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护士岗位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结科学的护理队伍管理方法.方法 在对该院全体护士实行分层管理和病房分级分类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对护士岗位人员配置、护理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结果 推行护士岗位管理之后,该院的护理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护理人员对职业的满意度达到95.6%,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2%,护理人员考核达标率为94.3%.结论 推行护理岗位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并减少护理差错,为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武警部队医院编制体制调整后产科护士岗位分级及管理。方法根据现有的护理人员状况确定护士岗位框架,将护士分为N0-N3级,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培训方案及护士绩效考评方案,使岗位与绩效挂钩。结果通过实施岗位分级管理,提高了整体护理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优化了护士队伍。  相似文献   

3.
赵锡丽  蒋国萍  刘小兰 《重庆医学》2013,(27):3281-3282
目的了解高年资临床护士工作现状,指导临床护理管理。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60名高年资临床护士的工作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高年资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满意度、护士长的排班满意度、目前工作状态环境满意度、被医院认可情况的满意度、受科室重视程度满意度均不高;自认适合的岗位是办公室护士,其次是责任组长,而目前的主要岗位是责任组长,其次是办公室护士。结论高年资临床护士因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适合繁忙的一线工作,更适合办公室护士和健康教育护士的岗位,其次是责任组长的岗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医院管理需求进行护理岗位分类,基于岗位分类建立护理绩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不同岗位护士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使用参阅文献、广泛调研、德菲尔筛选等方法,确定医院护理岗位分类.根据护理岗位分类,调整绩效管理方案,建立护理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系统实施前后,护士绩效收入结构合理性、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稳定性、临床护士自身工作满意度.结果:护理绩效信息管理系统使全院护理绩效分配结构比例得以调整、临床护士向非临床岗位流动性减少、临床护士自身满意度增加.结论:建立以岗位分类为基础的护理绩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达到优化护理人员绩效比例结构、稳定临床护理队伍、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房层级管理在护理文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方法根据护士的从业时间、职称、学历和实际工作态度等将护士分为护士长、质控护士和责任护士,2016年在我院保健科实行病房层级管理,比较分层管理后护理文书质量书写情况。结果实施病房层级管理后,甲级文书明显增多,乙级和丙级文书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层级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红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124-125
目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探讨护士在分层级管理中对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通过科室内设护理组长和护士的分层级管理,职称岗位竞争上岗,对岗位责任进行分层,明确了高年资护士的岗位及职责,在护理核心工作制度的落实和护理管理委员会及护理小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果高年资护士竞争护理组长,增强了责任感,专业能力和个人价值得到了认可。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于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岗位管理在基层医院临床一线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临床第一线科室采取护士岗位管理,包括护士岗位分层次管理及护士工作流程及岗位责任管理,观察对比护士岗位管理前后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护士自身工作满意程度、医生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后护士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P ﹤0.05),护士对自身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优于管理前( P ﹤0.05),医生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与管理前相比有明显的提升( P ﹤0.05)。结论:基层医院临床一线科室中采用护士岗位管理,优化了护士管理,稳定了临床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与服务水平,推动了科室的发展,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科学设置岗位,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建立责任小组;明确护士岗位职责;制定评价标准。结果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护士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医护沟通。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慧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169-169
目的 在整体护理病房开展责任护士查房,改变以往被动护理模式,真正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方法 每天10:00及16:00之后,由责任护士带领本组在班的护理员、护生对本组患者进行查房。结果 使护患间建立了更为融洽的信任和理解,使护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充分得到实施和拓展。结论 为了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在整体护理病房应积极推广责任护士查房。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院从2008年全面开展整体护理,2009年试行责任护士长责任制,全面明确了责任护士的职、权、利以及与护士长的责任关系,强化了各岗位的责任。2011年8月至今,我院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联合查房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ICU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情况,探讨职业倦怠、离职影响因素,分析岗位管理对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的影响,提出干预措施,缓解ICU护士工作倦怠,降低离职意愿,稳定ICU护理队伍,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53名ICU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岗位管理模式组离职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常规管理模式组(P<0.01)。岗位管理模式组与常规管理模式组执业倦怠比较,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情感衰竭两组无差异(P=0.09)。结论岗位管理组护士辞职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对常见护理伦理问题的现状,为帮助护理人员处理临床护理伦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0~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1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伦理学知识方面满分11分,总得分为(4.30±1.385);应对护理伦理问题行为方面满分30分,总得分为(26.46±3.233)。结论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知识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对临床护理伦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现状,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对川东北地区3所县级医院和11所乡镇医院的541名护士进行调查,应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总分(58.86±17.17)分,低于国内常模(65.40±13.90)分。学历、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护士之间,心理弹性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基层医院护士心理弹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医院统计上报的7300例血液标本,其中98例血液标本发生护理缺陷,主要原因是护士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基础操作不规范、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护理岗位管理机制不科学、护士情绪受到影响等因素引起。通过及时应对护理缺陷、健全完善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流程、实施岗位科学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构建上海市社区护理质量管控指标体系,旨在为全面提升社区护理管理质量内涵提供评价工具。 方法 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编制社区护理质量管控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选取基层卫生机构政府管理人员、基层医疗管理人员、高校社区护理授课教授、资深社区护理管理等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及指标界值筛选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结果 专家积极系数为94%;权威系数为0.85;总协调系数W第一轮为0.253(χ2=311.285,P<0.01);第二轮为0.401(χ2=498.971;P<0.01);结构指标包括组织架构、人员、制度、护理培训等及相应6项三级指标;过程指标包括资源、环境管理、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参与社区重点人群管理、参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工作、安宁疗护、居家护理等及相应15项三级指标;结果指标包括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服务对象满意率、护理质控达标率、社区护士培训率、社区护士考核合格率、工作创新及成果推广及相应27项三级指标。 结论 根据“结构-过程-结果”模式构建的社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及前瞻性,能够反应社区护理运行、护理质量、护理服务等状况,亦能够帮助社区护理管理者依据评价体系全面地建设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自评及认同度问卷调查表对163名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普遍认为自身具备的主要特点为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教学经验,并受到其他非高职护理人员的认同。结论应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主要能力特点,具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提升护士早期辨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力及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任职的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4月起实施骨科护士岗位管理,比较实施前后1年护理工作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拴相关知识、护理预防技能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结果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实施1年后的护理工作质量总分、下肢深静脉血拴知识水平总分、下肢深静脉血拴预防技能总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6.59±14.41)分、(34.85±2.99)分、(43.32±3.05)分、0.39%与实施前的(336.16±35.76)分、(22.32±8.56)分、(27.26±11.43)分、1.08%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实践通过岗位分级、培训、评价等,能增强护理人员早期辨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力,提高护理预防技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方法护理部成立"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管理"管理小组,动员病区护士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护士可根据自己意愿分别参加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结果护理记录检查得分明显高于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简化了护理记录的书写,完善了护理记录书写细则;快速推广了护理电子病历。结论全员参与能有效提高护理记录质量;要注重护士参与质量的控制和提高护士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护理管理在信息化洪流的冲击下,也在逐步向信息化护理管理层面迈进。在对护理信息系统实施搭建的过程当中,以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及便捷护理信息操作为基础,通过将护理管理理念及模式融入护理信息系统中,进而建设一个能够充分满足临床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者需求的护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医院护理管理水平,进而达到促进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及患者满意度均有效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