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对4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的发病早期(1周内)采用药物、物理、康复综合性治疗。结果 完全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有效率为86%。不完全性周围性麻痹的有效率为97%,总有效率为94%。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88%,三个疗程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痛程,显效率明显提高,一般以三个疗程为宜,老年人有伴发病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采用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7例,观察其疗效并与20例常规治疗者比较。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3.
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8例,8例患儿头颈部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8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随访,8例患儿均治愈且无复发。结论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族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以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家系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哥行详细的电生理检查。结果:该家系3代20名成员中共有面神经麻痹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右侧面瘫2例,左侧面瘫2例,双侧1例;发病年龄8~31岁;4例多次反复发作;电生理结果示右侧面神经神经性受损;瞬目反射示传出型障碍。结论:面神经麻痹可表现为家族性,临床特点与散发患者类似,电生理无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对我院临床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的65例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瞬目反射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约30%患者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如面肌痉挛、病理性面肌联合运动、鳄鱼泪等[1],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和生活影响。笔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12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加通心络胶囊和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达到治愈或好转时的治疗时间.结果 通心络胶囊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达到治愈或好转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伴有眩晕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以病变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面神经不同部位病变,除具备周围性面瘫外,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伴有眩晕及眼震的临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2000-2007年我院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2例,其中有10例伴有真性眩晕症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贝尔麻痹与莱姆病83例报告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贝尔麻痹与莱姆病83例报告渠战芬牛俊英冯方波夏秀华我们自1989年以来,共诊治贝尔麻痹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3例,其中确诊为莱姆病所致的贝尔麻痹共20例,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资料均为1989~1994年在261医院就诊病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的疗效。方法将80例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弥可保组)40例,在常规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0.5 mg im qd。对照组40例,给予VitB120.5 mg im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2009年中国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中面神经功能主观检测评分表进行面神经功能的测评,以评价疗效。结果弥可保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弥可保及VitB12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均有良好效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周期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系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组织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所引起,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针对急性期(即发病2周以内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如患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将有可能遗留后遗症状.我科于2005-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面肌训练和药物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常规神经电图(NCV)、肌电图(EMG)及瞬目反射(BR)检查结果.结果 在发病早期(1周以内)BR就表现出明显异常,异常率 100%,NCV、EMG异常率低.NCV、EMG在发病6~15d才表现明显异常.结论 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耳源性面瘫综合治疗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引起面瘫的病因很复杂,耳源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本科自1998~2003年共收住耳源性面瘫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BAEP和EEG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BAEP和EEG检查,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8.5岁,本组患者BAEP和EEG检查异常分别为41.4%和37.9%,提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脑干和大脑皮层损害的亚临床表现存在,并对其异常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及探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0年-2016年间在我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20例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眼肌麻痹的类型、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灶特点、责任血管、危险因素及疾病预后。结果 20例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的眼肌麻痹表现为:核下性(1例),核性(9例),核间性(10例)。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最常见(78%);核间性眼肌麻痹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多见(60%)。孤立性眼肌麻痹患者6例,伴随症状以头晕最多见(55%)。18例(90%)患者伴颅内多发腔隙性病灶,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与梗死灶相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有14例(70%),常见为大脑后动脉狭窄12例(60%)。13例(65%)在住院期间眼部症状消失,消失时间以发病后2 w内最多见(50%)。经随访,14例(70%)患者在发病后3 m内眼部症状消失。比较孤立性眼肌麻痹组(n=6)与非孤立眼肌麻痹组(n=14)临床、影像特点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非孤立眼肌麻痹组空腹血糖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梗死引起的眼肌麻痹可有各种表现,以核间性眼肌麻痹最常见,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多见。多数患者伴后循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部症状多在发病后3 m内消失。高血糖可能导致更广泛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对2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BAEP和EEG检查。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8.5岁。本组患者BAEP和EEG检查异常率分别为41.4%和37.9%,提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脑干和大脑皮层损害的亚临床表现存在,并对其异常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指标评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作用,为早期制定理想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病20 d内的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经0.5~3年随访,以House-Brackmann分级评价电生理指标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预后差组20例,预后好组89例。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电生理指标比较:1面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分别为(3.55±0.65)ms、(2.82±0.36)ms;2 M波波幅分别为(0.72±0.58)mV、(2.22±0.89)mV,波幅下降比值分别为(71.45±22.94)%、(25.55±20.56)%;3 F波消失率分别为85.00%(17/20例)、21.35%(19/89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F波是否能引出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79.82%,以波幅下降比值是否90%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85.32%,两种诊断方法经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比值及F波均可作为面神经麻痹预后判断的电生理指标,波幅下降比值判断预后的准确度优于F波。  相似文献   

18.
观察9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采用超短波56例,采用超短波合并TDP、穴位按摩和面肌运动训练42例。两级治愈率比较X2=0.7266(P>0.05),差异无显著性。观察表明,物理疗法无痛苦、显效快,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以强化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右侧周围性面瘫9例,左侧周围性面瘫6例;15例均出现患侧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偏向健侧,无味觉障碍,无听觉过敏;经控制血糖,促神经修复,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2型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多呈单侧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给予西药及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2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