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救治率的影响。方法实施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实验组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巴塞尔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增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5,(9):1107-1108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不同TOAST分型脑梗塞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14d。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14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对其进行TOAST病因分型诊断。结果:CE型、LAA型、SAA型治疗后NIHSS得分均下降。SAA型治疗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LAA型和CE型。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CE型、LAA型、SAA型缺血性卒中均有效,SAA型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种改良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亚型血瘀证积分的差异,并探讨血瘀证的影响因素。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改良TOAST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herosclerosis thrombosis, AT)、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小血管病变(small artery disease, SAD)3种主要亚型共418例测定血瘀证积分,比较不同TOAST亚型的血瘀证积分;对14种血瘀证的影响因素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血瘀证积分为CE(120.08±14.91)>AT(79.56±11.43)>SAD(37.88±8.32),不同亚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病、颈动脉狭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s,GCS)评分、多发梗塞部位对血瘀证有显著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71,95%CI:1.13~2.74,P=0.034)、心脏病(OR:2.05,95%CI:1.52~4.15,P=0.000)、颈动脉狭窄(OR:2.74,95%CI:1.65~4.55,P=0.007)、多发梗塞部位(OR:3.46,95%CI:2.16~6.62,P=0.005)是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脑卒中不同TOAST亚型其血瘀证积分不同,有助于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年龄、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多发梗塞部位为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6,(2):145-148
目的:研究分析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及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配100例纳入对照组,另100例纳入治疗组,两组均按TOAST分型标准(Trial of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进行分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均通过NIHSS评分及Barthel-Index(BI)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并且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以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O)多于心源性脑栓塞(CE)、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SOE)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型入院时NIHSS最高(P0.05)、BI最低(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BI评分改善程度、中医临床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以LAA和SAO型最多,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7例进行TOAST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92例占66.82%,心源性栓塞型(CE)78例占17.85%,小动脉闭塞型(SAO)28例占6,41%,其他明确原因型(SOE)6例占1.37%,不明原因型(SUE)33例占7.55%。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CE最高22例(28.21%)、SAO最低1例(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死亡,病残率比较,LAA最高131例(44.86%),SAO最低2例(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71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纳入静脉组,49例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纳入动脉组。统计动脉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动脉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静脉组8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治疗3、6个月后的m R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出血发生率为6.12%,静脉组为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ACI)的近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 2019 年 2 月至 2020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60例ACI患者纳入研究,按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溶栓组130例, 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 30 例,给予常规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分析溶栓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比未溶栓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LAA)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心源性栓塞型(CE)及其他病因型(SOE)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溶栓组中,预后良好患者的年龄、基线血糖值比预后不良患者低,发病到溶栓时间比预后不良患者短,有糖尿病史、心房 颤动发生率比预后不良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发病到溶栓时间、心房颤动 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 ACI 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疗效,但 ACI 不同病因分型 患者的溶栓治疗疗效有所差异,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另外,年龄、心房颤动、发病到溶栓时间 会影响 ACI 预后,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以上因素予以合适的干预,以实现更好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电子数据库,搜集有关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8月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RCT,包括1 7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在治疗有效率[RR=1.24,95%CI(1.17~1.32),(P <0.001)]、神经功能改善[SMD=-1.30,95%CI(-1.70~-0.89),P <0.001]、认知功能改善[SMD=0.97,95%CI(0.79~-1.15),P <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95%CI(0.22~0.72),(P=0.002)]、纤溶指标与凝血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与单纯阿替普酶治疗。结论当前的证据表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可以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针灸(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溶栓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指南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组间差异明显(P 0.05);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在NIHSS评分上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早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远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上优于单用阿替普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经阿替普酶溶栓后使用参七脉心通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七脉心通胶囊。对2组的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价、生活能力评价进行比较。结果:联用参七脉心通胶囊组的患者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S评分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联用参七脉心通胶囊口服能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乡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1)行静脉溶栓治疗,而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0.6 mg·kg~(-1)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较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死率和脑卒中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病死率和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8.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不同给药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1例AIS患者分为两组,动脉组41例,阿替普酶总量1/10动脉推注,剩余静脉滴注,1 d后予适当剂量阿司匹林;静脉组40例,阿替普酶总量1/10静脉推注,剩余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疗效、NIHSS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动脉或静脉给药均可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再通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随机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90 d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上,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致残率与常规剂量用药相似,但在用药安全性上,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尤其是对于轻度和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GI)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7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应用RevMan5.3软件对G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最后采用GRADE系统评价各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20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有效率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RR_(NIHSS)=1.20,95%CI为1.14~1.27,P0.000 01;RR_(NDS)=1.28,95%CI为1.02~1.59),P=0.03;RR_(临床症状)=1.26,95%CI为1.03~1.55,P=0.03);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RR_(NIHSS)=1.24,95%CI为1.10~1.41,P=0.000 6;RR_(mRS)=1.27,95%CI为1.10~1.46,P=0.000 6);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MD_(NIHSS)=-3.12,95%CI为-3.72~-2.52,P0.000 01;MD_(NDS)=-2.93,95%CI为-3.67~-2.19,P0.000 01),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MD_(NIHSS)=-3.68,95%CI为-4.89~-2.47,P0.000 01;MD_(NDS)=-10.58,95%CI为-12.01~-9.15,P0.000 01);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MD=9.61,95%CI为8.44~10.78,P0.000 01),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MD=8.80,95%CI为5.80~11.80,P0.000 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GI+西医常规与单用西医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CI为0.28~1.43,P=0.27)。证据等级评价显示临床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证据级别为中级,神经功能评分的证据级别为低级,推荐强度均为弱推荐。结论:GI+西医常规或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可提高AIS的临床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因纳入文献质量偏低,证据等级较低,有望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更深入地研究G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在出血、心律失常、再梗死、死亡方面低于对照组,而再通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用阿替普酶注射液,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阿替普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患者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49例患者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治疗的再通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胸痛发作-到院就诊-溶栓治疗时间分布、心肌梗死部位的再通时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发生率、完全回落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仅2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其中瑞替普酶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n=47)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n=47)。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效果、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无效和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还可减少溶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