病理因素相关.RUNX3基因可能是肝癌的一种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流阻断射频术后毁损灶周围正常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兔VX2肝肿瘤接种成功后分为单独射频组与射频联合入肝血流阻断组(联合射频组)。射频采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参数设定为30 W,8 min),入肝血流阻断采用Pringle法。1周后处死动物,通过HE染色观察术后毁损灶周围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单独射频组比较,联合射频组毁损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内中央静脉及Glisson鞘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聚集,且肝细胞肿胀,门静脉、中央静脉扩张、胆管上皮增生等病理变化均更明显(均P<0.05)。结论:血流阻断后射频对毁损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的病理损害较单独射频的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徐万里  吴晓  钱海峰  刘东 《中国骨伤》2017,30(12):1135-1140
目的 :探讨MRI在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4~67岁,平均52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局部疼痛。术前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术后观察其发病部位、MRI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为原发病灶,3例为术后复发病灶。发病部位为:大腿9例,小腿2例,上臂2例,臀部1例,踝部1例,腰背部1例。16例肿瘤均形态多变,主要以梭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多见。大小5.3~16.9 cm,平均8.6 cm。MRI在T1WI上16例均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6例肿瘤内见混杂信号;在T2WI均呈高信号,其中7例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5例肿瘤可见假包膜,11例肿瘤同周围分界不清伴水肿。增强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见Vim、CD68阳性。结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定性较困难,最终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但MRI检查对明确肿瘤范围,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手术方案及术后肿瘤是否有残留、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Angiogenesis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umor growth and cancer cell dissemination in almost all cancers. In prostate cancer, there i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increased angiogenesi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in these patients. Microvessel density is recognized as a useful marker for evaluating the angiogenic status of cancer tissues. Many investigators have reported that microvessel density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some researchers have expressed opposing opinions. As the reason for such discrepancy, previous reports have suggested differences in the methodologies of measuring microvessel density in cancer tissues.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focus on the variation in such methods, including the selected area and the method used for (semi)quantification. In particular,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ignancy potential, tumor progression, and survival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ntibodies used for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detail. We briefly compare the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gnostic roles of microvessel density measured using von Willebrand factor, CD31, CD34, and CD105.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icrovessel density measurements in prostate cancer tissues are clarified. Improved “real” and “specific” markers of cancer‐related angiogenesis are necessary for better predictions of prognoses and for discussion of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However, establishment of a satisfactory cancer‐related endothelial marker could take a long time. Therefor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icrovessel density –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icrovessel density determination methods –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Livin在人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HCC及对应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内Livin的表达情况,观察Livin蛋白与HCC病理学特点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42例HCC中的阳性表达率(73.8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76%)和正常肝脏组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9.13,P<0.05;X2=17.89,P<0.05);Livin蛋白在病理分级Ⅲ~Ⅳ组阳性表达率(85.12%)强度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组(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690,P<0.05);Livin蛋白在有转移HCC中的阳性表达率(89.4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60.89%),有统计学意义(X2=4.404,P<0.05);Livin蛋白阳性表达HCC中的MVD值明显高于Livin蛋白阴性表达HCC中MVD值(23.56±5.12/17.63±4.86;P<0.05).结论 Livin蛋白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Livi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且与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hPer2蛋白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人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各38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hPer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l临床及病理常用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细胞中hPer2均有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31/38)及97.4%(37/3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癌旁组织为参照,hPer2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者占63.1%(24/38),表达上调者占5.3%(2/38),无明显区别者占31.6%(12/3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er2表达失调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50岁、肿瘤组织学分级高、浸润深度深、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晚相关(P<0.05).结论 hPer2在人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hPer2表达的失调甚至缺失可能与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骨巨细胞瘤(GCT)肿瘤组织与其周边组织的关系,探讨手术后复发及良性GCT远隔转移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收集1998 年至2005 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手术切除的12 例良性GCT瘤段标本,对GCT肿瘤组织及周边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肿瘤部位:股骨远端6 例、胫骨近端3 例、胫骨远端1 例、腓骨小头1例、髌骨1 例.放射影像学Campanacci's 分级Ⅰ级2 例,位于腓骨小头和髌骨;Ⅱ级2 例;Ⅲ级8 例,2 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 例病灶突入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内肿物.6 例为复发的GCT.Enneking 外科分期:ⅠA 5 例、ⅠB 7例.光镜下观察GCT肿瘤与周围组织(包括皮质骨、松质骨、软骨、软组织、周边血管、瘤内血管)多个边界的关系.结果 与皮质骨交接处可见9 例肿瘤组织侵蚀皮质骨,以形成骨吸收陷窝的行为进行侵蚀;2 例肿瘤组织呈现为"指状突起"的生长行为,深入到周围正常骨组织内.与松质骨交接处5 例可见一层反应性硬化骨或编织骨存在,2 例病灶外正常松质骨内有跳跃病灶存在.与软骨交接处肿瘤组织边界较整齐,全部标本的关节软骨面完整.与软组织交接处7 例肿瘤组织突破骨性界限,4 例可见两层正常的纤维组织间夹有肿瘤组织;9 例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内血管增多、扩张、血管壁增厚.与周边血管交接处1 例肿瘤组织周围完整的骨壳外扩张的血管内有肿瘤组织存在;与瘤内血管交接处微动脉较微静脉厚,微静脉壁薄,2 例可见血管平滑肌被多核巨细胞侵袭而变薄、不完整甚至血管壁破溃,多核巨细胞进入血管中.结论 GCT肿瘤组织的边缘生物学行为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其特征性表现为手术治疗方法 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特性不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布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结论单侧唇裂形成时这些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差异可能对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形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特征性形态的内在病理解剖学基础。本研究结果对采用合理手段彻底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