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由蚊类传播的疾病每年造成人类大量的病例和死亡,然而包括登革热一类的重要蚊媒病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由于传统的、依赖化学杀虫剂的蚊媒控制方法正面临不断增长的昆虫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探索对蚊媒的可持续性防治手段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沃尔巴克氏体可以导致宿主产生胞质不相容现象,并能诱导蚊媒产生对多种人类病原体的抗性,因此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在理论上可以阻断蚊媒病传播。相比于其他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具有低成本、可持续以及环保等特点,已在多个国家开展实地测试,它也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蚊媒病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蚊虫在全球的大量扩散,以往较为局限的蚊媒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日本脑炎、西尼罗病毒病、黄热病和寨卡等是由蚊虫传播的几种常见和新兴的病毒性疾病。当地的蚊种及种群遗传特征对当地蚊媒疾病的暴发流行有着潜在的影响,所以蚊种鉴定和种群遗传研究在疾病控制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是第三代遗传标记物,因其具有广泛分布性、遗传稳定性、易规模化检测等特点,成为目前遗传标记研究最多、最有前景的新一代DNA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沃尔巴克氏体是无脊椎动物胞内专性寄生、可经卵传递的胞内革兰阴性共生菌.用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及蚊媒病的原理是基于其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和对病原体的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对蚊媒病原体具有广泛抗性,其直径大于蚊虫唾液腺管直径,不能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体或哺乳动物;反复受到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虫叮咬的人血中未检测到抗沃尔巴克氏体抗体.沃尔巴克氏体仅在宿主细胞内生存,不能在培养基内和环境中独立生长;它不产生孢子,不含质粒,不随宿主死亡而分解扩散至环境;它不会横向传播至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其他节肢动物.捕食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幼虫和成虫的节肢动物不能通过捕食而获得感染;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和蚊媒病控制所产生的生物安全风险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
沃尔巴克氏体(Wolb。chia)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能经卵传递的革兰阴性胞内共生菌。估计约65%的昆虫种类和28%的蚊虫种类天然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当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不携带或者携带不同沃尔巴克氏体型的雌蚊交配,雌蚊产的卵将不会孵化,该性状称为胞质不相容性(cytoplasmicincompatibility,CI)。胞质不相容性赋予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生殖优势,从而使其可以扩散到蚊群中去;同时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基于以上特性可建立2种虫媒病控制的新策略:①将野生的传病蚊媒改变成对人类病原体具有抗性的蚊虫,从而阻断蚊媒病的传播(种群替换);②持续诱导引起胞质不相容性的交配,从而压制或区域性根除传病蚊媒(种群压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3种生境不同蚊种沃尔巴克氏体的分布。方法 利用沃尔巴克氏体的16S rDNA和主要表面蛋白基因(wsp)的wAlbA,wAlbB基因型序列建立PCR检测方法,对不同种类蚊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进行检测,同时利用Mega6.06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检测广州市3种不同生境的4种常见蚊,用16S rDNA基因PCR扩增检测小区白纹伊蚊的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率为100.0%,检测公园致倦库蚊的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率亦为100.0%。4种蚊沃尔巴克氏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0.0%~100.0%。wsp基因的检出有3种情况:仅检出wAlbA或wAlbB基因型,或同时检出wAlbA和wAlbB 2个基因型。经PCR扩增,获得14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长度为441 bp;14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wAlbA基因序列长度为351 bp;12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wAlbB基因序列长度为481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不同生境不同蚊种的沃尔巴克氏体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广州市学校、小区、公园3种生境的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有wAlbA或wAlbB单感染,也有wAlbA与wAlbB共感染;不同生境不同蚊种沃尔巴克氏体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与蚊媒病趋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长期和短期气候变化,都会作用于虫媒携带者和动物中间宿主,会突出影响动物活动区域变迁、媒介昆虫滋生分布等一系列变化[1]。当代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严重现实。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近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其上升幅度是正万年来所未有的,如本世纪80年代平均气温比19世纪同期高0.7℃,90年代初年平均气温已达15.5℃[2]。世界气象组织预言,变暖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到下个世纪年平均气温将上升2~5℃。热带非洲是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最大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蚊媒研究最近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已知蚊媒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它们的媒介研究已有综述介绍〔17〕。本文着重补充近 10年这方面研究的进展。1 疟疾媒介研究我国疟疾的重要媒介是嗜人按蚊 (AnophelesanthropophagusXuetFeng ,1975)、中华按蚊 (An .sinensisWiedemann ,182 8)、大劣按蚊 (An .dirusPeytonetHarrison ,1979)和微小按蚊 (An .minimusTheobald ,190 1) 〔14〕。此外 ,昆明按蚊(An .kunmingensisDong…  相似文献   

8.
目的概述上海市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制定蚊虫及蚊媒病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近20年(1993-2013年)来上海市的蚊媒相关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信息,概述上海市不同调查点的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是上海市最常见蚊种。发现机场、口岸的蚊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非口岸地区。上海市蚊虫中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Ⅰ型和Ⅲ型共同流行。结论机场、口岸是蚊虫入侵的主要窗口。上海本地存在大量适宜媒介,存在潜在的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热病毒传播风险,应加强蚊虫及其携带病原体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3S技术简介及在研究蚊及蚊媒传染病分布和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蚊媒病在整个预防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是流行面广、传播力强、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据估计在全球仅疟疾每年就有3亿~5亿人受感染,因其死亡的超过10 0万人,在我国疟疾的发病人数每年也数以万计。再如登革热病,估计每年的感染人数多达80 0 0万,而且近年情况更为严重。海南岛1980和1986年发生两次大暴发,发病分别达到43 7469例和113 5 89例。该病迄今在广东省不断发生流行〔1〕。传统的蚊媒监测方法通常是靠野外人工采样进行调查,但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调查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费时长,准确性较差,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在德国小蠊体内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的1对通用引物(81F,691R),通过聚合酶链反应、T—A克隆和序列测定,将所得wsp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Wolbachia品系wsp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地从德国小蠊成虫的总DNA中扩增到一段317bp的wsp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的已知Wolbachia品系wsp基因同源性最高可达95%。结论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共生菌可能广泛存在于德国小蠊体内,为进一步研究德国小蠊的孤雌生殖与Wolbachia的相关关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气候变暖可以扩大蚊虫的分布范围,缩短其发育历期,提高其存活率,而且能缩短病原体的增殖时间、提高其致病力,从而影响蚊媒疾病的发生程度和范围。气候变暖为很多蚊媒疾病的扩大流行或重新暴发创造了条件,如何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蚊媒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成为人们需要面对和迫切解决的问题。该文就气候变暖对蚊虫和病原生物的影响、与蚊媒疾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等进行综述,并对全球变暖下的蚊媒疾病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及实施,分析综合监测的可行性,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及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成蚊综合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6-10月。结果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执行办公室,综合协调开展工作,宁波市单独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建德市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的现场调查工作,实验室标本检测由浙江省CDC完成,对机构协调、人员数量要求较高。2009年宁波市报告疟疾48例,发病率为0.73/10万;登革热1例,发病率为0.0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8例,发病率为0.28/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5.56%。建德市无疟疾、登革热及乙脑病例报告。宁波市共捕获蚊类22108只,密度为9.60只/h;建德市共捕获蚊类945只,密度为4.92只/h。宁波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仅占0.14%;建德市则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未捕到白纹伊蚊。宁波市检测三带喙库蚊1973只,乙脑病毒荧光PCR检测有2组阳性,最小阳性率为0.10%。检测建德市库蚊225只,采用巢式PCR检测黄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汕头市蚊媒传染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汕头市社区居民中开展的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蚊媒传染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人户对712名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8.72%,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城乡居民相关态度及行为形成情况在干预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汕头市蚊媒传染病健康教育干预取得明显效果,但农村仍是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1997-2008年三峡库区主要蚊媒传染病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的流行特征及蚊媒生物的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997-2008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点乙脑、疟疾和蚊媒生物的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1.76/10万,疟疾年均发病率为0.79/10万~0.19/10万.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均低于蓄水前密度,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和0.355;乙脑和疟疾合计月发病例数与人房和畜圈月均成蚊密度分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和0.328.结论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及蚊类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义乌地区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分布区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义乌地区在登革热暴发流行后存在哪些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及其地理分布,为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主要病媒生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蚊幼主要采用勺捕法( Dipper),成蚊使用诱蚊灯法.结果 本次蚊虫孳生地调查与成蚊监测,共发现2亚科4属8种.根据光诱捕器监测结果,淡色库蚊是该地区主要优势种,覆盖13个镇(街)234个村.而蚊幼孳生地调查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是该地区唯一的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分布于10个镇(街)18个村,是本次义乌地区登革热大面积暴发流行的助燃剂,占蚊幼采集量的51.7%;其次是三带喙库蚊,而新发现的小拟态库蚊等捕获量有限.结论 一些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义乌地区广为分布,部分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切断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从而为当地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预防控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中国台湾和福建两岸(以下简称闽台两岸)蚊类及其传播疾病情况,防止蚊媒传染病通过闽台两岸直航船舶传入传出。方法对闽台两岸蚊类及其传播的疾病进行风险预警分析,确定相应风险管理等级及其应对策略。结果登革热、日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班氏丝虫病为闽台两岸主要蚊媒传染病,但多以输入性为主;两岸蚊虫种类较多,蚊密度也较高。结论闽台两岸存在着蚊媒传染病互相传播的高度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蚊媒传染病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蚊类种群动态变化和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和登革热]发病的关系,为实施蚊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20042006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2004—2006年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降雨天数、降雨量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蚊类密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天数无关。回归方程为Y=23.671+0.190x3+0.299x4,x3、x4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象因素影响着蚊类密度的变化,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从而成为影响蚊媒传染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西走廊地区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分布情况,进一步确认河西走廊地区为无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及其他蚊媒传染病地区.方法 采用灯诱法和人工小时法.灯诱法:用功夫小帅牌吸入式诱蚊灯悬挂于每个调查点离地面0.8~1.5 m处,每次开灯诱捕12h;人工小时法:采集者手持电动吸蚊器或口吸吸蚊管在人房、居民区楼道、猪圈、牛棚捕获蚊虫,捕蚊时间一般为30~40 min.结果 共采集蚊虫23 584只,通过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蚊虫4属18种.在所捕获蚊虫中,数量最多的生境为畜舍,占捕获总数的76.39%,农户次之,占14.23%,居民区最少,占4.49%.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87%和23.04%,几乎分布整个河西5市.未捕获到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病毒检测未检出乙脑病毒,但在该地区首次发现蚊传黄病毒和辽宁病毒,且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 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群分布较为广泛,部分水系分布较为丰富的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河西地区蚊虫携带病毒的研究不可懈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