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文娟 《四川中医》2020,38(1):78-81
目的:观察豁痰通痹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心电图、颈动脉粥样硬化(AS)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4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研究组,n=42)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42)。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心电图、颈动脉粥样硬化和Hcy水平表达情况差异,评估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0.95%(χ~2=4.460,P=0.035);研究组心电图变化显示好转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73.81%(χ~2=4.260,P=0.039);CCA、ICA、Hcy值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豁痰通痹汤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和血清Hcy水平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痰通瘀除痹方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128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困阻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化痰通瘀除痹方口服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皮素-1(ET-1)、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栓素B2(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介素-10(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中医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1%(61/64)高于对照组的76.56%(4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困阻证疗效较好,能促进患者恢复Th1/Th2平衡,改善高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化痰通络方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方法 将132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疗程为6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横切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Crouse积分、斑块易损性评分和痰瘀互结证评分,测量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相关蛋白[正五聚蛋白3(PTX3)、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比较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斑块逆转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IMT、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横切厚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Crouse积分、斑块易损性评分和痰瘀互结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以观察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LR、MLR、IL-6和hs-CRP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ET-1、vWF、PTX3和Gal-3水平降低(P<0.05),NO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以观察组改善更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逆转有效率为51.72%(30/58)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4.48%(49/5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8.64%(11/59)和52.54%(3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1、13.799,P<0.05)。治疗期间没有发现与服用化痰通络方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方治疗高血压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能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斑块易损性,具有降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每晚40mg口服,共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ALT)、肌酸激酶(CK)的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127个斑块,治疗后7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41%,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辛伐他汀治疗后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脑梗死患者临床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经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经检查非脑梗死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并分析其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经彩超检查颈动脉各项血流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P均0.05),左右颈动脉不同区域的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紧密关系,彩色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准确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同时可以对颈动脉管腔及管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提示,对脑梗死患者病情的预测及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丹黄通脉方(DHTMD)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加高蛋氨酸复合饲料喂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拉伤术建立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观察灌胃给药8周后,DHTMD对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局部脑血流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DHTMD组脑血流量增加(P<0.05);DHTMD组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黄通脉方可以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大鼠的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三七通脉方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伴颈动脉粥样硬化(阴虚阳亢、痰瘀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辛伐他汀片.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复方三七通脉方.治疗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血压、肾损害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加服滋潜通脉颗粒,对照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组TG、LDL-C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4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祛瘀化痰通脉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斑块面积、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等指标变化,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DBP及心悸、胸闷、痰多口黏、纳差、胸痛频繁、头胀头痛、失眠、舌下脉络青紫积分及证候总积分显著降低,HDL-C、NO显著升高,TC、TG、LDL-C、ET-1、Hcy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vs 76.6%,P<0.05)。结论: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改善中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黄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黄通脉方组,每组10只。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丹黄通脉方组给予高脂复合饲料喂养,持续整个实验。除空白组外,其余2组在饲养1周后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制作模型。于第8周开始,丹黄通脉方组给予丹黄通脉方[10 m L/(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天灌胃2次,连续6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内膜/中膜面积比及巨噬细胞阳性率。结果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泡沫样细胞堆积,弹力纤维层不同程度破坏、断裂;丹黄通脉方组血管内膜稍增厚,可见少量泡沫样细胞形成,弹力纤维层稍紊乱,程度较模型组轻。丹黄通脉方组大鼠内膜/中膜面积比及巨噬细胞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丹黄通脉方能够减少巨噬细胞在血管内膜的浸润,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达到调控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单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保宁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SPV、EDV和RI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通脉消斑膏对痰瘀互结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中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 患者给予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外用通脉消斑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2 周后 的疗效、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斑块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 12 周后观察 组患者的 IMT 低于对照组,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 Crouse 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 TC、TG、LDL–C 低于对照组, HDL–C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3.33 %,高于对照组的 67.6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通脉消斑膏联合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 调控血脂水平,有助于稳定粥样斑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与分析9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性质及部位、管腔狭窄程度、彩色血流分布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同期85例门诊患者对照。结果脑梗死患病组96例患者中,发现硬化斑块89例,共135段,其中重度狭窄19例,闭塞3例;对照组85例患者中,发现硬化斑块29例,共35段,无动脉狭窄或闭塞。经统计学分析,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及闭塞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彩超检测对于颈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发展及临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化痰方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T2DM合并CA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对照组136例。最终纳入病例数为治疗组124例,对照组133例。对照组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益肾活血化痰方。两组均观察用药12周。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判断,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目、颈动脉血流速度[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D)]及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TC、 LDL-C、 TG]。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 54.14%(72/133),治疗组为 65.32 %(81/12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C、TG、LDL、FBG及HbA1c水平降低,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数目、RD及对照组斑块数目均减少,治疗组Vmax、Vmin 增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数目及RD减少,Vmax增加(P<0.05)。结论 益肾活血化痰方对T2DM合并CAS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目、血流速度、血流阻力等方面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补肾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64例)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面积、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面积、TG、TC、LDL-C、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抑制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超声(VVI)技术评价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胆片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等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血液循环、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服温胆片,2组疗程均为3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用VVI软件自动识别和跟踪颈动脉血管内膜,自动测量各节段最大切向应变(S_(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_(max))、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MT、R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SV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项指标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VI技术检测结果:治疗组颈内动脉内膜速度向量大小、方向比较趋向一致,对照组颈内动脉血流方向紊乱、不同步;治疗组颈内动脉各个节段的S_(max)、SR_(max)均高于对照组,运动幅度也较大。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胆片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改善颈动脉血供及颈动脉弹性。VVI技术能有效显示颈动脉内壁弹性情况,较为准确地评估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卜艳梅  赵萍  柯伟杰 《新中医》2018,50(7):103-105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加服桃红四物汤加减,2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血糖相关指标及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内-中膜厚度(IMT)、最大切向应变(Smax)、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FBG、P2hBG及HbA1c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IMT及RI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PS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IMT及RI较对照组减小更明显(P0.05),PSV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Smax、SRmax均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max、SRmax增加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的动脉弹性比对照组好。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对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能起到加强作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能有效显示动脉内壁的弹性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刺络结合针刺、针刺、药物3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脑梗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刺络结合针刺治疗组(A组)、针刺组(B组)、药物组(C组),每组35例。A组采用大椎、耳尖穴刺络放血配合针刺(取穴为百会、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穴);B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同A组的针刺取穴;C组采用辛伐他汀片20mg,晚间顿服。每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年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4~6个月。观察颈动脉彩超、神经功能缺损等指标治疗的变化及脑梗死1年复发率。结果:①3组在每个疗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组脑梗死1年复发率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刺络结合针刺、针刺、药物3种疗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功能缺损。②刺络结合针刺对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的影响更加突出,提示有更好的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豁痰逐瘀方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rtPA溶栓加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豁痰逐瘀方。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NIHSS低于、MRS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低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hs-CRP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且观察组IL-6、hs-CRP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S100β及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患者S100β及...  相似文献   

20.
Zhang WL  Wang WZ 《中国针灸》2011,31(9):783-785
目的:评估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5例)和药物组(33例),针灸组穴取人迎、内关、足三里等,足三里针上加灸;药物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针灸组与药物组相比,CCA增加[(8.16±0.80)mmvs(7.69±0.61)mm,P<0.01],IMT变薄[(1.05±0.09)mm vs(1.10±0.09) mm,P<0.05],PSV、EDV增快(均P<0.01),PI、RI下降(P<0.05,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血流状况有较好疗效,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