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9-05间在舞阳县人民医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依据不同切口将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L形切口,观察组采用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和改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4-01—2016-01诊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40足)实施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3-12实施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足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Langre角、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Morrey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对跟骨解剖学指标及足踝功能的改善相当,但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间在本院就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和后足功能情况、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踝和后足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踝和后足功能术后恢复较好,手术创伤较小,骨愈合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Gissane角均较术前低,Bohler角较术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各影像学参数、远期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获取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1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入路不同分为改良L形切口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7例)和跗骨窦切口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1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拆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长度:跗骨窦切口组短于改良L形切口组(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影像学指标:跗骨窦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有丢失(P<0.05);改良L形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无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L形切口组均优于跗骨窦切口组(P<0.05)。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两组末次随访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L...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广泛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观察组54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广泛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优良率,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 88.0%),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3.7%VS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广泛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9-06诊治的9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跗骨窦切口组),45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L形切口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红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跗骨窦切口组与L形切口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形切口组比较,跗骨窦切口组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切口红肿时间与愈合时间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跗骨窦切口组术后未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出现中度切口疼痛;L形切口组4例切口浅表感染或坏死,4例腓骨肌腱损伤,3例中度切口疼痛,1例切口裂开。术后切口浅表感染或坏死与腓骨肌腱损伤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9例,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微创切口入路;B组44例,采用传统延长"L"形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 Gissane角、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组间比较,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踝关节AOFAS评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个月(平均9.6个月)复查X线片,两组患者跟骨长、宽、高、B?hler角、 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且可坚强固定跟骨骨折,改善足踝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微创和传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方法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一共具有6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至2020年度,总例数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实施3D打印技术辅助下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治疗)、对照组30例(实施传统L型切口手术治疗),将两组各项治疗进行对比。结果观察者与对照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实施3D打印技术辅助下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纵行入路和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探讨哪种入路更具有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102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A组行经跗骨窦微创入路解剖接骨板与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B组行经纵行微创入路解剖钢板与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结果末次随访A组术后SandersⅣ型AOFAS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CT检查最大移位距离,A、B两组中SandersⅡ型、Ⅲ型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SandersⅣ型CT检查下最大移位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与纵行微创入路在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整体疗效方向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对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跗骨窦微创入路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信封法将156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n=78)和对照组(n=78)。研究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入路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术后6、12和24个月的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8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量减少,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术后6、12和24个月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升高,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感染、延迟愈合、皮瓣坏死、足外侧麻木、后足僵硬感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5诊治的4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5(3~7)个月。观察组术后未见切口并发症;对照组9例术后切口出现浅层皮肤坏死。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与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能有效保护皮瓣,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而且可以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9-10—2020-05诊治的4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观察组24例采用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小钢板内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结果 48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未出现切口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对照组9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切口浅层皮肤发黑坏死,通过换药及延长拆线时间后切口均愈合。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采用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能有效保护皮瓣以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跟骨形态维持良好,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结合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21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观察组为18/21,对照组为1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3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结合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良好,跟骨的解剖形态及足踝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6例(9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47足)采用跗骨窦入路(观察组),41例(45足)采用外侧L形入路(对照组)。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结果 观察组在骨折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OFAS评分为(88.3±6.9)分,优34足,良11足,可2足;对照组的AOFAS评分为(87.4±4.7)分,优29足,良10足,可2足。结论 跗骨窦入路钢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2例(71足)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跗骨窦组35例(38足),外侧切口组27例(33足)。[结果]跗骨窦组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显著优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跗骨窦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显著优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外侧切口相比,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对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跗骨窦切口组30例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术前、术后12个月B?hler角及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跗骨窦组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切口组(P0.05),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评分及术后12个月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和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6足)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40例42足)和B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32例34足)。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变化、术后并发症、疗效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0个月。与A组比较,B组术中失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B9hler角、Gissane角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瓣坏死、B9hler角丢失及内置物外露。并发症:A组7例,B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A组优32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90.48%;B组优26足,良5足,可3足,优良率91.1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均满意,但后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跟骨骨折治疗的11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影像学Gissane角和Bohler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各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参数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减轻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与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男43例,女42例;年龄32~58岁,平均46.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关节镜组,40例)和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跗骨窦组,4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关节镜组和跗骨窦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6±2.4)周和(8.9±1.8)周,末次随访时的AOFOS的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2.5±5.6)分和(85.1±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时间[(43.6±5.4)min]少于跗骨窦组[(56.5±6.4)min],关节镜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5%(1/40)低于跗骨窦组15.6%(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