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按压是急诊心肺复苏(CPR)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院采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1007(萨勃机)实施CPR,现就其对早期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即刻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影响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即刻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急诊室内进行心肺复苏90例患者,按是否给予即刻气管插管的情况分为A组(即刻插管)和B组(插管延后).并比较两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的情况和生存率.结果 A组自主循环时间(9.46±6.78min)比B组(15.37±10.82min)明显提前,P<0.05,但A、B两组总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即刻气管插管虽然不能提高总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生存率但可以使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提前,故在心肺复苏时应尽可能即刻给予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3.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提高CPR成功率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 选择125例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插管分为插管组(79例)和面罩组(46例);插管组按插管时机分为即刻插管组(≤5min,55例)和延迟插管组(5~15min,24例);即刻插管组根据插管后接入装置再分为简易呼吸器组(接入人工球囊,21例)和呼吸机组(接呼吸机,34例).以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维持≥2h为复苏成功.比较各组年龄、ROSC维持时间及复苏成功率.以ROSC维持时间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病因、通气方式、插管时机、连接方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插管组ROSC维持时间较面罩组明显延长(81.80h比30.71 h,P<0.01),即刻插管组较延迟插管组明显延长(43.69 h比31.54h,P<0.05),呼吸机组与简易呼吸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6 h比24.02h,P>0.05),延迟插管组较面罩组明显延长(31.54 h比30.71h,P<0.01).复苏成功率在插管组明显高于面罩组(74.68%比8.70%),即刻插管组明显高于延迟插管组(81.82%比58.33%),呼吸机组明显高于简易呼吸器组(88.24%比71.43%,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ROSC维持时间与年龄和插管时机均呈显著负相关(t1=-2.264,P1=0.025;t2=-5.341,P2=0.000).结论 早期CPR应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时机是影响CPR成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慢性作用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5)、心梗未喂药组(n=45)、心梗喂药组[美托洛尔20 mg/(kg·d),n=45].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心脏停跳后给予肾上腺素,三组各分为低、中、高剂量三个亚组(肾上腺素0.02、0.04、0.06 mg/kg),同时胸外按压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心电活动恢复率:心梗未喂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低、高剂量组明显下降(P=5.06×10-5,P=0.033),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未喂药组比较,中剂量组降低(P=0.022),而高剂量组增高(P=0.043).心梗喂药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明显提高(P=0.0006).②肾上腺素用量:同组内低、中、高剂量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心梗未喂药组、心梗喂药组三组同等剂量肾上腺素用量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慢性作用影响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肺复苏,增加肾上腺素剂量有可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复苏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早期除颤、病发场所、年龄、通气方式等相关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因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CPR)28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3例中心肺脑复苏成功41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与心跳骤停发生场所(院内、院外),CPR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颤、气道通气方式、年龄等因素相关.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越早,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愈快,GCS评分愈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28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并相应进行危险度分层,研究心肺复苏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心肺复苏后患者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越严重存活率越低。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大多存在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影响预后的存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外资料显示,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3610万人至12810万人,34%~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ROSC)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的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只占11%~48%。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改良院内心肺复苏方法对脑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肺复苏(CPR)的成功率近年虽然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脑复苏是CPR最后成败的关键.本研究对发生在医院内CPR成功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提高脑复苏成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CPR)后机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情况及其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复苏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自1998—05~2004—12成功CPR的33例患者,按ROSC时间将复苏患者分为0~5min组(10例)、5~15min组(7例)及15~45min组(16例)。统计分析复苏患者ROSC不同时间受损脏器的发生率、分布、脏器受损程度构成比及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并发MODS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复苏成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脏器损伤,复苏后心脑肺最易受损,单个复苏患者受损脏器最多8个;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有显著差别(P〈0.01),其中0~5min组患者脏器受损发生率显著低于5~15min组及15~45min组的患者(P〈0.01),后两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无明显差别(P〉0.05);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程度构成分布明显不同(P〈0.01);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脏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复苏患者应争取尽早恢复自主循环,减少受损脏器例数及减轻脏器受损程度;复苏后重点是心脑肺的保护;对猝死的非终末期患者,即使复苏时间较长仍不要轻易放弃抢救,复苏后多个脏器受损的患者仍有望治愈。  相似文献   

11.
1 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 ,经常会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常见有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 :如无再灌注、再灌注损伤、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自主循环恢复后 ,是否会发生复苏后综合征的4期病理变化 ,还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 (1 )几乎 5 0 %的复苏后综合征患者 ,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 2 4小时内。这主要是因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 ,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1…  相似文献   

12.
钟春  刘大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959-1960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CA)后立即进行CPR 20~30 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相似文献   

13.
目前,心肺脑复苏现场成功率可达39%(19%-59%),但最终只有5%~10%的患者出院存活,自主循环恢复后(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心功能不全是复苏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约占三分之一至49%不等。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参附注射液可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改善复苏后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血管加压素在家猫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优于肾上腺素.方法 45只健康成年家猫采用窒息停搏方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C组,7只);肾上腺素组(A组,7只,0.078 mg/kg,相当于成人剂量2 mg/次);血管加压素低剂量组(L组,7只,0.78 U/kg);中剂量组(M组,8只,1.56 U/kg,相当于成人剂量40 U/次);高剂量组(H组,8只,3.12 U/kg);联合用药组(P组,8只,同时给予肾上腺素0.078 mg/kg和血管加压素1.56 U/kg).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心脏按压并分组给予相应药物.观查分析复苏成功率、血气分析及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并取心肌组织作病理切片观查.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M组复苏成功率(87.50%)、H组(100.00%)、P组(100.00%)显著高于C组(57.14%)、L组(57.14%).除L组外,各治疗组血气分析指标中碱剩余(Beb)值较C组有明显下降.各组碱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H、P组心率和血压指标较C组上升,并且M、H、P组维持时间较长.C、A、L组心肌组织形态示有广泛融合病变,M、H、P组心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结论 大、中剂量血管加压素在家猫心肺复苏中与传统药物肾上腺素相比,可以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的平均动脉压,减轻心肌损害,提高复苏成功率并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心肺辅助循环用于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心肺辅助循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试验对象为杂种犬10 只。通过右股动脉插入 F12 导管至腹主动脉做动脉输血管,双侧股静脉插入 F13 导管至下腔静脉做静脉引流管,用20伏交流电通过心肌穿刺致室颤。致室颤后用心肺转流机做辅助循环,转流量占实验犬心输出量的60 % 。转流90分钟后电除颤。结果 8 只犬恢复窦性心律,2 只犬死于意外事故。转流后 Pa O2 较转流前有明显提高,颈动脉较股动脉的 Pa O2 为高, Pa C O2 变化不大,血红细胞数无明显减少,血小板数减少较为明显。结论 心肺转流形式的辅助循环能够保证实验动物在室颤状态下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存活,心肺转流用于临床心肺复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心肺脑复苏若干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娜  黄成龙 《临床医学》1998,18(1):30-32
心脏停跳后心肺脑复苏(CPR)开始的时间对患者存活率起决定性的作用,4min内CPR开始时患者存活率达43%~53%。传统观念认为心脏骤停超过4~6min后脑细胞损害不可逆,因此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前4min内抓紧进行抢救才有望复苏成功。现代观点认为若现场能进行有效地CPR而维持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血液灌注,脑细胞不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是在复苏后继发“再灌注损伤”,若能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综合症,即使心跳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QI)、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复苏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研究,基于74例心肺复苏病例,以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将其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通过导出与分析临床原始数据,获取以上参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进而研究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在患者复苏终末期,三个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QI对于复苏患者ROSC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PI与CCF(P<0.05)。结论通过POP波形获取的CQI、PI与CCF参数在复苏终末期均可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ROSC可能性进行评估,其中CQI的评估价值高于PI与CCF。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