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作业疗法中肩关节诱发训练对脑梗死中重度患者肩胛骨运动的影响。方法脑梗死造成上肢功能障碍影响肩胛骨运动能力的60例患者分为训练组(n=30)和对照组(n=30)。训练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及诱发肩关节运动(联合反应诱发患侧肩胛骨诱发)上肢负重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2组患者训练2次/d,每周训练5d,为期8周;同时2组均进行运动疗法训练和针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通过常规的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及传统针灸康复治疗,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都有所改善,但训练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肩关节诱发训练,脑梗死患者肩胛骨运动功能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观察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变学指标,并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FM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瘫痪的效果及脑功能MRI(fMRI)的改变.方法 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运动)和运动想象治疗组,每组35例.运动想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每天2次,连续30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给患者进行Fugl-Meyer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用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测定脑运动激活区范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瘫痪上肢的FMA、FIM评分、AROM及脑激活区的范围均明显高于或大于治疗前(P<0.05 ~0.01);而运动想象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或大于对照组(P <0.05 ~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fMRI脑运动激活区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循经按摩组、结合组,每组20例。3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在此基础上,镜像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康复训练,循经按摩组采用循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按摩,结合组在镜像视觉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循经按摩。于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比较各组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3组患者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结合组患侧上肢FMA、MBI得分较镜像组和循经按摩组更优(P<0.05);干预后镜像组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循经按摩组及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别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镜像组,干预后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镜像疗法和单独使用循经按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促进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PDGF-B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7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后非运动组与脑梗死后运动组,另选30例正常老人作为对照组。脑梗死后非运动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分别在脑梗死后1 w、4 w、2 m、3 m 4个时点检测外周血PDGF-BB水平,采用FMA运动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PDGF-BB水平在检测的4个时点均较脑梗死后非运动组高(P<0.05);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下肢FMA评分从4 w(1 m左右)开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非运动组(P<0.05),且2 m时评分高于4 w(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后运动组下肢FMA评分与血PDGF-BB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67)。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极有可能通过促进PDGF-BB的分泌帮助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训练、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2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2次/d,5 d/周,共2个月,同时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训练和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 通过常规的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及传统针灸康复治疗,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P<0.05.结论 通过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重复训练,使大脑发生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变,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有所提高,结合复合运动训练,从而改善了上肢的功能障碍,加强上肢多关节肌的力量和肌间协作能力,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立,最终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入选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FT)以及家属给予患者未经培训的日常生活训练;观察组采用FT和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同时治疗.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加用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4周后的FMA、MBI及综合功能评定法(CFE)中的语言功能亦有所改善.结论 MRP和FT结合具有协同作用,早期应用能明显改善皮质下卒中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运动想象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运动想象组在训练前进行 "运动想象".2组均接受1次/d,40min/次,治疗6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 运动再学习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共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随机接受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FES组)或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组),2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验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量角器测量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FMA、ARAT评分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均改善(P=0.000),联合治疗组患者FMA评分(t=-2.528,P=0.016)、ARAT评分(t=-2.562,P=0.014)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t=-2.469,P=0.018)改善程度均优于FES组;且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行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实验组31例为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t,MBI)评分对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实验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2个月实验组WM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实验组上肢MBI评分提高(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时实验组MBI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合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联合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痉挛评分(CSS)、Fugl Meyer(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CSS评分、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评估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神经发育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共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和12周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P=0.004,0.000,0.000)、FMA上肢功能评分(均P=0.000)、BBS评分(P=0.005,0.000,0.000)均高于治疗前,FMA下肢功能评分仅治疗后6和12周时高于治疗前(均P=0.000)。与对照组相比,mCIMT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均P=0.000)、FMA(上肢:均P=0.000;下肢:均P=0.000)、BBS(均P=0.000)评分亦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治疗组(高压氧 药物治疗组)60例。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2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不仅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有效降低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针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80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取体针作为基础性治疗,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而对照组不给予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3,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9.3022,P<0.05)。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21,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12,P<0.05)。结论临床对于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综合针法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穴位推拿与抗痉挛技术组)和对照组(抗痉挛技术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运用改良的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和Fugl-meyer(FMA)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进行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MAS和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AS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组均能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但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在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又优于单纯抗痉挛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运动疗法治疗对于脑卒中后肘关节屈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对于肘关节屈曲痉挛肌肉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6周和第12周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评估量表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0.01),且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运动疗法对降低脑卒中患者肘关节屈肌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更加优于普通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疗法组(简称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综合疗法治疗,包括对患者自主功能训练、心理训练、生活方式及饮食训练、患者家属辅助功能训练等。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治疗组分别为80%和81.3%,对照组分别为52%和56%(P<0.05);ADL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8%和6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对偏瘫儿童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偏瘫患儿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业组和常业组,每组各100例,常业组给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镜业组给予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治疗,比较干预前后2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康复效果。结果 镜业组和常业组干预3、6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镜业组干预3、6个月后FMA、ADL得分明显高于常业组(P<0.05); 镜业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业组(P<0.05)。结论 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0.46)分、屈肘肌群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0.44)分、(37.18±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