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 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大肠镜在大肠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镜在大肠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邱培林郑树王林波陈丽荣周伦用什么方法进行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和普查,是目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人群筛检预试验结果[1]设计的序贯筛检方案,我们用60cm纤维乙状结肠镜(以下简称60cm大肠镜)在大肠癌高发地区浙江省加...  相似文献   

3.
肠镜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0引言大肠癌(co1orecta1cancer)是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可能是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1-3].现在,大肠癌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大肠癌的发生来源于腺瘤的癌变[4],部分直接起源于大肠正常黏膜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即denove癌,如IIc病变等(图1).上述病变各阶段均可通过内镜检查发现.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目前各种影像学无法代替的优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地发现…  相似文献   

4.
胡三元  李波 《山东医药》2001,41(4):51-51
1990年美国 Fowler医生首先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 ,其后腹腔镜结肠手术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但是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开展初期争议很大 ,焦点是腹腔镜能否根治性切除和穿刺孔肿瘤复发。经过近 10年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认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1 病例选择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成功与否和严格选择患者及正确选择术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指征与开腹手术基本相同 ,但下列情况应列为禁忌证。 1肥胖患者、Dukes’B、C期 ,肿瘤直径 >6 cm、有巨大淋巴结转移者。因为肥胖患者的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甲状腺日间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按甲状腺日间手术标准收治的42例术中使用纳米碳示踪技术的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术前检查、术中情况、术后检查诊断及治疗措施等),对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2例患者均完成日间手术程序,按时出院。结论纳米碳示踪效果确切,能有效预防甲状腺日间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甲状腺日间手术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粒子碳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直肠癌患者术前3d在直肠镜癌周黏膜下注射微粒子碳,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与常规TME手术组进行比较.所有切除淋巴结行RT-PCR法检测MMP-7mRNA的表达以确定此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实验组共清除淋巴结1056枚,平均23.5枚.对照组清除淋巴结723枚,平均16.1枚,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7.3733,P<0.05).实验组清除转移淋巴结403枚,平均9.0枚.对照组281枚,平均6.2枚,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5.4235,P<0.05).实验组黑染淋巴结共68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22枚,两者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3468,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微粒子碳应用于直肠癌TME术可增加术中转移淋巴结的清除.直肠癌淋巴结墨染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肠镜在大肠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肠镜检查诊断大肠多原发性癌,能使一次手术及时切除大肠内多个原发病灶,有利发现早期多原发癌和防止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术后演变为第二、第三原发癌有主要意义,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589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常规用大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依据此次试验目的,选取就诊于我院普外科病房进行甲状腺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时间段为2014年7月-2016年1月,共纳入71例,随机分为纳米碳组(n=35)和常规组(n=36)。纳米碳组在甲状腺手术过程中应用纳米碳作为示踪剂,而常规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不用任何示踪剂。手术开始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率及颈部淋巴结清扫个数。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但整体而言,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明显性别差异;(2)术后标本示纳米碳组患者的甲状旁腺误切率明显低于常规组,颈部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纳米碳示踪剂的应用可以降低手术过程中对于甲状旁腺的损害,能够使颈部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4例大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提出遵循无瘤技术及肿瘤根治术原则。结果34例(100%)均完成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术。手术时间为138~246min,平均为184min。随访3~24个月,5例(14.7%)复发或转移,均未发现有穿刺鞘部位种植。结论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中只要严格遵循无瘤技术的原则,可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0%(9/12),其中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ⅤN型腺管开口.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结肠镜在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自1999年11月以来共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78例,15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应用纤维结肠镜辅助定位完成。结果 4例乙状结肠息肉行单纯息肉切除术;5例乙状结肠息肉恶性变行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癌合并息肉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息肉在内的肠管);4例直肠上段息肉恶变行直肠癌根治术(TME)。术中出血量10~50ml,手术时间2~3.5h,术后24~48h开始进食。术后2~3天拔除尿管下床活动,术后3~5天正常排便术后住院天数(不包括术后化疗时间)7~10天。15例病人术后随访5~46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操作安全、准确,在掌握好适应症的情况下,对于结直肠小病灶的手术能降低因定位不准确而导致的手术失败,提高此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戚海萍  李滨 《内科》2021,(1):52-54,72
超声内镜(EUS)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分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EUS的诊断分期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表明,黏膜下注射辅助EUS可以提高其对消化道疾病的分期准确率.黏膜下注射可在黏膜下层形成一个EUS下表现为低回声的填充垫,使黏膜和黏膜下层极容易区分,这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尤其是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治...  相似文献   

15.
胃底黏膜下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逐步改进的内镜切除技术在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黏膜下注射溶液可使病灶及其周围更大范围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有助于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还可降低内镜切除术中出血、穿孔、透壁热损伤等并发症.本文系统总结了传统及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溶液,并基于病变的部位、大小和特征,结合临床的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帽在单人普通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行普通肠镜检查(即全部检查均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的1 0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 000例患者分成透明帽组和对照组,透明帽单人肠镜检查和对照组行普通单人肠镜检查各500例。本文分别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进镜成功率、检查时间、患者痛疼程度、病灶检出率等进行比较,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及肠道憩室等指标分析进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透明帽组成功率为99.3%,对照组成功率为98.8%;平均检查时间:透明帽组为6.2 min,对照组为11.0 min(P0.05);平均疼痛分数分别为5.7分和5.0分;透明帽组息肉检出率为71.0%,对照组息肉检出率为49.1%(P0.05);全部检查无并发症发生。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患者在进镜时间的影响因素中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常规肠镜检查的患者,透明帽单人肠镜法是一种快捷、痛苦小、病灶检出率高、安全性较高的检查方法,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患者是影响进镜时间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可吸收夹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腔镜手术常遇到胆囊管、阑尾残端水肿、增粗,用金属夹夹闭,易致夹闭不全、组织切割伤,随着水肿消退,金属夹也易松动脱落,引起胆漏、残端漏。结扎处理虽较安全,但体内和体外打结均较费时,多数腹腔镜医师尚未熟练掌握。可吸收夹 (Lapro-Clip,美国 Sherwood Daris& L Geck公司产品 )可安全、有效、快捷地夹闭此类管道。结合我们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 Lapro-Clip的体会,就其使用技巧、优缺点、应用指征作一总结。  1.临床资料: 1997年 6月至 10月,我们用 Lapro-Clip行腹腔镜胆囊、阑尾、左半结肠、右肾上腺切除共 35例。男 7例…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黏膜凹窝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大肠癌33例,对临床症状、肿瘤的部位、大小、大体形态、黏膜凹窝分型、治疗方法、肿瘤的浸润深度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以便血为多,占60.6%(20/33),肛检阳性率高,占60.6%(20/33),肿瘤位于直肠及右半结肠多,占90.9%(30/33),形态以隆起型为主,其中亚有蒂型占57.6%(19/33),直径1.6cm的占90.9%(30/33),pit panern分型IV V、V型占80%(8/10),肿瘤局部切除加内镜下治疗占36.4%(12/33),手术切除占63.6%(21/33),经7个月-5年6个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通过临床症状分析、变焦大肠镜下黏膜凹窝分型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尤其是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检出。早期大肠癌可积极开展镜下治疗,包括内镜、腹腔镜下治疗。术后化疗与否对延长生存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标记是目前常用的消化道病灶定位方法之一。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技术有定位准确、效果确切、不易消退、安全性好的优点,但应用效果与操作技术明显相关。随着该方法的推广使用,其操作技术亟待规范。为提高消化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的操作质量,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和应用经验进行检索、讨论,制定本操作专家共识,内容涵盖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的器械及染色剂准备、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流程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