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鲜药防病治病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未发现火之前都是靠着采食新鲜的天然动植物得以生息繁衍。他们采其叶 ,挖其根 ,摘其果 ,取其子充饥或治疗疾病 ,从而获得“神农尝百草 ,始有医药”之传说。为了发掘和整理收集鲜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经验 ,本刊拟与国家中药工程工艺装备重点基地 (本刊协办单位 )联合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征集有关鲜药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的稿件。1.征稿范围1鲜药的本草文献和应用理论探讨 ;2鲜药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经验及现代药性、药理研究 ;3鲜药采集加工、贮藏及保鲜技术 ;4鲜药外用、内服方法及剂型介绍 ;5鲜药产品…  相似文献   

2.
为了发掘和整理收集鲜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经验,本刊拟与国家中药工程工艺装备重点基地(本刊协办单位)联合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征集有关鲜药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的稿件。  相似文献   

3.
为了发掘和整理收集鲜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经验,《基层中药杂志》拟与国家中药工程工艺装备重点基地联合征集有关鲜药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的稿件。1 征稿范围(1)鲜药的本草文献和应用理论探讨;(2)鲜药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经验及现代药性和药理研究;(3)鲜药采集加工、贮藏及保鲜技术;(4)鲜药外用、内服方法及剂型介绍;(5)鲜药产品开发和发展思路。2 征稿要求(1)稿件字数限在3000字以内。有条件者请投寄打印稿或软盘,并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和电话。(2)来稿请寄安徽省芜湖市邢家山7号(241000)基层中药杂志社。电话:0553-3840419,投稿请…  相似文献   

4.
现代鲜药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其独特的临床优势特点为鲜动物药广泛应用提供了临床基础,多层次、多手段研究也为鲜药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金龙胶囊作为现代鲜药的典范,在临床治疗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毒增效及保护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作用;在抗肿瘤机制方面,研究结果证实其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重塑免疫调节功能等作用机制。文章根据金龙胶囊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对其临床优势人群的选择、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现代鲜药,为治疗疑难杂症寻找突破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鲜药的研究与应用》一书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郝近大研究员牵头,组织全国一批热衷于鲜药研究的中医药研究工作者编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首部大型鲜药研究与应用的专著。内容涉及中医应用鲜药的历史、传统中医药理论对鲜药的认识、传统中药的保鲜技术、现代鲜药保鲜技术的发展、现代鲜药化学研究、现代鲜药药理研究、现代鲜药制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鲜药的临床应用、鲜药的民间应用和鲜药食疗应用,以及国外鲜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方便对鲜药的应用,使鲜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迫在眉睫。本文以常用鲜药鱼腥草为例,通过统计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对比干、鲜鱼腥草用量,分析用量差异原因,为鲜药饮片的研发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鲜药研究提供适当的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传统鲜药的开发与应用应用传统鲜药防病治病是中医药特色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鲜药就有记载。明、清时代已广为应用,在许多中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明、清以后至50年代中期,北京的中药店一年四季均有鲜药供应。解放初期,一些中医名家,如...  相似文献   

8.
浅谈鲜药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毛兆雄  刘和善 《中药材》1995,18(10):532-533
用鲜药防病治病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历代名医就广为应用,许多中医药著作中都有记载。众多鲜药具有芳香轻清、滋阴凉血、生津止渴、解暑辟浊、化湿和中等功能。临床治疗急证、热证和表证等方面的疾病均有独特功效,非干品能及。本文着重对鲜药在杂病、温病临床上应用和对鲜药的开发,作如下论述,以期能够引起中医药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中药鲜药的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对中药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对干药、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进鲜药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 ,对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 ,认为有必要对干、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 ,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 ,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 ,规范鲜药的生产 ,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发展 ,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鲜药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对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对干、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发展,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中药鲜药因具有药鲜汁醇、疗效独特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鲜药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通过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中药鲜药的历史源流,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鼎盛期和变革期5个阶段,并依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基础研究、创新鲜药制剂、发展保鲜技术、扩大鲜药品种以及健全鲜药产业链”六大发展策略,旨在传承古人原创思维和优秀经验,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事业进步。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鲜药鲜地黄、鲜生姜、鲜石斛、鲜葛根、鲜鱼腥草、鲜白茅根、鲜芦根、鲜蒲公英进行了本草考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药性特点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中药鲜药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特色突出,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鲜药资源丰富,在两千多种中药中有486种(占22.7%)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1]。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呼吁恢复鲜药临床供应,但近几十年来,其应用呈萎缩趋势,临床上医师与药师对鲜药了解有限。如此发展下去,中药鲜药历经几千年积累的宝贵用药经验将濒于失传。2010版《中国药典》中收载六味鲜药,其用法及贮藏等沿袭传  相似文献   

15.
鲜龙葵在古代多用于疮疖肿痛,跌打扭伤,小便不利。现代实验研究鲜龙葵还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支气管炎、泌尿道感染、高血压及多种癌症等。使用新鲜中药治病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药技术和保鲜技术的飞速进步,鲜药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鲜药的研究多数在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鲜药传统保鲜技术及在现实中的应用、鲜药单品种药理、药效及干鲜对比研究等方面展开,而对鲜药的鉴别研究较少,尤其是鲜龙葵的鉴别未见有报道。本文首次对龙葵鲜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鲜药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建立龙葵鲜药标准提供了依据,可作为龙葵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鲜药的应用历史概况、现代对鲜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指出鲜药开发和应用对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鲜药应用方式与中药材栽培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相结合,将为鲜药的应用提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鲜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急症、热证、皮肤病等方面。当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鲜品与炮制品相比,所含有效成分保存更完整,且能防止其自身结构的破坏或丢失。因鲜药在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故本研究以常用中药马齿苋鲜品为例,通过总结古籍及现代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研究,以期为今后鲜药制剂的开发、临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鲜药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贾晓斌 《中草药》2012,43(3):592-597
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但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够,导致无法对鲜药制剂进行合理设计,以致不能对剂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成为制约鲜药现代制剂开发和发展的瓶颈。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鲜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鲜药的物质基础包括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组分结构理论"来进行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开辟了一条鲜药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鲜药的应用历史概况、现代对鲜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指出鲜药开发和应用对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鲜药应用方式与中药材栽培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相结合,将为鲜药的应用提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总结中药保鲜的意义和鲜药应用临床的独特疗效,以及中药的保鲜方法和贮藏技术。认为中药保鲜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各乡村医院或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使中药鲜药在临床真正发挥作用;应用现代工艺技术提取鲜药中的有效成分,制成容易保存、运输和安全应用的剂型,将草药发展成为制剂,解决鲜药使用上的不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