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CHPS)的可靠性。[方法]在CHPS的超声诊断中,以幽门管长径≥16mm,幽门管直径≥14mm,幽门肌厚度≥4mm为确诊标准,并对诊断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5例CHPS诊断正确者44例(97.8%),漏诊1例(2.2%);患儿幽门管长径、幽门管直径及幽门肌厚度的超声测量结果与术中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CHPS准确率高、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可作为CHPS检查的首选方法。当超声检查结果不支持,而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时,应结合X线造影明确诊断,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的上消化道造影诊断.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2-01/2014-01接收治疗的88例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术前均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分析88例患儿的上消化道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造影检查结果显示,88例患儿中有40(45.45%)例患儿为肩样征、16(18.18%)例患儿为乳头征、40(45.45%)例患儿为线样征、20(22.72%)例患儿为菌伞征、29(32.95%)例患儿为鸟嘴征、30(34.09%)例患儿为双轨征.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幽门管直径为15.1 mm±0.80 mm,幽门管长度为22.1 mm±2.04 mm,幽门肌厚度为5.2 mm±0.61 mm.手术测值显示患儿幽门管直径为15.5 mm±0.71 mm,幽门管长度为23.1 mm±2.15 mm,幽门肌厚度为4.7 mm±0.69 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造影手段对儿童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为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50例及同期正常婴儿50作为研究对象,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均经手术确诊),正常婴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对两组婴儿的幽门管长度、肌层厚度以及幽门管内径进行观察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将观察组患儿的超声测量结果与手术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诊断在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超声测得观察组患儿幽门管长度为(2.2±0.4)cm,幽门管内径为(2.8±0.5)mm,幽门肌厚度为(5.7±1.0)mm;对照组幽门管长度为(1.1±0.3)cm,幽门管内径为(6.0±1.6)mm,幽门肌厚度为(2.1±0.6)mm;手术测量得观察组患儿的幽门管长度为(2.3±0.3)cm,幽门管内径为(2.7±0.6)mm,幽门肌厚度为(5.5±1.0)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超声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测量结果与超声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技术可有有效鉴别正常婴儿和先天性幽门肥厚的患儿,且测量结果与手术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诊断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凸阵探头检查20例正常婴幼儿及20例CHPS患儿的胃体及幽门管图像,并测量幽门管长度、直径、幽门管肌层厚度及胃体部肌层厚度,动态观察胃壁蠕动和胃排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正常胃体部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胃体部与正常胃体部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幽门管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PS幽门管与CHPS胃体部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显示20例CHPS患儿幽门管管壁蠕动消失,肌层明显增厚,幽门管腔狭窄,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幽门管腔,动态观察"宫颈征"不消失。结论CHPS超声诊断应以幽门管的"宫颈征"图像及动态观察中幽门管蠕动消失、"宫颈征"不消失为重要诊断依据,而幽门管的超声测量值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5.
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发病特点,为该病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对307例CHPS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项目包括患儿性别、发病年龄、体重变化、入院时电解质及动脉血气、B超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情况。将发病10d内治疗者列为早期组,超过10d者列为晚期组,比较这两组动脉血气、电解质及日平均体重增加的差别。结果 307例患儿中男性262例,女性45例,发病年龄1~351d,去掉离散程度较大者6例,其余301例平均发病年龄(23.8±13.0)d。患儿出生体重(3.24±0.44)kg(1.6~4.5kg);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62例(20.2%)。幽门环肌B超厚度为(5.4±1.1)mm(3~8mm)。早期组日平均体重增加明显大于晚期组,而低钾血症、低氯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P0.05);血钠与血pH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婴儿CHPS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为3~5周,幽门环肌厚度(5.4±1.1)mm,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比例较高。对于在出生后3~5周内出现持续性呕吐患儿,应高度警惕CHPS,并应尽快诊治,以减少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的发生;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诊断方法为常规二维超声,观察组采用二维超声+四维超声诊断。结果观察组IVS(5.15±0.58)mm、LVLW(4.97±0.41)mm、RA(8.49±2.58)mm、RV(10.60±0.88)mm、房间隔缺损检出率33.33%、室间隔缺损检出率33.33%、法洛四联症检出率45.24%、单心室检出率19.05%。对照组IVS(3.05±8.42)mm、LVLW(3.14±3.66)mm、RA(14.86±5.49)mm、RV(16.00±3.15)mm、房间隔缺损检出率21.43%、室间隔缺损检出率23.81%、法洛四联症检出率35.71%、单心室检出率9.5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二维超声+四维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可明确室间隔厚度、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等指标,具有检出率高的优势,临床可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在乳腺病灶鉴别诊断及肿瘤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乳腺肿块患者64例,入院后均行超声自动容积成像和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检查,将患者分为乳腺癌组和良性肿块组。比较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乳腺良恶性肿瘤血流检出率,分析诊断乳腺癌TNM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评估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全容积超声成像、二者联合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组造影后周边血流、内部血流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肿块组(P0. 05)。所有乳腺癌TNM分期中,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病理符合率是58. 82%,而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与病理符合率是85. 29%,两者具体统计学差异(P0. 05)。二者联合成像的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自动容积成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者联合诊断的Kappa最高,病理判断一致性最好。结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和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能准确客观地提供乳腺癌血管生成水平和病灶的结构变化,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联合应用的灵敏度和病理结果一致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造影与多普勒超声在不同年龄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及术前消化道造影与超声检查结果,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均为胆汁性呕吐、便秘、腹胀,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组腹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手术结果对照,患儿术前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86例(占86.0%)肠旋转不良,其中新生儿组共检出52例,非新生儿组共检出34例,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74例(占74.0%)肠旋转不良,新生儿组共检出48例,非新生儿组共检出26例;患儿术前消化道造影检查与超声检查确诊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消化道造影在肠旋转不良无肠扭转确诊率新生儿组(52.9%)与非新生儿组(90.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40,P=0.036);消化道造影与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确诊率(97.6%,73.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9.9071,P=0.004)。结论不同年龄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可采用消化道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应用ROC曲线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 ,及其对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据冠状动脉造影将 76例患者分为CHD组 (5 2例 )和非CHD组 (2 4例 )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价颈总动脉IMT ,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 ,计算IMT及粥样斑块诊断CHD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 :非CHD组及CHD组IMT分别为 (0 .79± 0 .11)及 (1.11± 0 .37)mm ,斑块发生率分别为 8.3% (2 / 2 4 )及 71.2 % (37/ 5 2 ) ,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颈总动脉IMT诊断CHD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为 0 .80 ,IMT诊断CHD的最佳分界值为 0 .90mm ,以IMT≥ 0 .90mm及 (或 )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CHD ,敏感性 82 .7% ,特异性 79.2 %。结论 :颈总动脉IMT对诊断CHD有一定的准确性 ,IMT≥ 0 .90mm及 (或 )出现粥样斑块是预测CHD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BVS)冠状面图像特征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3~2018-01在该院超声科就诊的乳腺肿瘤患者103例(共130例病灶),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和ABVS系统进行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130例病灶中,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74例。二维超声和ABVS系统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9. 6%、79. 7%、75. 4%和87. 5%、94. 6%、91. 5%。ABVS冠状面特有的"汇聚征"征象在恶性结节中的出现率(75. 0%)显著高于良性结节(5. 4%),P 0. 05;并且团块最大直径≤2 cm的恶性结节的"汇聚征"的检出率(83. 9%)亦明显高于 2 cm的恶性结节(61. 5%),P 0. 05。结论 ABVS检查能够明显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汇聚征"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有效地提高早期小乳腺癌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 mm±0.13 mm,右侧为1.27 mm±0.14 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 mm±0.18 mm,右侧为0.62 mm±0.05 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检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栓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 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组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2例,另抽取同一时间段体检的健康人7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分别为(1. 11±0. 31) mm、(1. 31±0. 18) mm、(1. 48±0. 21) mm、(7. 81±0. 42) mm,与对照组比(P 0. 05);观察组、对照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9. 44%、7. 14%(P 0. 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超声进行检测,能够全面掌握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情况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彩色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隆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167例,最后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08例,非冠心病患者59例,均给予心脏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冠心病组Tei指数、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thickness,IMT)和斑块积分分别为(0.57±0.04)、(1.32±0.21)mm和(2.27±0.87)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t=16.73、19.45、11.68;P <0.05);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Tei指数、IMT及斑块积分分别为(0.62±0.06)、(1.44±0.23)mm和(2.81±0.92)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组(F=13.28、20.01、23.20;P <0.05);双支病变患者Tei指数、IMT及斑块积分分别为(0.56±0.05)、(1.30±0.19)mm和(2.18±0.87)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P <0.05);Tei指数、IMT及斑块积分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81和0.78,P<0.05);联合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42.37%、75.00%和80.65%。结论心脏彩色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在协助冠心病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部CT测量肺动脉直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COPD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胸部CT、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CT测量肺动脉(PA)和升主动脉(A)直径。计算PA及PA:A比值在诊断PH中的不同临界值。结果 92例COPD患者中,包括PH 43例,非PH 49例。PH组、非PH组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0. 83±3. 82) mm、(25. 66±2. 54) mm,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0. 99±0. 12)、(0. 84±0. 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A:A≥1的阴性预测值78%,阳性预测值为94%。PA直径≥30mm的阴性预测值为77%,阳性预测值为64%。PA和PA:A比值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 73、0. 54,P 0. 01)。结论 PA及PA:A比值可作为筛查PH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总动脉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颈部大血管筛查的中老年人783例,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CCA)、CCA分叉部和颈内动脉(ICA)部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 70~81岁组CCA主干、CCA分叉部、ICA粥样硬化病变及总患病率分别为25. 46%、52. 78%、14. 35%和54. 17%,明显高于40~49岁组和50~69岁组(P0. 05);50~69岁组CCA主干、CCA分叉部、ICA粥样硬化病变以及总患病率分别为3. 37%、15. 03%、2. 76%和25. 15%,明显高于40~49岁组(P0. 05); 50~69岁组和70~81岁组CCA分叉部粥样硬化病变率明显高于ICA(P0. 05);70~81岁组CCA分叉部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 48±0. 44) mm,明显高于40~49岁组和50~69岁组(P0. 05);50~69岁组CCA分叉部IMT为(1. 35±0. 61) mm,明显高于40~49岁组(P0. 05)。结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颈动脉分叉部有利于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3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人均进行心脏超声及心脏MRI扫描。将心脏超声及心脏MRI扫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肥厚、赘生物的检出情况。结果超声与MRI对于室间隔、心前壁、心后壁的心肌肥厚厚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侧壁及后尖部心肌肥厚度检测,MRI检测结果明显高于超声检测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共检测出赘生物31例,检出率为93.94%,MRI共检测出24例赘生物,检出率为72.73%,MRI赘生物检出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检查赘生物的大小为(6.07±1.17)mm,MRI检查赘生物的大小为(7.31±1.04)mm,超声检查对直径较小赘生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尤其是直径小于5mm的赘生物,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对于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的赘生物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而对于二尖瓣及三尖瓣赘生物的检出率,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62.35%,特异度为74.11%,准确性为93.94%;MRI诊断的灵敏度为70.41%,特异度为62.24%,准确性为72.7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0.91%,特异度为80.14%,准确性为96.96%。结论 MRI检查可较好显示心肌肥厚程度及病变部位,但对于赘生物的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因此,联合心脏超声及MRI检查,对确诊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63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静脉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局灶性病变性质,以MRI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直径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法分析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97.87%)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5.53%)(χ~2=10.243,P=0.001)。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10 mm病灶:89.47%、10~30 mm病灶:100%、30 mm病灶:100%)优于静脉超声造影(42.11%、81.97%、92.86%)(χ~2=3.845,P=0.017)。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良性病灶:100%、恶性病灶:94.59%)高于静脉超声造影(87.72%、56.76%)(χ~2=3.628,P=0.018)。与超声造影检测相比,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可对病灶周围微血管血流分布及病灶轮廓清晰显示,且在良性病灶病变中也可清晰显示。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88.09%、87.32%、84.27%)均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4.38%、72.17%、70.71%)(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不仅有更高的病灶检出率、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而且由于超微血管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在准确判定病变性质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颞浅动脉炎(S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2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STA患者,共18例(STA组),7例行颞浅动脉组织活检检查。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近,非STA患者20例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颞浅动脉管壁回声、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性。结果①18例STA患者中,16例(88.9%)患者出现CDU异常结果,其中14例(77.8%)患者出现"靶环征",1例(5.6%)出现"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6%)出现血管壁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无血流信号充盈的血管闭塞征。②经CDU检查,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靶环征"和"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0%)患者为动脉闭塞,血管结构显示不清,与STA组闭塞患者的CDU结果相似。③STA组的颞浅动脉内径为(1.31±0.14)mm,低于对照组的(1.55±0.18)mm;STA组的管壁厚度为(0.86±0.18)mm,高于对照组的(0.34±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SV、EDV、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U检查中出现"靶环征"、颞浅动脉内径和管壁厚度的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STA。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8,(11)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实质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确诊的肝实质性肿块患者80例,均接受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使用第二代氟碳类声学造影剂,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肝癌准确率91.43%,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75.71%,超声造影诊断肝实质性肿瘤准确率93.41%,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64.84(P0.05);超声造影对直径10 mm、10~30 mm肝实质性肿块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两种方法对直径30 mm肿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实质性肿块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更利于发现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