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64例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由SPSS 16.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以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调督通脑针法组和药物组各32例。调督通脑针法组给予调督通脑针法,取穴:百会、神庭、哑门、膻中;双肝俞、心俞、肾俞、太冲、太溪、神门、内关,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4周、8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2)治疗4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仅HAMA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HAMD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FMA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焦虑状态、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艾斯西酞普兰,在改善抑郁方面,起效快,远期疗效相当,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舌三针、颞三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深圳市中医院96例符合研究标准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进行4周观察治疗,治疗组予以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舌三针、颞三针,对照组予以传统针法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洼田饮水试验、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标准吞咽功能说不定量表(SS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值变化。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优于对照组78.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SSA量表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4周后SSQOL评分中"语言、活动能力、自理能力"等5个亚领域分值差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舌三针、颞三针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接诊的7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及改良的Barthel Index(M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及TCT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各项指标调督组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结论调督针法较之普通针刺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调督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1)FMA评分和MBI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调督组两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CSI评分: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均又下降(P0.01)。治疗2周后两组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修订的Ashworth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处于软瘫期(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4周后较之2周时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又逐步下降,肌张力0级患者比例又有所增多(P0.01);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肌张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各向异性分数(FA)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调任通督针法,主穴:百会、水沟、承浆、关元、气海、中脘、神庭、命门,配穴:患侧肩髃、尺泽、后溪、委中、足三里、太冲,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DTI观察两组患侧梗死灶、内囊后肢、大脑脚及健侧对应部位FA值,并计算相对各项异性(rFA)。结果:治疗后两组UE-FM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对照组P0.05,针刺组P0.01),且针刺组治疗前后UE-FMA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梗死灶FA、rFA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刺组梗死灶和患侧内囊后肢治疗前后FA、rFA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UE-FMA差值与本组各部位的rFA差值均呈正相关(P0.05),且均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上肢活动功能,内囊后肢rFA结合UE-FMA可用作评价针刺对脑梗死后上肢活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强壮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强壮穴"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金匮肾气丸加减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疲劳量表(FS-14)、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脑力疲劳积分、躯体疲劳积分、疲劳总分两组之间比较,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疲劳程度,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比较,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强壮穴"针灸能有效的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状态、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且安全、经济、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调任通督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调任通督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BL评分、简化FMA评分、MAS评分,综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L评分、简化FMA评分、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8.68%、对照组7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调任通督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肢体活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提高生活质量及加快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雷火灸神阙、足三里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共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传统康复训练,而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雷火灸神阙、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计15 d。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个人疲劳强度(Checklist Individual Strength,CIS)和疲劳影响量表(Fatigue Consequance Sub-scale,FI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FSS、CIS及FIS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FIS评分也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SS、CIS的评分均数虽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FSS、CIS及FIS的评分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火灸神阙和足三里能够降低脑卒中后疲劳程度,改善个人疲劳状况,同时能减低疲劳对于患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对照组按Logemann JA训练法施以康复训练。应用电视荧光放射录像术(VFG)评价吞咽障碍的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方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能显著降低患者误吸、肺感染的机率。结论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较为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为治疗中风提供治疗方案和思路。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调督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督组评分≥Ⅱ级的病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调任通督法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前循环型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以及脑血流的变化。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进行3周治疗,治疗组予以调任通督针法,对照组予以传统针法,观察两组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ADL)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95%CI=73.84%~94.16%),对照组为76.79%(95%CI=65.73%~87.85%),两组比较(u=0.388 1,P=0.697 9),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意义。治疗组3周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责任血管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法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前循环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改善责任血管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指标,症状缓解与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联合疏肝安神汤治疗失眠的疗效及对5-羟色氨酸(5-HT)和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调任通督针法联合疏肝安神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改善情况,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5-HT、D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SQI总分及各单项指标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5-HT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DA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调任通督针法联合疏肝安神汤通过调节失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紊乱,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稳定期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升阳通督针法配合康复锻炼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肢体运功功能改善的价值。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稳定期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锻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升阳通督针法治疗,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变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后,两组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NIHS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但实验组的评分提高幅度与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与FMA总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稳定期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升阳通督针法联合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逆散结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120例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四逆散结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评估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医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亚型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CL-90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分别为(124.64±29.67)分、(11.94±4.0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结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确切,可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究通督调神针刺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疗效。方法:收纳6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通督调神针刺,每天1次,10天作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歇1天。通过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以及常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程度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采用FSS,SS-QOL以及NIHSS进行综合评分,与同组治疗前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采用FSS,SS-QOL以及NIHSS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论断:临床上选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有效的改进个人疲惫状态,显著降低脑卒中后疲劳水平,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