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 由构建的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回收具有感染性的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为进一步阐明登革2型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其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用SP6 RNA聚合酶系统制备我国登革2型病毒(D2-43)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RNA转录物,纯化后经电穿孔法转染C6/36细胞,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以判断其感染性。从病变的细胞和培养上清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及克隆测序的方法证实细胞病变确为RNA转录物感染所致。同时收集可产生细胞病变的培养上清,再感染C6/36细胞以进一步证实所回收的登革2型病毒感染的稳定性。结果 以我国D2-43病毒株基因组全长cDNA为模板制备的体外RNA转录物可使C6/36细胞产生病变,从病变细胞和培养上清中可扩增获得病毒特异的基因片段。在培养细胞中进行连续传代仍可产生细胞病变作用。结论 构建的我国D2-43株基因全长cDNA的体外RNA转录物对传代蚊细胞具有感染性,表明可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本研究可为阐明登革2型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应用长链RT-PCR法扩增我国登革2、4型病毒株全长cD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登革2型及4型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为构建登革病毒全长cDNA克隆、表达,深入阐明致病机理及探索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测定的登革2、4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从感染登革病毒的乳鼠脑中提取病毒基因组RNA,采用长链RT-PCR技术进行扩增。为检验扩增产物的特异性,以PCR产物为模板扩增覆盖基因组的10个片段。将含有复杂二级结构的5′非编码区扩增片段,在377A型自动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登革2、4型病毒基因组全长近11kb cDNA分子,非编码区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登革2、4型病毒所特有。结论:利用长链RT-PCR首次成功扩增出登革病毒全长cDNA分子。  相似文献   

3.
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基因组全长cDNA,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外RNA转录产物的感染性,阐明致病机理及探索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登革2型病毒参考株NGC株的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设计覆盖登革2型病毒43株基因组的6对重叠引物。从感染登革2型病毒43株的乳鼠脑中提限病毒基因组RNA,采用RT-PCR分别扩增6条基因片段,并将其分别与pGEM-T载体进行连接。重组质粒用PCR进行快速鉴定,并在377A型自动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然后利用单一酶切位点,分别自阳性重组子上切下各基因片段,在体外分别进行5′半分子和3′半分子的连接,最后将5′和3′半分子连接成基因全长的cDNA。扩增各接头两侧长约457-691bp的基因片段,连接至T载体后测序,从而对全长cDNA进行鉴定。结果 共扩增出6条约1.5-2.5kb的基因自然,并在体外进行连接,获得了全长cDNA。结论 通过测序证实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本研究结果将为阐明我国登革病毒株的毒力及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登革 2型 (DEN2 )病毒 0 4株是 1985年海南省登革热流行高峰期从登革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分离 ,无乳鼠神经毒力。pDVWS5 0 1为含有DEN2全长cDNA的质粒 ,它可经体外转录、转染BHK 2 1细胞恢复为有活力的病毒MON5 0 1,再感染乳鼠引起脑炎症状。本研究用 0 4株完整的E和PrM基因及一部分C基因 ,替换pDVWS5 0 1中的相应部分 ,构建嵌合的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克隆后 ,利用感染性转录体技术得到了 1株登革 2型病毒型内嵌合株 ,并进一步研究了登革 2型病毒结构蛋白区对乳鼠神经毒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菌株、质粒和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家庭聚集性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鉴定和病毒株的培养分离。方法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C6/36细胞培养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T—PCR扩增C.PrM基因序列的片段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例患者血清学检测均为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IgG阴性;特异性RT—PCR产物长约290bp,经琼脂糖电泳和测序分析,证实3例患者血清中均存在登革3型病毒;从1例患者血清中培养分离到了登革病毒株,经RT—PCR和测序证实为登革3型病毒。结论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登革热患者经病毒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均为登革3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包膜E蛋白MBP-B165抗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包膜E蛋白包括B区在内的第267-432氨基酸编码基因片段的表达,研究MBP-B165蛋白的抗原性。方法 首先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编码B165蛋白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到pMal-C2核载体进行融合表达。采用蛋白印迹和ELISA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用表达的融合蛋白MBP-B165免疫大白兔,产通过ELISA法检测兔免疫血清中登革2型病毒特异的抗体。结果 表达的融合蛋白MBP-B165可与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抗体特异结合,而且与登革1、3和4型病毒参考株的多克隆抗体均具有较高的反应性。用表达蛋白免疫大白兔可产生针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E蛋白的特异抗体,并且该抗体与基他3个型病毒参考株有交叉反应。结论 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E蛋白包括B区在内的第267-432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而且具有黄病毒亚组特异的反应性表位,即4个型登革病毒的结构保守性表位。  相似文献   

7.
乙型脑炎病毒活疫苗生产株SA14-14-2的感染性克隆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病毒 )活疫苗生产株SA1 4 14 2的感染性克隆。方法 在对SA1 4 14 2株全长基因组测序基础上 ,引入适当酶切位点和T7RNA聚合酶启动子 ,采用分部连接策略 ,获得全长基因组cDNA ,体外转录RNA后 ,转染细胞获得感染性克隆 ,病毒传代培养、抗体中和试验和乳鼠脑腔攻击试验鉴定病毒。结果 由疫苗株cDNA构建了病毒感染性克隆 ,经鉴定为乙脑病毒 ,且病毒毒力比野毒株弱。结论 获得了乙脑病毒活疫苗生产株SA1 4 14 2的感染性克隆 ,为进一步研究疫苗的减毒机理及开发新一代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感染性克隆,为EV71致病机理的研究和药物的开发建立技术平台。方法选取临床手足口重症儿童粪便样品,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为阳性,RT-PCR方法扩增出EV71全基因组,通过TA克隆的方法连接到TOPO-XL-PCR载体中,应用T7聚合酶系统将线性化的EV71DNA序列体外转录成RNA,转染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RD-A细胞,病毒传代并观察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鉴定,获得的感染性克隆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RT-PCR可以获得EV71全长约7.5kb的DNA片段,体外转录并转染后3~5d可观察到典型的肠道病毒致细胞病变,免疫荧光可看到特异标记,序列比对为C4a亚型的EV71病毒。结论构建出具有感染性的EV71全长cDNA克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利于深入研究EV71的致病机制和毒力基因、患者抗体的中和特性、疫苗和药物的效力评估与开发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一株肠道病毒71型的全长cDNA克隆并验证感染性。方法用长片段高保真RT-PCR方法扩增肠道病毒71型87-2008 Xi’an株的cDNA,装入pBR322载体。将该克隆线性化,体外转录后转染RD细胞后,通过观察CPE及RT-PCR验证其感染性。随后利用空斑法测定拯救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了肠道病毒71型87-2008 Xi’an株的全长cDNA克隆;体外转录及转染RD细胞60 h后可观察到明显的CPE现象;RT-PCR在转染RD细胞中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成功利用空斑法测定了拯救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最大滴度达到2×107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肠道病毒71型87-2008 Xi’an株的全长cDNA克隆并验证了其感染性,同时测定了拯救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与野生型病毒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扩增、克隆登革2型病毒(NGC株)包膜糖蛋白E基因约1.5kb的基因片段,并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部分碱基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E目的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Kpn1/Xbal酶切后用低熔点琼脂糖挖块回收法回收纯化,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体pcDNA3-E,转化大肠杆菌DH5a,通过对目的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测定鉴定克隆的正确性,并分析其氨基酸变异。结果 从登革2型病毒(NGC株)中扩增出约1.5kb的DNA片段,目的基因片段的部分测序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6.53%,7个氨基酸发生变异,4个变异氨基酸与登革2型病毒Jamaica株相应位置的氨基酸相同。结论 体外成功扩增并克隆DV2(NGC株)全长E基因片段,其序列变异及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研究为登革病毒致病机理和疫苗的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1.
A new method for the recovery of infectious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from full-length genomic cDNA clones of the C-strain was developed. Classical reverse genetics is based on transfection of in vitro transcribed RNA to target cells to recover RNA viruses. However, the specific infectivity of such in vitro transcribed RNA in swine kidney cells is usually low. To improve reverse genetics for CSFV, a stable swine kidney cell line was established that expresses cytoplasmic bacteriophage T7 RNA polymerase (SK6.T7). A 200-fold increased virus titre was obtained from SK6.T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linearized full-length cDNA compared to in vitro transcribed RNA, whereas transfection of circular full-length cDNA resulted in 20-fold increased virus titres. Viruses generated on the SK6.T7 cell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viruses generated by the classical reverse genetic procedures. These results show the improved recovery of infectious CSFV directly from full-length cDNAs. Furthermore, the reverse genetic procedures are simplified to a faster, one step protocol. We conclude that the SK6.T7 cell line will be a valuable tool for recovering mutant CSFV and will contribute to future pestiviru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