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山市板芙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中山市板芙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到的30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9例ADR报告涉及14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14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11月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站收到的147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57.12%,中药及中成药次之为11.3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74.62%。结论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东莞市14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6年1月~11月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站收到的147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57.12%,中药及中成药次之为11.3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74.62%.结论 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我院上报的15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药制剂为主;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一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对2009年我院收到的10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44.54%,中药制剂次之,为14.29%;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91.09%。结论: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玮  徐萍  黄庆华 《天津药学》2011,23(4):27-29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汇总2007—2009年上报的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转归情况及引发的ADR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不良反应,50岁以上患者占52.5%。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0.7%;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最多,占90.3%,最多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5.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抗感染药物及静脉给药途径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2007年汕头市1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莫姿丽  黄诺嘉 《今日药学》2008,18(4):43-45,40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2007年在线收集到的110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10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357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严重ADR有36例(占3.26%)。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34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滴引起的ADR比例最高;药品类别方面,抗菌药引起ADR比例最高;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我院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2008年上报的98 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 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类52种,其中抗感染药居多(27种,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1种,占21.1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消化道损害为主.ADR发生后经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院1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6—2007年上报不良反应174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例ADR中,20~40岁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55.2%;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共涉及124例;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见,占总例数的47.26%,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物等;ADR发生频率最高的4种药品是依诺沙星、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氨蝶呤;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严重不良反应有11例。结论:引发药物ADR的原因很多,但正确认识并展开全方位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上报的抗高血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4年间共有112例抗高血压药物ADR,占总数的5.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0~90岁之间患者ADR发生最多;CCB与ACEI类ADR发生最多均为33例;严重不良反应4例,其中3例使用药物以利血平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逐渐淘汰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80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斌  沈鸿  蒋利亚 《中国药师》2009,12(4):488-490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嘉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年收集的809例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与合并用药有关的ADR占总例数的40.30%,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加强抗感染药临床合理应用,重视ADR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4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9年8月上报的41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28.8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62.74%;ADR累及的器官和系统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3.75%;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5.43%。结论全面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院多西他赛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总结ADR发生时的处理措施,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使用多西他赛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7-2013年上报的多西他赛所致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某院发生多西他赛所致ADR的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年龄≥45岁).原患疾病以肺癌(32.26%)、乳腺癌(27.42%)及妇科肿瘤(24.19%)为主,因此女性患者较多.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及骨髓抑制居多.结论:使用多西他赛前,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使用后,一旦发生ADR,需根据ADR的类型,及时有效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贤铭  李庆十 《中国药事》2010,24(5):519-520,F000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0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涉及的药品有4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35.2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7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为主(占74.2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最常见(占24.7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谢建翔 《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最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最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7年11月~2008年10月2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振波  庄洁  韩健 《中国药房》2010,(6):533-53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8年10月收集的24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6例ADR报告共涉及120种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64.63%);抗微生物药发生率最高(42.28%),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药(13.01%)、循环系统药(10.57%)、中药制剂(7.32%);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所有中药制剂的50.00%;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63%);严重的ADR有11例(4.47%),新的ADR有1例(0.41%)。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检索1994~2007年3月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筛选苍耳子致不良反应95例,并查找原文,建立相关数据库以统计、分析。结果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中,以19~60岁成人发生最多,其临床表现多样,以接触性皮炎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我院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08-2007.12.31收集的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161例,占58.3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159例,占57.61%,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