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视野检查的弓形缺损是青光眼的典型视野改变。假性剥脱综合征(PSX)合并高眼压即可诊断青光眼。此外,对于小视盘的玻璃膜疣,视野缺损的精确分类至关重要。病例报道:1例57岁的男性患者,因为渐进性青光眼样视野缺损而发现患有PSX性青光眼。其视力为:右眼20/40、左眼20/25。眼压最高时达到36m m H g。伴有鼻上象限的单纯视神经萎缩。视盘大小为:O D2.24m m2、O S1.89m m2(H R T1)。眼部B超扫描显示了视盘玻璃膜疣。随访1年,视盘玻璃膜疣逐渐生长,特别是在鼻上象限。利用红外反射成像(H R A II,830nm)可以显示玻璃膜疣的桑椹状表面…  相似文献   

2.
视盘玻璃膜疣,最初仅有十数例报告。自1966年Lorentzen报告70例视盘玻璃膜疣后,大组病例屡有报道。由于其特殊的眼底形态,常将其与视乳头水肿相混淆。如合并有其它眼底改变,如出血、血管异常等,则易于误诊为视乳头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所查国内文献,见于报道者甚少。现将我  相似文献   

3.
视乳头玻璃膜疣是一种与视网膜玻璃膜疣同名,但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明显不同的疾病,视乳头玻璃膜疣一般在检眼镜下可见,在视乳头浅层,有灰白色或粉白色或半透明或闪亮的结晶小团块,位于视乳头中央部或其周围,多并发于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管样条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视网膜皱褶等疾病。而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位于视乳头深部,眼底镜下看不见玻璃膜疣,仅表现视乳头隆起,常为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院地1998年5月在眼外伤急诊中偶然发现1例双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开文 《农垦医学》1989,11(2):104-105
玻璃膜疣(drusen)是老气性黄斑变性重要的眼底所见,弹性纤维假黄瘤病时眼底亦可以见到;而遗传性玻璃膜疣在儿童或青年检查眼底时可以发现两眼黄斑部对称发生,本文着重谈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玻璃膜疣。 30岁以后,有些人眼底可出现玻璃膜疣,通常无自觉症状,不影响视力。随着年龄增长,玻璃膜疣可增加並可出现轻度的色素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先前被诊断有高危险性≥63μm的软性玻璃膜疣进行锥体介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评价其变化情况。方法:14例患者(17眼)在28~41个月时予以再评价,眼底的变化依玻璃膜疣大小与范围分级。对103个部位的反应波形均予以分析并与同年龄正常对照组以及基线测量比较。结果:17眼中12眼视力稳定。玻璃膜疣的大小和范围增加、减小和不变的分别为6例、3例和8例。mfERG的反应显示:与基线评估相比,无论玻璃膜疣变化如何,在反应密度降低及N1、P1波潜伏期延迟上都有显著意义。反应降低的范围在整个视网膜区域均可测得。随访所见眼底玻璃膜疣减少者通常与基线的高反应延迟有关,较玻璃膜疣稳定与增多者更明显。结论: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尽管视力尚好,但其锥体介导的mfERG已有进行性反应降低。反应降低的扩展超过可见玻璃膜疣的区域。潜伏期可能是玻璃膜疣消退的1项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应用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情况。1例28岁女性患者于罹患视神经玻璃膜疣后继发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合并明显的视物变形,应用Verteporfin行光动力治疗。治疗数周后,视物变形消失,视力提高到20/20,荧光造影未发现渗漏。治疗后16个月,患者情况稳定,视力保持在20/20。应用Verteporfin的光动力疗法可能是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audhry N.A. @Lavaque A.J.$New England R…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探讨视盘边缘出血常见的疾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4眼视盘边缘出血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0例64眼视盘边缘出血的患者中,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38例41眼,占64.1%;青光眼14例15眼,占23.4%;视盘血管炎Ⅰ型6例6眼,占9.3%;视盘玻璃疣1例1眼,占1.6%;视盘前血管袢1例1眼,占1.6%. 结论 视盘边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它有助于诊断相关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玻璃膜疣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视网膜慢性炎症或某些眼底变性疾病。眼挫伤所致的玻璃膜疣国内尚未见报道,兹将经荧光血管造影汪实所见的10例报告如下.自1988年以来,对眼挫伤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118例中发现10例眼底出现玻璃膜疣(8.4%)。10例全部为男性单眼,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者53岁。致伤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0眼)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底、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部B超和头颅CT检查情况等资料。结果:就诊时的视力:0.1-1.0。眼底检查显示所有病例均表现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部分病例可有视乳头或其边缘出血。8例患者中,6例视野正常,2例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及与视乳头相连的弓形暗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显示视盘部分荧光逐渐增强,后期呈斑块状、结节样或不均匀强荧光,持续时间长,其形态、大小无变化,无荧光素渗漏。视觉诱发电位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可见视乳头隆起,有结节样强回声。结论: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临床上较少见,常被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部B超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玻璃膜疣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玻璃膜疣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重要诊断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玻璃膜疣与中医证型、症状、体征的关系,认为玻璃膜疣属痰湿,其产生主要与虚证有关,而虚证之中,又以脾气虚为中心环节。进而认识到AMD的早期病机当以脾气虚为主。因而提出,对AMD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治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不对称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 M D)患眼的搏动性眼血流(PO BF)存在个体差异。而玻璃膜疣患眼比对侧存在盘状瘢痕的眼具有更高的POBF,但是玻璃膜疣患眼的POBF较对侧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改变的眼为低。本研究试图评估存在CN V的患眼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后PO BF是否发生改变。未行TTT治疗,对侧存在玻璃膜疣或瘢痕的眼作为对照。方法:共有26例单眼存在CNV而对侧眼存在玻璃膜疣或瘢痕的患者参加该项前瞻性病例研究。CNV的患眼行TTT治疗,每1病例每月进行一次双眼的PO BF检测。结果:TTT治疗之前,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虽然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遗传影响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他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但本病多在晚期发病,而且获得多代的家庭很困难,这些对进行遗传分析造成了障碍。为进一步调查这个问题,本文研究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病例。含EG F腓素样细胞外基质蛋白1(EFEM P1)基因的外显子10发生Arg345Trp突变,引起2个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临床表型(蜂窝状视网膜营养障碍和M alattia Leventinese),然而未出现其他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表型及典型AM D。在调查的散发和家族性病例及其患病亲属中,希望确定EFEM P1基因参与早期发生的玻璃膜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发病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24只眼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临床资料. 结果:24只眼中,20只为近视眼,平均年龄22岁.24例中20例为单眼发病.PPSRH 7只眼,伴视盘表面出血16只眼,伴玻璃体出血2只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 结论:根据FFA表现,PPSRH符合视乳头埋藏性玻璃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别评价黄斑区玻璃膜疣与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形成后视网膜下纤维增生对阅读能力及对比敏感度的不同影响。方法:纳入136例患者犤玻璃膜疣(D)60例,纤维增生(F)76例犦,按黄斑病变类型与最佳矫正后视力将患者分为D1组与F1组(LogM AR0.2~0.4)、D2组与F2组(LogM AR>0.4~0.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趋势[1]。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理性吞噬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消化后残余的代谢产物,不断从RPE细胞内排泄至Bruch膜外堆积起来形成玻璃膜疣,而大量玻璃膜疣存在是本病的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眼底玻璃膜疣与老年性黄斑变性(SMD)的关系,本文观察了128例164只存在玻璃膜疣之SMD患眼,结果硬疣73眼,软疣91眼;硬疣和软疣与患者年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45~54岁组,硬疣和软疣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55~64岁组和65岁以上组,硬疣和软疣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发的眼底损害率及黄斑区色素增殖的发生率,硬疣和软疣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比较两者与视力受损的关系中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本文还重点论述了SMD的病变过程及玻璃膜疣在其中的地位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对1例AZOOR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自体荧光摄影检查,发现在视网膜病变的中央部分有少许色素脱失,其外围可见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中央部分血管阻断,外围由于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聚集而出现血管阻断。自体荧光摄影术证实玻璃膜疣样物质为密集的自体荧光,与脂褐素的存在一致,中央部分的损害显示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血管层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本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视…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视盘玻璃疣——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遗传病中最常见的单基因致盲病之一,我国发病率为1/4016。而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视盘玻璃疣国内报道不多。近十年来我院发现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5例均为男性,年龄22~61岁。因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多年就诊。就诊时视力眼前手动~0.5。5例智力属中等,无癫痫发作史,2例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家族史。查体全身皮肤未见皮脂腺腺瘤、血管纤维瘤及褐色素斑等。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血管狭窄尤以动脉为著,黄斑区变性,赤道部及后极部网膜上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5例视乳头玻璃疣表现见附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视网膜血管直径与散发性老年性黄斑病变(iAMD)的关系。设计: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试者:源自鹿特丹研究(≥55岁),该人群接受基线检查(1990—1993)和2次随访(1993—1994和1997—1999)中的1次检查。方法:此项研究的4345例受试者在基线时均被排除AMD,在基线及随访检查中,其黄斑透明度被分级。此外,基于数字化基线图像,动、静脉直径被测量。按照国际AMD分类、分级标准对黄斑部立体镜下透明度进行分级。AMD的发生以如下改变进行判定:清晰可见的软性玻璃膜疣伴色素改变、模糊的或网状玻璃膜疣伴有或不伴有色素改变(早期iA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