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状态下纤维蛋白原(Fbg)与D-二聚体(D-dimer)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3例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两组性别、年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伤后5次(6h、12h、24h、48h、72h)检测Fbg和D-dimer,并记录GOS评分。结果①两组Fbg值在伤后6h、12h、24h、48h差异显著,但伤后72h两组差异不显著。两组Fbg值在伤后6h均较高,常温组升高幅度更明显。两组Fbg值在伤后12h下降,亚低温组降低程度较常温组小。②两组D-dimer在伤后6h明显升高,常温组升高更明显;其在伤后6h、12h、24h差异显著,而在伤后48h、72h差异不显著。③亚低温组GOS评分优于常温组,差异显著。结论在颅脑损伤后4h即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改善伤后的高凝状态,并减轻继发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缓解了凝血功能紊乱,是其能起到脑保护作用和改善治疗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进行治疗。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除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者无明显疗效外,对GCS≤5分者,原发性脑干损伤者均有显著的效果。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控制伤后早期的高糖血症。根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GCS≤5分者,伤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采用硬膜外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监测直肠温度,亚低温治疗组保持大鼠体温在33.0±1.5℃。常温组维持大鼠通常体温(为38.0±0.5 ℃)。分别于术前、术后3、8、24和48 h取血,检测血糖含量,测定其基础值及伤后动态变化。结果实验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明显升高,于伤后24 h达到最高水平。常温组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亚低温治疗组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常温组各时段血糖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亚低温治疗可抑制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抑制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这有利于减轻颅脑损伤后糖代谢障碍所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抑制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比较.方法 对本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组182例和亚低温治疗组69例.亚低温治疗组均在受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显著,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能显著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0例和常温治疗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2~6 h)及伤后不同时间(1 d、3 d、5 d、7 d、10 d)采血,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 正常体检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亚低温治疗组、常温治疗组患者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1 d、3 d、5 d、7 d、10 d时亚低温治疗组血清S-100B含量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100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巾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80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维持亚低温7~14 d;2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高颅压、高体温很快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2组变化不大。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改善预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①亚低温组:31例,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维持3~7d;②常规治疗组:42例,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辅助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神经生长因子(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 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三科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2例重型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辅助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脑内凝血功能以及血清内NGF、CGRP含量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辅助亚低温治疗后颅内水肿面积显著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水平显著下降,巴塞尔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和GC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辅助亚低温治疗后NGF、CGR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下降,抗凝血酶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达拉奉辅助亚低温治疗重型TBI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恢复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NGF、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含量变化.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温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两组均于伤后第1 d、3 d、7 d 和10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8 含量.结果 两组IL-18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1).亚低温治疗组IL-18 含量在3d、7 d、10d 低于常温治疗组(P <0.01),而在伤后第1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sTBI 患者血清IL-18 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伤后1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入院时GCS评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和外伤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伤后1周出现外伤性脑梗死;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78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 s、D-二聚体〉0.4 mg/L、DIC评分≥5分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早期PTC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时,它们也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是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月5年到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伤后1、3、5、7、9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00例中,预后不良28例,预后良好72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中,伤后3个月死亡8例,存活2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先增高,后降低,伤后3 d达高峰。伤后1~9 d,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伤后1~7 d,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9 d,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8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病人伤后1~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病人(P<0.05);伤后5~9 d,死亡病人和存活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早期、快速判断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轻中度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变化与手术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5例轻中度TB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需要开颅手术分为手术组(8例)和非手术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其中APTT、FDP和D二聚体明显低于非手术组(P0.05~0.01);而两组血小板计数、INR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轻中度TBI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和异常纤维蛋白原溶解与手术预测相关;临床应将其用于预测TBI患者的手术需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血管痉挛及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56例SAH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组增加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7 d、14 d脑脊液和血浆ET、CGRP水平,并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情况.结果 (1)脑脊液、血浆ET水平治疗7 d时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14 d时差异更显著(均P<0.01);两组CGRP水平治疗第7 d时降至最低,后渐升高,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亚低温组脑血管痉挛发病率为6.67%,较对照组的30.77%明显减少(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减少了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ET水平上升幅度及CGRP水平下降幅度,从而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资料,根据减压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亚低温组(2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常温组(26例,维持正常体温)。结果 与术后1 d相比,术后2~4 d,两组颅内压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脑灌注压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而且亚低温组变化更明显(P<0.05)。亚低温组肺部感染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伤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1分2例,2分8例,3分4例,4分2例,5分6例;常温组1分8例,2分10例,3分4例,5分4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D-二聚体(D-D)、P-选择素(P-selectin)、C型利钠多肽(CNP)浓度的水平变化与TBI临床症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TBI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TB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27)、中度组(n=33)、重度组(n=20),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内非外伤颅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从入院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71)与死亡组(n=9),比较2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D-D、P-selectin、CNP与TBI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短期死亡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分析比较D-D、P-selectin、CNP对TBI的诊断价值。 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D-D、P-selectin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组、重度组的CNP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与TBI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NP与TBI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1年随访期间,死亡患者共9例(11.25%);死亡组D-D、P-selectin高于生存组,CNP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CNP是TB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与P-selectin、CN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对TBI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 结论D-D、P-selectin、CNP水平与TBI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其水平变化;且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同时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在2、7、10、14 d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亚低温组出现脑血管痉挛(CVS)4例(16%),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9例(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10、14天亚低温组VMCA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10、14天2组间PI值比较,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减小,PI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