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患者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病理信息探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测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分析穴位红外辐射中包含的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方法:采用PHE201型体表红外光谱仪探测37名哮喘患者和34名健康成人左右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1.5~16μm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哮喘患者与健康人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相似;在某些波长哮喘患者与健康人太渊穴及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哮喘组左右太渊穴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异性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渊穴的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变化承载着特异性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部分疾病与背部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经穴、经络超微弱发光研究是一种以人体体表经穴、经络的冷光信息为指标,定量研究人体的经穴、经络的方法。本实验则侧重于观察部份疾病与背部经穴超微发光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1.实验设计 1.1.测试对象 正常对照组二十人,男女各半;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二十人,男性十二人,女性八人;慢性胃炎患者(发作期)二十人,男性十一人,女性九人。 1.2.测试部位 正常对照组测试双侧肺俞、厥阴俞、风门、膏盲俞、安喘、脾俞、胃俞、胃仓及肝俞。  相似文献   

4.
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的变化,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针刺胃经不同穴位对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具有不同影响。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经脉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组)25例,针刺膝关节局部25例(对照组),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均有减轻,膝关节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单穴(十七椎穴)组85例,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针刺组87例,观察针刺疼痛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单穴组及多穴组VAS读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VAS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及多穴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有镇痛效应;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8.
针刺外关穴和非穴SPECT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外关穴、针刺非穴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关穴针刺组、非穴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同时,运用GE公司M illennium MG SPECT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关穴针刺后BA 3、2、20、46区、以及壳核、尾核、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非穴针刺后BA10、18、19、30、21、9、8、6、22区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都集中在左侧;外关穴针刺组与非穴针刺组比较则表明,BA10、9、8、18、19、21、22、30区、以及小脑扁桃体等区域有负激活点。结论:针刺对脑区血流状态有着肯定的影响;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相关穴位是否对心脏靶器官有特异性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选取膀胱经背俞穴中五俞穴的心俞、肾俞及同名经原穴神门和太溪与同经的承山和非经非穴点作为针刺干预手段。对大鼠心电图、心率及心肌酶学进行检测。结论针刺干预穴位组当中与其他组比较,以心俞、神门穴为主表现了对心脏靶器官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FLIR-A615型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观察健康志愿者和脑出血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在针刺前后穴区体表温度的变化,分析腧穴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穴敏化过程的变化,为腧穴穴敏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时,采集记录并分析两侧足三里穴区局部体表温度的变化。结果 :(1)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患者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低于健侧(P<0.05)。结论:针刺可以升高腧穴局部体表温度,为腧穴穴敏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观察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穴组、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分别针刺传统经穴、循经筋阿是穴及两者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针刺疗效,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体表温度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经穴组(P0.05),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红外热成像比较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观察点的体表温度都有明显变化,部分观察点体表温度变化结合组明显高于经穴组和经筋辨证组(P0.05),也有部分观察点体表温度经筋辨证组高于经穴组(P0.05)。结论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结合经穴治疗效果较好,红外热成像技术在KOA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基于肌骨超声技术评价观察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传统经穴组(经穴组)、循经筋阿是穴组(经筋辨证组)和经穴结合循经筋阿是穴组(结合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经穴组采用毫针针刺穴位,经筋辨证组通过经筋辨证后,选用膝部规律性阿是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每次选膝关节周围8~10个阿是穴,结合组则采用两组相结合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变化和WOMAC指数变化,同时在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周围进行肌骨超声检查。结果 VAS比较和缓解情况:经穴组与经筋辨证组、结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骨超声检测比较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观察点的病变范围都有明显变化(P0.05),经穴组和经筋点组观察点病变范围变化明显高于结合组大部分(P0.05),经穴组也有部分观察点病变范围高于经筋点组(P0.05)。结论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结合经穴治疗效果较好,肌骨超声技术在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佳佳  荣晓凤  丁燕 《重庆医学》2015,(14):1918-1920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 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法;虚证加用公孙、阴陵泉,予针刺泻法;B组在上述经穴旁2 cm处针刺,并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6个月。结果 A 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总疗效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优于非经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150例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后溪穴针刺治疗组、推拿组与结合组(后溪穴针刺与推拿结合),三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观察三组在治疗1周与1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经过Ridit分析,三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34)。两组间比较,推拿组与后溪穴针刺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合组与后溪穴针刺治疗组、推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月后,三组均痊愈,三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溪穴针刺与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结合可以提高早期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复制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经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法检测颈椎间盘相关炎症因子,以探讨"四天穴"针法对颈椎病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关键环节(包括炎性因子、疼痛、缺血缺氧、自由基释放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的经典造模方法,重复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经3个月诱导,该模型大鼠出现颈椎间盘退变,制成颈椎病模型。60只大鼠共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穴针刺组、四天穴针刺组),15只/组,经针刺干预后,于1、2、4周3个时间点,每次每组处死5只大鼠,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观察对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中环氧合酶(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子生物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对椎间盘中IL-1βmRNA及i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四天穴针刺组与夹脊穴针刺组均可降低模型大鼠颈椎间盘内IL-1β、COX-2、iNOS的蛋白表达,降低IL-1βmRNA、iNOS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四天穴针刺组及夹脊穴针刺组在1、2、4周3个时间相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天穴针刺组间比较,在1、2、4周3个时间相中,4周组均极显著低于1周组(P<0.01);两针刺组间比较,部分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四天穴"针法对颈椎病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炎性因子表达、根性痛、缺血缺氧、自由基损伤等关键环节均有干预作用。[结论] "四天穴"针法能够减缓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其作用机制与减少或抑制椎间盘退变后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关键环节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针刺背俞穴组和针刺埋线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穴为中脘、足三里(双)、内关(双)、公孙(双),针刺背俞穴组选穴为胃管下俞(双)、肝俞(双)、胆俞(双)、脾俞(双)、胃俞(双),针刺埋线组在针刺背俞穴的同时,配合穴位埋线。分别于治疗3周末、6周末观察三组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变,并评价三组证候疗效。结果①三组总有效率方面比较,针刺埋线组90.0%,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70.0%和针刺背俞穴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三组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常规针刺组可有效改善胃胀、嗳气泛酸(P0.05),对胃痛、饮食减少有缓解趋势;针刺背俞穴组可有效改善胃痛、胃胀(P0.05),对嗳气泛酸、饮食减少有缓解趋势;针刺埋线组对胃胀、胃痛、嗳气泛酸、饮食减少均可显著改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与穴位埋线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与针刺背俞穴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经外奇穴鱼腰、中魁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双侧经外奇穴鱼腰、中魁针刺,对照组患者口服巴氯芬,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积分,并观察起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食欲状态、精神状态和睡眠状态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睡眠状态评分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鱼腰和中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起效快,疗效显著,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对正常大鼠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NTS)神经元放电的影响,阐明NTS在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心、胃功能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细胞外记录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时NTS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NTS内神经元对针刺刺激主要以呈兴奋性反应为主;针刺内关、足三里穴组,NTS内兴奋性神经元出现率与针刺偏历、合阳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内关、足三里穴组兴奋性神经元频率变化率亦显著高于针刺偏历、合阳穴组(P<0.01)。结论NTS是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心胃功能的整合中枢之一;经穴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针刺足三里对狗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15只健康家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穴组和足三里穴组,观察了针刺家犬双侧足三里穴对抗静注L-NAME所导致的小肠运动亢进的作用,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亢进的小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和对照穴组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亦观察了针刺足三里穴对相对静息状态下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加强静息状态下的小肠运动功能。提示足三里穴对狗小肠运动功能有双向调节的作  相似文献   

20.
王艳菊 《甘肃医药》2012,(4):284-286
目的:观察采用辨证选穴治疗不同时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中16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健侧相应穴,8例静止期患者采用针刺患侧相应穴,4例恢复期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并与28例常规针灸治疗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刺激方法相同,急性期用平补平泻手法,静止期用浅刺轻手法,恢复期用常规针刺重手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9%,对照组治愈率为71.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所需平均疗程为3.16个,对照组平均疗程为4.23个,两组在疗程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分期辨证选穴治疗面神经炎效果优于常规针刺选穴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