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2.
3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3种常用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对口服丙戊酸钠176例、卡马西平72例、苯妥英钠29例的癫痫患者血中药物谷浓度进行监测(277例次),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口服丙戊酸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98例,有效控制率为89.80%;口服卡马西平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49倒,有效控制率为95.92%;口服苯妥英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6例,有效控制率为66.67%。结论监测癫痫患者服药后不同时间段体内的血药浓度,对临床及时调整给药方案、降低癫痫的发作率、减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卫敏 《医药世界》2001,(2):25-26
当前用于癫痫治疗的一线药物仍为苯妥英钠、朴痫酮、乙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纳等;二线药物包括乙酰唑胺、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可使80%癫痫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抗癫痫药投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几种抗点燃药物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方法用光电法测定抗点燃药物托吡酯、唑尼沙铵、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尼可地尔用药后6h内各时间点小鼠自主活动敷。结果研究显示托吡酯、唑尼沙铵、丙戊酸钠(P〈0.01)和苯妥英钠(P〈0.05)可以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而卡马西平及尼可地尔未见此作用。结论抗点燃药物托吡酯、唑尼沙铵、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尼可地尔时小鼠自发运动的影响不一,其中托吡酯、唑尼沙铵、丙戊酸钠和苯妥英钠有中枢镇静作用,而卡马西平及尼可地尔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灌云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各36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和托吡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3%(25/36)、77.78%(28/36)和79.63%(29/3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马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相当;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采取单药治疗时,卡马西平对部分性发作有较好疗效,托吡酯与丙戊酸钠适宜治疗各种类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同时托吡酯具有较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所收治的继发性癫痫患者中选取9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进行单纯卡马西平、单纯丙戊酸钠以及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三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的总有效率(93.0%)明显比另2组(76.0%和86.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癫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均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氯硝安定,实验组辅以中药。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5.35%和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癫痫效果好,并能减少或克服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用药的不同分成3组,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以及丙戊酸钠组,每组患者各50例。托吡酯组给予托吡酯药物的口服治疗、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药物的口服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药物的口服治疗。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托吡酯组的有效率为82%;卡马西平组有效率为78%;戊酸钠组有效率为80%,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以及丙戊酸钠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20%、12%,卡马西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和托吡酯组,丙戊酸钠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托吡酯组,三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而言,采用托吡酯、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均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卡马西平药物以及丙戊酸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托吡酯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60例强直—阵挛性发作的患者分别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治疗。结果三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3.2%、20.9%、18.6%。总有效率分别为90.1%、83.7%、68%。卡马西平组与苯妥英钠组和丙戊酸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苯妥英钠的毒副反应大于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0.
一名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患者,在控制病毒感染的同时,联合运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以控制癫痫症状,但由于治疗期间停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致使癫痫症状加重。随后调整用药,在密切监测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的情况下,加大这两种药物的用量,最终患者癫痫得到了控制,而且意识得到恢复。在整个治疗期间,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商讨治疗药物方案,医师听取并采纳了药师的合理用药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郭红云  常吉梅  刘伟 《中国医药》2013,8(10):1474-1475
目的通过对临床常用一线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收治的癫痫患者35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卡马西平组(110例)、苯妥英钠组(90例)、苯巴比妥组(80例)和丙戊酸钠组(7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4种抗癫痫药物在各组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同年龄与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保证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蒋丽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15-416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三组,采用卡马西平(3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Ⅰ组,采用托吡酯(起始剂量为25mg/d,每周增加25mg/d,目标剂量为1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Ⅱ组,采用丙戊酸钠(5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Ⅲ组,疗程均为1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观察Ⅲ组(77.4%)、观察Ⅱ组(74.2%)、观察Ⅰ组(6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观察Ⅰ组(38.7%)、观察Ⅲ组(22.6%)、观察Ⅱ组(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相当,托吡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癫痫发作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546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促进丙戊酸钠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546例年龄为3个月~87岁的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797例次稳态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2例次(51.6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μg/mL)内,64例次(8.03%)高于100μg/mL,321例次(40.28%)低于50μg/mL;不同年龄段的血药浓度有效治疗范围无明显差异;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有63.37%的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明显高于普通片(50.29%);合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时,可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且三者联合服用时更明显,而合用妥泰、R-氨酪酸、氯硝安定时,血药浓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适时监测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颅脑手术后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在脑外科治疗中的使用情况,探讨抗癫痫药物在颅脑手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以及各种药物作用的强弱。方法:查阅2001~2007年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术后使用抗癫痫药是否对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产生影响,并比较4种常用抗癫痫药对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结果:非癫痫患者有预防性用药的93例,术后无发作的89例,发作4例;未使用抗癫痫药物的38例,术后无发作的36例,发作2例。有预防性用药与无预防性用药的术后癫痫发生率分别为4.30%和5.26%(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4种抗癫痫药对非癫痫患者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癫痫手术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效果并不理想。外科中常用的四种抗癫痫药物在预防作用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新抗癫痫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对患者身体成分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癫痫患者112例。患者均服用新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或传统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至少6个月。单一用药治疗73例,其中,服用左乙拉西坦片14例、丙戊酸钠15例、卡马西平20例、苯妥英钠24例。其余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评估患者身体成分,包括体脂量、瘦干体质量(Lean dry mass,LDM),记录总体液量(Total body water,TBW)、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water,ICW)、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water,ECW)、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 R),检测生化指标参数。结果左乙拉西坦组患者LDM较丙戊酸钠组患者降低(P<0.05),而其他身体成分与丙戊酸钠组、卡马西平组、苯妥英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丙戊酸钠治疗组LDM及细胞外液较高;其余抗癫痫药物单一用药治疗组的身体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抗癫痫药物单一治疗及联合新型药治疗组患者的LDM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C、三酰甘油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癫痫药物对身体成分及脂代谢的影响作用可能影响其对癫痫患者(特别是身体成分发生变化的患者)的治疗反应。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以上结论需进一步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注射用美罗培南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收集我院相关病例资料及查阅美罗培南与丙戊酸钠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美罗培南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本组共收集到23例注射用美罗培南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的病例,美罗培南使用后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明显降低(P<0.05),丙戊酸的血药浓度从(35.74±2.3)mg/L下降到(2.97±1.3)mg/L。其作用机制为合用美罗培南抑制丙戊酸钠的吸收,使丙戊酸钠向红细胞转运加强,抑制葡萄糖醛酸丙戊酸分解为游离型丙戊酸。结论在临床上要尽量避免美罗培南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是不能通过改变丙戊酸钠的剂量而缓解的,临床上在使用丙戊酸钠时必须要用美罗培南时可改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药物替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抗癫痫药物(AEDs)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对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进行血清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638例次,359例次(56.27%)血药浓度位于治疗窗内,202例次(31.66%)低于治疗窗,70例次(10.97%)高于治疗窗,7例次(1.10%)未检出血清浓度;各AEDs血清浓度位于治疗窗的比例分别为卡马西平78.65%、苯巴比妥60.00%、丙戊酸钠57.48%、苯妥英钠23.08%,其中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血清浓度位于治疗窗内癫痫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86%、90.57%、94.44%,明显高于其他浓度范围(χ2卡马西平=6.324,P卡马西平=0.012;χ2丙戊酸钠=122.782,P丙戊酸钠=0.000;χ2苯妥英钠=19.584,P苯妥英钠=0.000),而苯巴比妥在各浓度范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03,P=0.065);53例次联合用药中,12例次血清浓度在治疗窗内,占联合用药例次的22.64%。结论:对癫痫患者进行血清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对促进抗癫痫药物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CBZ)、丙戊酸(VPA)、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托吡酯(TPM)治疗初发癫痫患者的长期保留率的差异。方法选取846例于2005年11月至2016年3月入我院的新诊断癫痫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别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单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CBZ组、VPA组、LTG组、OXC组、TPM组5组,并通过随访2年,记录所有患者的药物长期保留率、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停药时间和停药原因。结果 846例患者中,共有643例(76.00%)2年内一直保持单药治疗,其中,CBZ组、VPA组、LTG组、OXC组、TPM组的保留率分别为73.42%(174/237)、74.48%(251/337)、85.56%(77/90)、78.13%(50/64)、77.12%(91/118),CBZ组和VPA组保留率与LTG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儿的抗癫痫药物长期保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成年患者的抗癫痫药物长期保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2年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差是患者停止服药的首要原因。结论在5种药物中,LTG治疗初发癫痫患者的长期保留率最高,不同药物的临床疗效并无显著差异,导致患者停药的首要原因是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