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益胃丸方论     
益胃丸:建莲肉十二两(去心),雄猪肚一具(制,)马料豆六两,生白茯六两(人乳拌),露天膏六两,用蜜炙黄芪一斤、红枣六两、石斛八两,煎膏,同露天膏拌药,捣末为丸。血证,胃脉鼓指,右胁痛,此肺叶抵胃,势必妨于食,急宜乘其胃气未散,常服人乳、牛乳,以滋肝阴,并服此丸,使脾精四布,胶痰渐化,所全实多。其胃气过弱者,固未可一概施治,宜加减焉益胃丸方论  相似文献   

2.
补天丸方论     
熟地、补骨脂各六两,天冬、枸杞子各四两,鹿角霜、龟版各三两,用黄芪、黄精各十二两煎膏,糊丸。坎卦,阳陷阴中,水中有火之象。水腾而上升则为精、为液,火之蒸动而关门利也;水聚而上泛则为痰、为饮,火无以薰灼而关门阻也,其注于下则为白浊、梦遗,移于膀胱则为淋闭、消渴;壅于内则为水肿胀满。病因虽不同,而元火者居其大半。则补火为最急。然左右两侧1,水火平分)真阳真阴,互为根柢,法当两建,以培本原,此补天丸之所以作也。方中熟地、天冬,金水相生;辅以龟版,而冲任理;补骨脂、胡桃肉2,木火同气;佐以鹿角,而督脉通;用二黄大建脾胃之阳,以补金之…  相似文献   

3.
鱼菟固精丸:线鱼胶1八两(蛤粉炒),沙蒺藜四两(人乳拌蒸晒干磨末,勿见火),菟丝子五两(酒制晒干,勿见火),龙骨四两,茯苓三两(生晒),远志二两(甘草水泡炒),丹皮三两(生晒),石莲三两(连壳去心炒)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起居,各有常节,形与神俱藏,身甚固。至于后世,殉欲灭性,不思其反。肾气未盛,鼓其精房,精先溢泻,真阴既亏,百病丛起,白浊梦遗,肾关不固;间有异者,坎离不构,火炎上,水趋下,阴精不奉,其人多夭,揆度奇恒,惟交阴斯济乎阳。相火既戡,真阴渐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余立此方,专疗虚损。其有湿热诸证者,不在治例。1…  相似文献   

4.
本方由夜明砂、芜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术、人参、炙甘草、芦荟诸药组成。用于小儿虫疳,症见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者。有驱蛔消疳,补气健脾之功。“布袋”,依其制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汤漫蒸饼和丸,如弹子大,  相似文献   

5.
元·王好古《医垒元戎》中多处引用王朝奉方论 ,涉及内容以伤寒为主 ,关于王朝奉的生平历来无人知晓 ,日本学者丹波元胤认为王朝奉即宋代名医王贶 ,而国内何时希先生则将其视为宋代儿科医家。将王朝奉方论与传世的其他医籍仔细比较 ,发现王朝奉与王贶并非一人 ,通过认真考证有关文献 ,最终确认王朝奉方论出自宋代许昌名医王实《伤寒证治》  相似文献   

6.
隋朝御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蛊毒作了形象的描述:蛊毒有数种,都是使人变乱迷惑的邪气.有人故意制造蛊毒,取众多毒虫蛇蝎之类,盛放在一个器皿里,任它们自相残杀咬食,最后有一虫独自存活下来,就称之为蛊.它能变乱迷惑,追随到酒食之中,一旦被人饮服到腹内,便为人制造病祸.祸患存留在他人身上,而制造益虫者却安然无恙.所以那些为非作恶之徒就畜养这种益虫.又有飞蛊,来去无影踪,渐渐状如阴鬼之气,人遇到这种蛊毒就会突然病重.凡是中了蛊毒的病人,多趋于死亡.因为它毒害人的情形非常严重,所以称蛊毒.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肾气丸一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故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考究《金匮要略方论》原文,肾气丸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5篇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5种疾病,可谓仲景“异病同治”的典范.经现代临床研究,肾气丸的功效被不断发掘,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丸的作用及其本质的研究还是对风湿性疾病的理解和临床灵活运用,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无误的辨证,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异病同治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论两则     
龙胆泻肝汤中柴胡的作用龙胆泻肝汤方源有五,因而存在同名药异的情况,流传最广者当推《医方集解》所载。统教《方剂学》收录后,在方解中从吴谦之说“以柴胡为肝使”(《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笔者认为其忽略了柴胡在方中更为重要的作用。该方主治之肝胆实火或湿热两证虽互有关联,但病因及主证各异。实火者,主要为气机郁结所致,气火壅实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不少学者对它的方义和临床应用已经论述很多,似乎没有进一步议论的必要。不过我总觉得有些见解尽管由来已久,相习成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和《伤寒论》原来的精神是不一致的,于临床实际运用也有一定距离,因此骨梗在喉,以一吐为快,现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桂枝汤非治表虚方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诚然,认为桂枝汤治中风表虚的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来头的。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云:“是以自汗而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其邪,芍药以和其血。”金·成无己《注解  相似文献   

11.
方论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论厚朴是大承气汤君药之一《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用厚朴半斤,引起了一些医家对该方方解的争论。《成方便读》说:“以大黄之走下焦血分,荡涤邪热为君……。”《方剂学》(中医学院全国统编四版教材,下同)及后世医家也多持大黄为君药。《伤寒来苏集》却云:“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欲令大  相似文献   

12.
中医传统方论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方论有着随意性与多变性,这是由于中医理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作为理论来说,方论有严重不对称性,重解释而轻指导。与其说是科学说明,无宁说是捆绑事实经验的绳索;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趣味记忆工具。但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出现之前,方论还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四五培元粉:百合十六两(煮熟捣烂,)山药八两(炒),菟丝子八两(生研),芡实六两(炒),莲肉八两(去心,炒),薏米十二两(炒),谷芽四两(炒),麦芽四两(炒),神曲四两,砂仁四两(去衣),陈粳米十六两(炒),糯米十六两(炒),于术五两(土炒),扁豆五两(炒),茯苓八两,荷叶四两(炒),共十六味,合八斤,除百合捣烂,十五味各取净末,用百合拌匀,晒干,再磨细末。《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生小天地,其藏象悉皆应之。故肺主气,其象如天,天道下济,而光明其在。《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为孤藏,灌溉四旁,其象应地,地道卑而上行其…  相似文献   

14.
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谈一下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消渴)的经验。细观《伤寒论》中条文,不难发现,其所论消渴与今之所言消渴(糖尿病)有所不同。今之消渴专与西医之糖尿病相对应,而《伤寒论》中言及消渴者有两条,一为71条(五苓散膀胱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相似文献   

15.
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一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种病因病理专著,兼涉治法,颇多针灸,其中对小儿疾病论述,且在对某些疾病治疗提出用灸的方法,治中结合脏腑、经络、病情及年龄而辨证施灸,为后世小儿针灸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巢氏所论之小儿灸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0,(11):1060-1060
隋朝御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蛊毒作了形象的描述:蛊毒有数种,都是使人变乱迷惑的邪气。有人故意制造蛊毒,取众多毒虫蛇蝎之类,盛放在一个器皿里,任它们自相残杀咬食,最后有一虫独自存活下来,就称之为蛊。它能变乱迷惑,追随到酒食之中,一旦被人饮服到腹内,  相似文献   

17.
乌骨鸡传奇     
乌鸡白凤丸,是我国著名的中成药,功能益气养血,调经止带,主治妇人经水不调,崩漏带下,腰腿酸痛,身体消瘦。属于补益之剂的范畴,其中的主药,即乌鸡。 乌鸡即乌骨鸡,是鸡家族中的一个高品位成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育优的杰出成果,最初由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从民间发掘得来,载于《本草纲目》,作为鸡条的新增附品,同被发掘的还有乌骨鸡  相似文献   

18.
熟地八两(酒拌、铅制),茯苓四两(烘),苁蓉三两(与羊肾同煎),补骨脂三两(酒炒),川断四两(酒炒),丹皮三两(酒拌晒),五味三两(烘),巴戟三两(酒拌焙),菟丝子四两,益智二两(盐水炒),川楝子三两(酒煮晒),小茴香两半(青盐拌炒),沙苑子三两(人乳拌蒸一次),枸杞四两(酒拌焙),覆盆子三两(晒),怀山药四两(炒),远志四两(甘草汤浸一宿,焙),线胶1六两(龙骨粉炒),杜仲四两(晒),芡实四两(生),沉香两半(勿经火),莲须四两(晒),鹿肾五具(酥炙),泽泻三两(炒),羊肾内外三副(酒煮)。上药用鹿角胶一斤,羊肾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钱,陈酒送下。此方有补有泻,有…  相似文献   

19.
乌骨鸡饲养     
乌骨鸡原产我省吉安地区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鸡的外貌美观奇特,内脏骨肉俱黑,肉质柔嫩爽口,营养价值较高,是驰名中外的优良药用鸡。现将乌骨鸡饲养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鸡舍要求乌骨鸡喜燥怕潮,场地应选择高而通风,阳光充足,冬暖夏凉不积水的小山丘,方向以坐北朝南为好。鸡舍内要干燥,要设地下火道或装置不散发炭气的暖气管等保温设备,在春寒湿重的季节里应在鸡舍地面铺  相似文献   

20.
小儿温病,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易于化燥,化热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温病候》谓:其发病是冬令严寒,儿体感受寒邪,伏于肌肉,当时没有发病,到春天气候和暖,随阳发泄而发病,出现头痛壮热等症,称为温病。又有一种病情,是冬令应寒而气候反温,如儿体感受这种非时之气,当时即刻发病,也有头痛壮热等症的,称为“冬温病”。凡邪气伤人,都有一个过程,才能发病。“小儿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之气,所以成病”。温者,是以区别于寒而言。六气无温之名,何以将热、暑、燥、火等症,都归属于温病之中呢?因为热不能遽成为热,燥不能遽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