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范启申  王增涛 《人民军医》1998,41(5):253-256
1 皮 肤1.1 手掌面皮肤特点 (1)指端皮肤的乳头层内,分布着十分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的感受器,因此它的触觉最敏感,并有实物感(即可识别物体的形态、坚硬度等);(2)有较厚的角化层,较坚韧,与深筋膜之间有很多垂直的纤维隔紧密相连,因此缺少移动性;(3)无毛,但有丰富的汗腺;(4)在指间关节相对应的掌面皮肤处形成横纹,有利于手指的屈曲;(5)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的纵向纤维隔直接与骨膜相连。由于手掌皮肤有这些特殊性,一旦战、创伤后皮肤缺损,不能用转移皮瓣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瓣完全代替其原有的皮肤,因此修复这些皮肤缺损成了棘手的问题之…  相似文献   

2.
韩永梅  辛熠 《西南军医》2012,14(1):171-17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较常见且典型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单侧或双侧出现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常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也有的呈针刺样或闪电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在面部、牙龈或颊粘膜处有扳机点,触及扳机点时可诱发疼痛发作。多于刷牙、洗脸、张口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时好发。  相似文献   

3.
在44侧成人下肢标本上,采用巨微解剖及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了隐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探讨带隐血管蒂膝内侧皮瓣、缝匠肌皮瓣、缝匠肌股薄肌双皮瓣、股骨内侧髁骨瓣和逆行岛状隐血管肌皮瓣等的可行性。 隐动脉有起于股动脉、与膝降动脉共干、起于胭动脉三种起源,起始后在缝匠肌深面下行11.2±3.4cm达胫骨平台,于胫骨平台下方1.9±0.8cm处经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出缝匠后下缘,主支于胫骨平台下方12.0±2.2cm处与胫后动脉水平骨膜支吻合。起点外径1.9±0.5mm,胫骨平台处外径1.6±0.4mm,主支末端1.0±0.3mm。隐动脉在胫骨平台上段发3~5个分支由缝匠肌深面进入该肌,有2~3支进入股薄肌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脑底动脉环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底动脉环的血管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及先天变异,为指导插管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正常成人脑血管标本35具,其中红色乳胶灌注10具;依次分离充分暴露、仔细观察和测量脑底部血管。结果 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变异较大;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分为4型;后交通动脉起始位置变异极大,主要为C2段后壁。结论 脑底动脉环的血管走行、弯曲角度异较大,充分认识其解剖特点,对介入治疗的插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枕骨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在6 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枕骨骨膜瓣的血管分布。结果发现枕动脉发出骨膜支(120 ±18) 个分支,分支起始处外径为(02 ±01) m m ,枕动脉枕支起始处外径为(12 ±02) m m 。椎动脉枕部的外径为(2 .9±02) m m ,发出骨膜支(35 ±05) 支,其分支起始处外径为(02±007) m m 。骨膜血管网与对侧吻合丰富。结果提示可设计带骨膜血管蒂的枕骨骨膜瓣向下翻转植骨修复枕颈部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磁共振三维断层成像血管显影术(MRTA)对于显示三叉神经及其周围微细血管、寻找责任血管有其独到之处。为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压迫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瘤CT及MR I的影像表现与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瘤的CT和/或MR I资料。结果17例中颅后窝5例,颅中窝8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或伴分叶状改变;跨颅窝4例,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及MR I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实性部分略高密度3例,略低密度4例,近脑灰质密度改变2例,伴有囊状低密度区4例。②T1W I均匀低信号5例,不均匀等低信号7例,T2W I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高信号8例。③CT及MR I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10例,均匀强化7例。④肿瘤沿着三叉神经并跨颅窝“哑铃状”生长4例,三叉神经根增粗与瘤体相连续3例,M eckel腔扩大6例。⑤岩骨骨质吸收3例。肿瘤边界清,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及钙化15例。结论CT和MR 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 2 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 ,对枕大神经的行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1)枕大神经在枕外隆凸下方 (2 8± 0 2 )cm ,旁开 (2 6± 0 1)cm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至皮下 ;(2 )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凸至乳突尖连线的中、上 1/ 3交界点 ;(3)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 ,是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 :用针刀在枕大神经穿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 ,从外上向内下 ,与后正中线约呈 40°夹角 ,作分离松解 ,便可解除其卡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3DT1SPGR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常规MRI加3DT1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6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1)3DT1SPGR法发现症状侧血管神经之间有切迹者17例,接触者24例,阳性率71%。非症状侧阳性率22%。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接触、压迫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2)MRI常规扫描发现有三叉神经症状的一侧血管压迫神经比率为42%,非症状侧为12%。结论:MRI加3DT1SPGR序列为目前TN病因诊断的较好影像检查方法,TN的主要病因为患侧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在甲状腺手术当中显露喉返神经对保护喉返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7月~2013年12月进行甲状腺手术显露喉返神经的病人5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分析。结果50例病人临床手术当中显露喉返神经效果明显,临床手术顺利,手术以后病情恢复良好,没有1例病人出现声带麻痹。结论甲状腺手术当中进行常规解剖,将喉返神经充分显露可以避免喉返神经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神经根囊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力CT引导下定位,行腰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解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19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I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粘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头颅三维断层标本与MRI对照研究三叉神经桥池段,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头颅三维连续断层标本35套、正常成人头颅MR检查103例和增强MR检查36例,观察和测量三叉神经桥池段的形态、大小及周围血管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桥池段由后向前逐渐增粗,形态由圆形和椭圆形变为扁椭圆形;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的内上方有小脑上动脉行走,与REZ相接触者在标本和MRI上分别占11.4%和10.7%,REZ下方有小脑下前动脉行走,与REZ相接触者在标本和MRI上各占7.1%和6.8%;38%的REZ和35%的节前段(PGS)两侧不等高,相差1~4mm;正常三叉神经桥池段无增强效应。结论:MRI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桥池段,全程显示矢状位与轴位同样满意,冠状位对桥池段的间距、高度、形态和周围血管关系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鼻腔穿刺施行翼管神经封闭的需要,对8个尸体头颅及50个颅骨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表明:穿刺针经过的途径为鼻孔内侧缘下端、中鼻道、中鼻甲后端、中鼻道粘膜、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前口).穿刺深度为58.6±3.9mm.穿刺针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为22°18′±3°24′.穿刺针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3°48′±2°42′.鼻腔底面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为2°±3°48′.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 lanar reform ation,CPR)的方法并研究其解剖学的可靠性。方法20具(40侧颞骨)成人尸头标本行高分辨CT扫描及面神经管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曲面重建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的角度,观察重建图像上面神经管各段的形态及走行;对40侧颞骨标本的面神经管进行解剖,测量相应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角度,并观察面神经管形态及走行。结果①3个方向CPR图均能将面神经管全程直观地显示在1幅图像上,可清楚的显示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走行、形态和管壁等情况;②重建图像均可准确测得各段长度、直径及锥曲角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膝状神经节角度,与解剖测量结果一致(P>0.05);③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的形态与走行方向在冠状位CPR显示好,水平段、锥曲及垂直段形态和走行在轴位CPR显示好,与解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结论面神经管高分辨率CT图像的CPR为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良好的、可靠的方法,可代替解剖测量与观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