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彭越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174-175
目的: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2010年14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共涉及10大类32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9.0%),其次是氟喹诺酮类(16.8%)、青霉素类(11.4%)。ADR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瘙痒、消化系统症状。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彭芸 《医药导报》2012,31(6):814-816
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浙江省衢州市2010年报告的1 20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年龄、性别、抗菌药种类及使用率、给药途径、合并用药、ADR临床表现、ADR等级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 204例涉及的抗菌药物9大类,63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41.61%),其次为青霉素类(24.75%)和喹诺酮类(18.77%),以静脉给药(89.95%)为主,主要ADR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0.2%)、胃肠道损害(16.86%)及全身性损害(11.54%)等。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永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45-146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旨在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科室上报的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41.07%)、喹诺酮类药物(占19.64%)及大环内酯类(占14.29%)居于前三位,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较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宏伟 《北方药学》2015,(8):156-157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总结经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涉药品种以抗菌药物为主(40%),其次是中药制剂与循环系统用药。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级别判断为“重度ADR”有14例(13.33%)。结论:应加强基层医院ADR报告与监测工作,促进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上报的95例临床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病率高于男性,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51.8%;抗菌药物ADR品种以新一代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占总例数的56.9%。结论:因此,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执行力度,减少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俊芳 《北方药学》2013,(1):105-106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上报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66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药物种类分析中,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占46.98%,中药合剂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占16.26%,静脉途径用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用药途径占80.72%;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附件占48.19%,消化系统损害占15.67%。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及早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药物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收集整理的1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69例占43.40%;静脉滴注方式引起ADR 99例占62.2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普遍,共81例占50.94%.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特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余爱霞 《抗感染药学》2013,10(3):237-239
目的:分析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25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RD的抗菌药物品规例数、给药途径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7种药品38个品规,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静脉给药引发ADR占82.50%;其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附件损害为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全身损害等。结论:ADR主要由抗菌药物引起,在ADR中占首位,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11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遂宁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药学室收到的112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112例ADR共涉及抗菌药物9大类,35个品种,以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引起ADR最多,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附件损伤最多(49.11%),其中11例可能与不合理用药有关。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赵晓娟  姜鹏  张少华 《安徽医药》2011,15(11):1450-1453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年收集到的1 03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的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01∶1,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以住院患者多见,发生级别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抗感染药物占50.53%,主要为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ADR转归中,好转占89.04%。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媛  苏丽丽  陈丽 《首都医药》2008,15(16):43-45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07年收集的94例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及ADR发生数量、及前5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8例,占40.43%);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72例,占76.6%);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49例,占52.13%);喹诺酮类引起ADR数量最多(35例,占37.23%).结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的ADR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0年南京市第一医院抗菌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266例抗菌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6例抗菌药ADR中,男性ADR构成比高于女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85%)和口服给药(9.40%)为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药所致ADR占抗菌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严重ADR占全部病例的1.88%。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6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比例、引发ADR的抗菌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11类36个品种。167例ADR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是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82.63%;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ADR监测报告工作,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东海县人民医院197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7例ADR病例报告中涉及患者使用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种类及其给药途径和涉及患者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ADR病例中涉及药品93种(西药69种,中药24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43种涉及患者119例(占60.40%),非抗菌药物50种涉及78例(占39.60%),其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消化系统等反应,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样反应、药疹、皮疹所占比率较大.结论:加强合理用药与ADR的监测,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徐海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63-164
目的: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274例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汇总分析,了解本院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4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者居多(60.95%),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导致ADR发生率最高(76.28%),ADR的症状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2.01%)。结论:加强对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3年收集上报的81例抗菌药物 ADR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 81例,喹诺酮类引起 ADR 最多(46,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起 ADR 最常见(91,3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69,14%)。结论抗菌药物 ADR 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给药频次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 ADR 报告与监测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该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该院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