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Une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与无毛基因(hairless gene,hr)的相关性.方法 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的hr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本单位培育的Unev无毛小鼠hr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结果 获得了Unev无毛小鼠及野生型hr的全部编码区序列(3546 bp).Unev无毛小鼠hr基因与野生型小鼠hr基因的长度及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外小鼠hr基因序列(Z32675)相比,同源性为99.7%,共10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和昆明小鼠的hr(AY547391)相比,同源性为99.6%,共1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3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但这些突变是由种属差异造成的.结论 Unc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产生与hr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知的小鼠的突变基因,据1978年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出版的《小鼠新闻通讯》报导,已发现有648种,其特性各种各样。现介绍两种无毛小鼠的等位基因表型,供参考。一、Hairless小鼠和Rhino小鼠等位基因表型的比较 Hairless(hr/hr)——无毛小鼠 (1)在12~14天时开始从眼周脱毛,当背部被毛脱至耳部就全部完成,脱毛峰线分界明显。 (2)被毛再生稀疏,再生能力终生保持,但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表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和BALB/c小鼠无毛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3110位碱基(外显子12)发生G→A突变,使911位的色氨酸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结论: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谱系清楚,遗传机制明确,将是一种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无毛小鼠(hairless mice)是一种皮肤毛发结构表型性状发生遗传突变的小鼠,表现为被毛缺失或逐渐消失,包括有不同基因突变引起的多种类型,最早于1924年在伦敦的一家饲养场中偶然发现,当时认为是由野生型的Musmusculus突变所致。无毛小鼠不同于课鼠(nude mice,指一种先天性无胸腺无毛的裸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遗传检测,旨在分析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方法选取38个微卫星DNA位点结合荧光PCR技术和STR扫描基因型来检测BALB/c突变卷毛小鼠、无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三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 38个微卫星位点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有27个微卫星位点相同,有11个位点存在差异,其突变率为28.9%(11/38);BABL/c突变无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有30个位点完全相同,8个位点存在差异,其突变率为21.1%(8/38);而BABL/c突变卷毛小鼠与无毛小鼠间也有12个位点存在差异。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突变率较高,且明显高于无毛小鼠,证明了卷毛小鼠突变与无毛小鼠突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突变系,为今后研究和开发应用BALB/c突变卷毛小鼠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豫医无毛小鼠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二者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对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特异性程度。结果 本实验共测出豫医无毛小鼠DNA序列1746bp和昆明小鼠DNA序列1733bp,两者不同之处有32处,均位于内含子,突变形式包括插入、缺失和点突变。结论 无毛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内含子中的插入、缺失和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净化特种突变小鼠来建立SPF级种子库。方法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对四种突变无毛小鼠和一种白内障小鼠的桑葚胚进行子宫内移植。结果四种突变无毛小鼠和白内障小鼠均产出仔鼠,获得移植成功,其中白内障小鼠的产仔率最高为25.5%。结论建立了SPF级特种突变小鼠种群,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8.
应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的秃发已有很长的历史,在男性型秃发(AGA)的研究中,人们建立了短尾猴模型、AGA小鼠模型及用于大批药物筛选的毛发周期转换测定法。实验动物的先天性无毛也一直受到关注,不但有数量众多的大、小鼠先天性无毛突变的报道,而且有胸腺缺失的裸鼠这一特殊模型。近几年关于生长期脱发和斑秃的动物模型研究也发展迅速,而建立在生物支持系统上的离体皮肤模型,又为秃发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YYHL)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并与Mus muscnlus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测出YYHL DNA序列1 824bp和昆明小鼠DNA序列1816 bp,其不同之处有27处,变异方式包括插入、缺失和点突变.其中在12外显子中有一无义突变(G→A),导致该部位由编码色氨酸的UGG转变为终止密码子UGA.结论:YYHL无毛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基因组的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无毛小鼠细胞遗传学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血液学常规法、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ANAE)、组织HE染色法、骨髓染色体G带方法、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法、测交实验法进行细胞遗传学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①豫医无毛小鼠雌雄间血液学 5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②豫医无毛小鼠细胞免疫与正常昆明小鼠无异常。③各年龄段无毛小鼠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 ,毛干消失 ,毛球结构不正常 ,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较大。④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带无异常 ,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核型模式图。⑤无毛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对环磷酰胺及煤焦油致突变作用与昆明小鼠相一致 ,是一种评价化学物遗传毒性的有效模型。⑥无毛小鼠无毛性状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 ,且和性别无关。结论 :①成功的培育了国内无毛小鼠新品系 ,填补了国内没有无毛小鼠品系的空白。②血液学常规指标的分析、生长发育、免疫能力、皮肤组织结构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首次揭示了豫医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③首次报道了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带核型及模式图 ,为突变基因定位奠定了基础。④确定突变基因的类型为纯合单一隐性遗传 ,近交系毛色基因可能为AABBccDD ,封闭群的毛色基因可能为A  相似文献   

11.
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是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采用强迫杂合性兄妹交配法培育出来的无毛突变小鼠新品系,是进行皮肤病理,皮肤肿瘤,皮肤老化,遗传性脱发,老年学研究及化妆品和外用药品检定等的珍贵实验材料。动物的血液学性状是最常用、最具临床意义的检测项目,也是实验动物选择应用的依据之一,为给无毛小鼠的开发利用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我们对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中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血液学常规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开发实验小鼠新品系,对河南医科大学发现的突变体无毛小鼠进行近交培育。采用强迫杂合性兄妹交配法繁殖,现已完成23代近交培育。子代突变性状遗传分析和皮肤移植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无毛小鼠已达到近交系标准,突变位点保持了基因杂合状态,建立了携带正常基因和隐性突变基因的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  相似文献   

13.
近交培育的豫医无毛小鼠H抗原系统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H原系统的同源性。方法:采用近交培育20代2月龄雌性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异体移植法。结果:经100d观察,受试小鼠无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移植皮片全部为永久性接受。结论:豫医无毛小鼠突变种群经20代近交培育,组织相容性原一致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H 抗原系统的同源性。方法:采用近交培育20 代2 月龄雌性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异体移植法。结果:经100 d 观察,受试小鼠无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移植皮片全部为永久性接受。结论:豫医无毛小鼠突变种群经20 代近交培育,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找出最佳保种方式。方法:从21代到29代分别采用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无毛纯合子雌雄、无毛纯合子雌雄、有毛杂合子雄性与无毛纯合子雌性4种酱方式,对其生产胎数、胎平均产仔数、离乳数、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等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前2种交配方式,生育小鼠中均有无毛小鼠,生产胎数以2或3胎为主,平均产仔数和平均离乳率无明显差异,但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交配,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明显高于有迁杂合子雌雄交配(P<0.01)。后2种酱方式,无毛纯合子雌性受孕较难,即使受孕,所产仔鼠于生后不久全部死亡,无一存活至离乳日龄。结论:无毛突变系的繁殖保种最好采取无毛基因纯合的雄性(具有繁殖力)和有毛杂合的雌性交配。  相似文献   

16.
在KM小鼠饲养过程中发现并培育了16代无毛小鼠,该小鼠在二级环境条件下能存活18个月左右,可能是一个新的突变系。因此,我们对该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无毛豚鼠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突变动物。1978年Armand Frappier研究所(IAF)首次鉴定它为Hartley豚鼠群中的突变动物,并转交给Charles Rivers实验室(CRL)。经CRL多年的培育研究,现已育成一种无毛豚鼠,并以New 1988 Stripped Down,HairlessModel之名试销。此种无毛豚鼠的胸腺正常,主要是供皮肤病学研究诸如生发剂疗效、皮肤过敏反应、植皮治疗、紫外线辐射反应等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66年Flanagan报道了一种没有毛的突变种小鼠,即裸鼠。它的性状受常染色体隐性基因‘nu’支配,祗有在纯合体(nu/nu)中,此性状才得到表现。裸鼠不仅无毛而且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其胸腺失去特异性结构,呈外分泌腺样结构,在淋巴结中胸腺依赖区的淋巴细胞消失,周  相似文献   

19.
裸小鼠由Flanagan(1966)作为无毛突变种发现,随后Pantelouris(1968)查明此类小白鼠先天性胸腺缺失。Rugaard等(1969)第1次将人类肿瘤成功地移植到裸小鼠身上。至今这种动物几乎广泛地应用于癌研究的所有领域,特别是在人癌的移植、机能研究及治疗方面。由于裸小鼠移植人体肿瘤可以保存原来组织的性质,所以,经裸小鼠移植后,人癌产生的很多物质仍能很  相似文献   

20.
检测无毛症伴丘疹损害(A PL)患者的无毛(H R)基因突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提供A PL和普秃鉴别的基础。确定A PL的诊断依据可以从怀疑为普秃的患者中鉴别出大量的APL患者。这一进展使有或无血缘的APL家系中无毛突变的发现数量增加。作者发现阿拉伯-巴勒斯坦家系的一个A PL患者的杂合突变,3434delC。先证者是1例23岁的女性,头皮和躯干泛发脱毛。为了证实A PL的诊断,检测特异突变,作者对无毛基因进行测序。对无毛基因的所有外显子测序发现了在18外显子的杂合移码突变,3434delC。有趣的是以前有一个阿拉伯-以色列家系有同样的突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