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静滴红花黄色素,并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患者的偏瘫肢体,训练6 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仅单独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②常规康复治疗组(3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4周、6周进行以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②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③日常生活行为Bar-thel指数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2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6周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FAC、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AC和Fugl-Meyer评分治疗后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2周、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瘫痪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试验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作业疗法和手功能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2次/d,30 min/次,12次/周,共6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同时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2次/d,20 min/次,12次/周,共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组采用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定(FMA-UE)、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FMA-UE、UEFT、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较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 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2次/d,40~60 min/次,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治疗30 d后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ADL 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60例发病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30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组,3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FMA-LE(P=0.000)和BBS(P=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组相比,训练8周时Robot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督导员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7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36例)和督导员介入护理组(36例),护理前(0周)、干预护理8周对2组患者由同一康复督导员分别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督导员介入组与常规对照组比较,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和EM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康复督导员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能有效提高康复训练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训练、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疗法.2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2次/d,5 d/周,共2个月,同时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训练和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 通过常规的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及传统针灸康复治疗,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P<0.05.结论 通过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重复训练,使大脑发生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变,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有所提高,结合复合运动训练,从而改善了上肢的功能障碍,加强上肢多关节肌的力量和肌间协作能力,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立,最终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卒中踝关节痉挛患者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踝关节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09在我科诊治的存在踝关节痉挛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科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等,同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行直接站立训练、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踝关节活动角度、6min步行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较直接站立训练的患者改善明显,且步行能力得以提高。结论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降低,并提高其步行能力,较常规的直接站立训练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在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PT、OT、理疗、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对各组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ugl-Meyer及MW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4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作业治疗、中低频电刺激治疗和气压泵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2次/d,20min/次的镜像训练治疗; 以上治疗均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贝克抑郁量表(BD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UE评分、WMFT评分、BDS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4周后除对照组BDS评分无明显变化,其余组别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P<0.05),且治疗组FMA-UE、WMFT、BD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镜像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集中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集中护理干预组(64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集体互动的健康教育,个体化的心理干预,规范化的功能训练。用Brunnstrom分级法对2组患者在开始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3个月时分别评定。结果 2组患者用Brunnstrom分级比较,患肢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集中式早期护理干预站合药物治疗,肢体功能明显康复。  相似文献   

13.
系统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观察6周,比较两组2、4、6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 assessment,FAM)和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结果治疗组在2、4、6、周FAM、HAMD疗效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心理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等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4周。结果 2组患者TUG和FTSS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等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2组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手力量、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结果 训练4周后,2组患者MEP、CMCT较训练前降低,观察组MEP[(14.57±1.25)ms]、CMCT[(8.29±1.03)ms]低于常规组[(15.86±1.32)ms、(8.96±1.06)ms](P<0.05);2组患者握力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握力[(22.42±2.38)kg]、MBI评分[(62.78±6.33)分]高于常规组[(20.15±2.24)kg及(60.17±6.21)分](均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强手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在康复医学科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康复技术;2组其他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分别于2、4、6周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序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积极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有很好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基于3D环境的虚拟现实(VR)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平衡康复,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VR平衡康复,两组训练方案均为40 min/d, 5 d/周,共3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同时行身体压力中心移动指标及稳定极限范围(LOS)测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向各个方向LOS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向各个方向LOS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3D环境的VR任务导向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偏瘫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20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到患儿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共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腘窝角和足背屈角角度的测量、改良的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注射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配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患侧的肌张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早期干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2、4、8周以及90 d,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两组患者下肢FMA及MBI评分呈增高趋势,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第90 d与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疗法组第2、4、8周及第90 d的下肢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卒中单元康复小组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模式组(40例)和康复小组模式组(44例)。常规模式组患者给予常规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康复模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稳定48h开始进行卒中单元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表(FI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FIM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NIHSS评分、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FIM评分、FMA评分均有所升高,治疗后康复模式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模式组(P均<0.05)。结论卒中单元康复小组模式能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