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动及瞳孔的变化、锥体束损害、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表现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诊断TOBS需依赖临床表现和MRI表现,DSA能为病变血管提供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40例TOB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头颅CT及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分析.结果 TOBS多以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功能缺失症状为主.临床功能缺损症状与影像学病灶基本相符,发病24 h内头颅CT诊断率为40%,MRI-DWI诊断率为100%.结论 MRI-DWI系列检查对于超急性期TO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DWI对后颅凹病变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5条血管的交叉部,形成一个“干”字,其直径范围为2cm,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即可成为TOBS.临床表现以视觉障碍、意识行为异常、头晕、恶心、呕吐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文献报道,TOBS预后差,Sato曾报道[1]TOBS死亡率高达25%.死因主要为脑疝,呼吸循环衰竭.病情恶化的原因可能与匍形血栓形成有关,当基底动脉尖端区域血管狭窄时,血液流经此处易形成涡流,使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聚集,而使匍形血栓进一步形成,梗死范围加大,水肿加重,临床病情恶化.据文献报道,TOBS可出现一到两处梗死后出血病灶,但TOBS多部位梗死后出血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常见影像学改变:椎动脉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影像学改变情况,探讨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1998年以来所有行MRI检查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核磁共振血液流空情况,借此判断血管有无异常。结果31例患者发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流空不良者25例(80.6%),其中单个椎动脉异常者17例(54.8%),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同时异常者6例(19.4%),基底动脉异常者2例(6.5%),未发现血流异常者6例(19.4%)。结论TOBS患者常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异常,以单侧椎动脉异常最为多见,提示动脉-动脉栓塞是TOBS发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早期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早期(发病72 h内)TOBS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 TOBS常有脑部多个区域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具有多发性,常累及幕上、幕下或丘脑双侧,病灶多位于丘脑、中脑、颞叶、枕叶、小脑等.本组34例中,治愈12例,好转16例,死亡...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及预后差,因临床诊断难常被疏忽,而造成救治遗憾.本文就两家医院2004~2006年间确诊的15例TOB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7例TOBS患者与132例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对TOBS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预后,分析TOBS患者预后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TOBS组房颤发生率(36.2%)显著高于MCA梗死组(14.4%)(P<0.05).TOBS组入院30 d时病死率为10.6%;其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0.01).结论 房颤是TOB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与TOBS预后无关.TOBS患者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均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科近5a来收治的19例基底动脉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的临床表现可同时有多部位梗死,头CT及MRI可见多个病灶,可同时分布在幕上和幕下,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MRA可显示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治愈6例,好转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MRI联合MRA检查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血管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认为系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分出来.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探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40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以及部分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发病后均呈进行性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瞳孔异常、偏瘫,CT检查显示丘脑、中脑、脑桥、颞叶、枕叶梗死,其中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斑块形成.治疗后14例死亡,无恢复12例,好转14例,其中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5例,Ⅱ级9例,Ⅲ―Ⅳ级12例,Ⅴ级14例.结论 TOBS预后差,当有幕上、幕下即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2个以上病灶体征或影像学改变时,应考虑TOBS并及时治疗,有条件者应接受神经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1980年Caplan〔1〕首先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认为系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分出来。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7~82岁,平均61·5岁,疗程1~8周,31例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6例,有糖尿病史者8例,有脑血管病史者12例,有房颤史者8例,产后3d发病1例。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多为眩晕、呕吐(11例)和突发意识障碍(13例);发病过程中有意识障碍17例,其中短暂意识障碍8例,持续1/2~5h不等。偏瘫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总结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12~2009-02诊断的40例TOBS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均出现多个病灶(2~12个),病变主要双侧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及枕颞叶.结论 TBS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内常常出现多发性梗死灶,以DWI显示最佳,MRA提示受累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TOB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抗凝、扩张血管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亚低温治疗,连续治疗21d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NI HS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治疗21d后治疗组愈显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TOBS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确诊为TOB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主要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为主,MRI发现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面等部位存在相应病灶。结论TOBS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有特征性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 5条血管分叉部位 (两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 )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 (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 )多发性梗死。 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1〕。近年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 (特别是MRI)的进展 ,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自 1998 0 1~ 2 0 0 3 0 1,我院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 632例 ,可确诊为TOBS者 30例 ,其发生率为 4 7% ,比国外报道发病率为 7 6% 〔1〕低 ,和国内报道的 4 61%相近。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 2 1例 …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脑干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Caplan[1]1980年首次提出,随着影像学发展及人们认识的提高,确诊的TOBS越来越多,现将我院2000-01~2006-10收治的36例TOBS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0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TOBS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偏瘫,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及并发症,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发现并命名,是基底动脉尖端缺血或闭塞所致血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发病凶险,症状复杂,易被误诊、漏诊,且多预后不良,故发病早期尽早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本院2009-04—2013-01收治的20例TOBS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多变,意识障碍程度轻重不一.影像学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本病起病凶险,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0例患者行DSA检查均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7例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严重狭窄,基底动脉顶端未见闭塞,而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患者后交通动脉发育异常。全部患者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10例有房颤史。结论:基底动脉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合并后交通动脉畸形,则更易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