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性颈椎病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JOA(17分法)评分以及在X线片测量的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 (1)病程>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与>50岁的患者,其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手术前及随访时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6±1.3)分、(14.7±1.9)分,JOA改善率为68.9%。(3)优良组及可差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4±1.6)分、(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术前JOA评分高的患者,术后JOA改善率高。(4)术后无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而患者病情的轻重、年龄、颈椎曲度、手术技巧及术后有无轴性症状等都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的疗效。结果:优9例,良12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为78.2%(25/32)。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椎管矢状径也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锚定法单开门在治疗颈椎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21例行锚定法单开门手术(A组),34例行传统单开门手术(B组)。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获6—36个月随访,A组21例(100%)均获得较好JOA改善率,其中4例(19.05%)出现明显轴性症状;B组34例中32例(94.1%)获得较好JOA改善率,21例(41.18%)出现明显轴性症状。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B组相比,A组具有较高JOA评分及较低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论锚定法单开门组JOA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单开门组,且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传统单开门组,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将在我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31例为传统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形成术设对照组,另36例患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形成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设实验组。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回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JOA评分、椎管扩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3.88%,对照组为77.42%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降低颈部活动障碍,提高椎管扩大率,降低并发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脊髓型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功能,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但仍有很多患者手术后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我院应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颈椎病脊髓型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例,并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在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脊髓型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功能,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但仍有很多患者手术后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我院应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颈椎病脊髓型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例,并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随访观察疗效和JOA17分评分。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优良率为85%。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23,术后JOA17评分平均10.25。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带线锚钉固定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35例病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最窄椎管面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带线锚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带线锚钉组JOA评分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评分高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最窄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最窄椎管面积大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两种固定方法均能增加脊髓受压患者病变部位的椎管面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微型钛板固定虽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等缺点,但能有效防止再关门现象,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都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7.5%,JOA评分也有了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对抗颈部前屈而产生的张应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4年。从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JOA评分方面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JOA平均改善率:(55.8±22.3)%。平均手术出血量205 mL,手术时间75 min,轴性症状1例、椎板骨折1例、硬膜外血肿1例。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相对安全、简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rthrex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68例纳入研究,其中35例使用Arthrex锚钉行门轴侧固定为观察组,另33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椎管面积改变、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rthrex锚钉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操作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锚定钉(我院使用的规格为直径2mm,长度为10mm),在后路单开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09-01~2011-01间应用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5~78岁,平均63.5岁。病程1.6~18年,平均为3.6年。其中3个节段17例,4个节段8例。20例合并有发育性或者是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经临床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到压迫的症状,JOA评分3~11分,平均(6.7±2.2)分,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治疗,开门的节段数均为C3~C7,应用直径2mm,长度10mm的锚定钉进行固定。结果:手术时间65~10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总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无损伤脊髓、脊髓受到压迫并发症等。2例患者术接受了相应的对症处理2个月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后随访0.5~2.5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改善率为(68.1±7.5)%,优良率为88%。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基本正常或有不同程度恢复,椎体中矢状径与椎管中矢状径比值平均为1¨1.2,锚钉无松动、没有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应用直径2mm,长度10mm的锚定钉固定开窗椎板方法简单可靠,手术时间短,对颈部肌肉,椎体周围小关节及软组织的破坏小,出血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进行。结果 20例患者均在3~4h内完成联合手术,3周后即可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下床慢走,术后3~6个月内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自主行走。结论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管扩大与椎间盘摘除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扩大颈椎管的容积,解除颈脊髓所受的压力,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分别将3个同种异体骨块及2个术中切取的棘突骨块植入已打开的5个椎板间隙.术前及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术前增加[(14.9±1.2)points vs.(9.8±0.8)points](P<0.01);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mm.术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率低于自体骨融合率(53.3%vs.85.0%)(P<0.01);术后12个月,两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92.5%)(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可以替代自身作为一种椎板间隔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