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斯匹林(A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防治疗效不稳定。一些研究表明ASA对ICVD有肯定的防治作用,但另一部分研究则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为ASA不能抑制两种以上的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gT)作用,不能抑制致PAgT的全部途径。近几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ASA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防治ICVD,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资料极少,现把国外近年来有关ASA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及对照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正抗血小板治疗(APT)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或致残率,减少复发以及减轻复发时严重程度~([1~3])。随着新型抗栓药的问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曙光。2015年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南更新,以及随后的DAWN(DWI or CTP Assessmment with Clinical Mismatch in the Triage of Wake-Up and Late Presenting Strokes Undergoing Neurointervention with Trevo)和DEFUSE-3(The Endovascular Therapy Following Imaging Evaluation for Ischemic Stroke)的研究,脑血管病超早期治疗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早期抗栓药的应用时机、品种的选择等问题成了新的挑战,本文就目前抗栓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以及患者筛选策略的进步,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也日益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血管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基石性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的用药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指南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建议,以及重要血管内治疗研究中采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期为神经介入医师行血管内治疗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阿斯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但在用药剂量上各家报告不一,现将我们所做工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 本组75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计脑血栓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脑动脉硬化6例,椎底基动脉供血不足5例,脑栓塞2例,脑动脉炎1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3例,年龄32~74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其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制定二级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5-01-01—2016-10-31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90d测定2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纤维蛋白原)、椎动脉血流速度,评价2组治疗效果,观察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非颅内出血(血尿、便血或黑便、皮肤黏膜出血等)。结果 2组治疗前APTT以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椎动脉血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提高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试验组于21d时发生1例皮肤黏膜出血,对照组未发生活动性颅外出血及明显出血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患者,同时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4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以自愿形式参加的北京市4家二级医院中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以及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 人选患者共458例.其中408例完成3个月随访.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为93.7%,3个月随访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院外治疗依从性差,应用率明显下降,为69.6%(P=0.003);男性(OR=1.708),95%CI 1.083~2.691及TIA患者(OR=1.954,95%CI1.046~3.649)成为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的促进因素.结论 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证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力显著高于健康人,并32.2%的病人量现自聚。对75例患者用ASA 25mg/日、50mg/日和100mg/日分组进行了7日疗程观察。发现96%的患者日服ASA 50mg可获抗血小板聚集的满意效果,证实ASA主要作用为抗释放性聚集,其疗效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胶原和ADP做诱导剂,对68名缺血性脑血管病及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性测定,统计了最大聚集率(MAR)和坡度(S)并与正常者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增高,这种增高不是病后继发结果,而且要在病程中持续一段时间,300mg/天阿斯匹林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亦高于对照者,提示及时控制高血压,对预防脑血管病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临床计分,CT梗塞灶和血小板胞浆钙离子为指标,对23例发病前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药组)和22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服药组的临床特点,梗塞灶的大小及血小板胞浆游离钙离子升高的程度都明显轻于对照组。我们认为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适量服用阿斯匹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目前知道的最强的血小板活化剂,它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寻找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抑制剂已成为抗血小板疗法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的机制,及在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首要的致残原因和第3位死亡原因,给我国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降低卒中事件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几十年来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发展过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介绍,以期为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管病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仍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经典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已经肯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药物耐受性、增加出血风险等。因此,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以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与经典抗血小板药物互补,并能克服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而受到关注并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拟对已发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概述,并提出其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1/3~1/2的患者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有多种原因,多认为病人的不依从性是实验室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最常见原因,但需要正确识别卒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良好指征用于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检测,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的方法。选择预防卒中复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取决于卒中发作的时间,轻度缺血性卒中在发病3个月内选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长期二级预防来说,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无益处,且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1985年以来,我院采用正常容量血液稀释与采用习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从疗效和血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变方面作了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接受两种治疗的病人均为临床确诊的脑梗塞患者,部分病人做了CT扫描。正常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的病人(稀释组),男65例,女21例。年龄31~40岁4例;41~50岁14例;51~60岁41例,61~70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以由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ASA)为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15例轻型缺血性卒中(MIS)或TIA病人随机分为阿斯匹林(ASA)组(413例)与对照组(402例),随访12~60(平均29.4)个月,结果发现:ASA组卒中与死亡发生率(15.3%)明显低于对照组(24.4%)(P<0.01),ASA组卒中与死亡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37%[相对危险性(RR)为0.63,95%可信区间为0.46~0.86];ASA组卒中、血管性死亡及心肌梗塞发生率(22.3%)显著低于对照组(35.4%)(P<0.001),ASA组卒中、血管性死亡及心肌梗塞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36%(RR为0.66,95%可信区间为0.50~0.84);ASA组副作用发生率为18.4%,严重副作用为2.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证,但仅有72.4%患者(4652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98.7%服用阿司匹林;IS≥3年的患者服药率(64.0%)明显低于IS<1年的患者(72.0%)(P<0.001);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服药率明显高于无此类合并症的患者(均P<0.001)。结论中国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状与IS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病程较长的IS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