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乳腺癌手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6—2019-07间在河南开封市中医院接受手术的21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5例。A组行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全身麻醉,B组行单纯全麻。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A组患者插管后、手术切皮开始15 min时、拔管前即刻时的HR、MAP,术后1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手术切皮开始15 min及术后第1天的MMP-9、ADP,以及术后1周POCD的发生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全身麻醉可抑制MMP-9表达,促进ADP释放,有助于改善老年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评估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术后1年以上乳腺癌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全麻下择期乳腺癌手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ASAⅠ—Ⅲ级。根据是否接受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将患者分为两组:TPVB联合全麻组(TG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PSM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估CPSP的发生情况,并采用ID-Pain量表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NP)。结果 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患者148例。TG组CPSP发生率为64例(43.2%),G组CPSP发生率为50例(3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G组,NP发生率高于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组CPSP的中位NRS评分为2 (1~3)分,G组为2 (1~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与乳腺癌术后1年以上患者CPSP发生率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组和对照组,各30例TPV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均采用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评价术后1、4、8、12、24、48小时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舒芬太尼用量和不良反应。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慢性疼痛情况。结果 TPVB组患者在术后1、4、8、12小时静止和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静止和术后24、48小时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VB组PCIA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TPVB组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7.2%和6.9%,对照组分别为43.3%和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VB组术患者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3.8%和6.9%;对照组分别为36.7%和30%。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G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40例。G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20ml,采用七氟烷、丙泊酚复合麻醉。G组患者采用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评价术后拔管时间、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恢复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GT组患者镇痛效果好,术中不需要泵注瑞芬太尼镇痛;GT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和进食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24、48小时静止和运动VAS评分低于G组(P0.05),术后24和48小时QoR-40评分分别为(152±21)分和(175±17)分,G组分别为(134±25)分和(162±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5%,G组分别为25%和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与G组比较,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有利于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胸腔积液对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感觉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分为合并胸腔积液组(P组)和未合并胸腔积液组(N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TPVB,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患者TPVB注药后1、15 min时感觉阻滞节段,记录入室后、诱导前、手术开始时及术毕时MAP、HR,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和术后1、4、8、24、36 h VAS评分.结果 TPVB注药后1 min P组与N组感觉阻滞节段分别为(4.1±1.2)个、(3.3±0.7)个,TPVB注药后15 min P组与N组感觉阻滞节段分别为(5.8±1.4)个、(5.0±1.0)个.P组患者TPVB注药后1、15 min时感觉阻滞节段明显多于N组(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MAP、HR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VB应用于胸腔积液患者感觉阻滞平面更为广泛,且应用于胸腔积液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共计70例。年龄65~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35例。E组患者先实施硬膜外麻醉,随后行全身麻醉;G组患者仅行全身麻醉。使用MMSE量表评价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的认知功能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开始30分钟(T2)、手术结束即刻(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并评价术后术后恶心呕吐(PONV)、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天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MMSE评分显著高于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T1、T2、T3时点MAP、HR显著低于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睁眼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PONV、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风险,同时还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接受LC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静脉镇痛,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TPVB+静脉镇痛。比较2组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静脉镇痛应用于LC患者,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实施THA的480例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8例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下行THA (试验组),其余252例在单纯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谵妄情况及DRS评分、VAS评分和下肢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R、MAP、SpO_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48 h,试验组在CAM-ICU标准评定的术后谵妄发生、镇痛泵按压次数、V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D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相应时间点股四头肌和髂腰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够减少THA后POD的发生率,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需行急诊或择期手外伤手术的患儿,共计80名。随机分为单纯实施七氟醚全身麻醉组(S组),实施七氟醚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情况,气胸发生率,术中无意识体动发生率,术后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术后1小时(T_0),2小时(T1),4小时(T_2),8小时(T_3),12小时(T_4),24小时(T_5)疼痛评分(Wong-Baker评分)等。结果 U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短于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术中无意识体动发生率及术后PONV的患儿例数,S组均多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术后疼痛方面,S组患者T_0,T_1,T_2,T_3Wong-Baker评分高于U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手外科手术风险较小,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并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疼痛程度,适合在麻醉医师熟练掌握这一技术的前提下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4例,年龄35~72岁,BMI 20~26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TP-PECS组(A组)和TPVB组(B组)。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TP-PECS,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PVB,均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分别于操作结束后30 min测定痛觉减退范围。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PCIA,并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息VAS评分≤3分或运动VAS评分≤5分。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范围、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芬太尼消耗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评估术后2、6、12、24及48 h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阻滞范围主要为T_2—T_6,B组主要为T_3—T_7,A组T_2皮区的阻滞者明显多于B组,T_6、T_7皮区的阻滞者少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镇痛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TP-PECS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优于TPV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和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刻[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切皮即刻(T3)、手术进行30 min(T4)、拔管后5 min(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术后12 h、24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整形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笔者医院实施整形保乳术的64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设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行改良根治术的63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乳房美学效果及术前、术后6个月乳腺癌患者报告结局量表(Breast Questionnaire,BREAST-Q) 评分情况,和术后1年根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乳房美学效果总体差异显著,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BREAST-Q评分中躯体健康、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得分均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形保乳术较改良根治术会延长患者手术时间,但整形保乳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可有效维持患者乳房美学效果,对BREA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球拍形切口乳房成形术与非整形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结合患者意愿及实际情况,最终44例采取球拍形切口乳房成形术(整形保乳组)、36例采取非整形保乳术(传统保乳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血肿形成)、术后2个月乳房美观度评分、随访2年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皮肤退缩、脂肪坏死、乳房疼痛)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保乳组血肿形成发生率为2.27%,显著低于传统保乳组1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保乳组对称性、凹陷程度、瘢痕、乳头横向偏移距离、乳头纵向偏移距离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传统保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情况,整形保乳组皮肤皱缩发生率为9.09%,显著低于传统保乳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形保乳术将保乳术与乳房整形技术相结合,可发挥治疗与美容双重疗效,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乳房美观度,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TPVB,T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全麻复合INB组(GI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INB,IN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PCIA。分别于术后1h(T1)、2h(T2)、3h(T3)、24h(T4)、48h(T5)行VAS评分,记录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均为满意。与GI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时GP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G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GP组和GI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和GI组PCIA泵按压次数、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G组术后嗜睡5例(16.7%),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嗜睡(P0.05)。G组恶心、呕吐分别13例(43.3%)、4例(13.3%),GP组10例(33.3%)、3例(10.0%),GI组11例(36.7%)、2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皮肤瘙痒1例(3.3%),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结论与胸腔镜手术前行INB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与单纯全麻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或IN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椎板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R组患者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阻滞20 min后测量患者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副作用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R组椎板阻滞20 min后测量锁骨中线处感觉阻滞节段为(5.7±0.9)个,R组患者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其中R组2例(10%)患者、G组13例(65%)患者追加了曲马多补救镇痛,两组补救镇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0孟州民生医院甲乳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根治组和保乳手术组,各3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临床指标。术后1 a时采用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和上肢功能运动量表(WMFT)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侧上肢功能。统计术后随访3 a期间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3 a期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短)于改良根治组;FACT-B评分和WMFT评分均高于改良根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有相同的临床效果,但保乳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以及生活质量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阻滞(bilater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b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TLE)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拟行TLE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bTPVB复合全身麻醉(B组),每组35例;5例患者因术中输血、改为传统开放手术等原因而排除,最终G组和B组分别纳入32例和33例患者。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全身麻醉,B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行右侧T7‐T8、左侧T8‐T9的两点椎旁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记录PACU舒芬太尼和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药物的应用,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转入和转出PACU时镇静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术后谵妄和术后48 h时肺功能,记录术后0、4、8、12、24、36、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中硝酸甘油使用率、PACU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降低(P<0.05),且G组低于B组(P<0.05)。G组术后0、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均高于B组,且术后24 h时点咳嗽VAS评分亦高于B组(P<0.05)。B组术后4、8、12、24、36、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低于G组(P<0.05)。结论bTP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TLE可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肺功能,从而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LP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SI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LPB联合全身麻醉组(L组)和超声引导下SIFI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每组30例。两组于全身麻醉前行神经阻滞,阻滞起效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BIS 40~60,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前、术后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12、24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分别于术前、术后4、24 h检测血清P物质浓度。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以及血清P物质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腰丛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操作时间短,且具有与腰丛阻滞相近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的影响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麻醉医师根据数字表法讲所有患者评分为A组(全身麻醉)和B组(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手术前(T1)、手术开始半小时(T2)、术中操作时(T3)、术毕(T4)的动脉血压、每分钟脉搏次数;麻醉诱导前、麻醉开始后6、12、24、48小时的认知功能MMS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5小时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麻醉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各时间段的动脉血压、每分钟脉搏次数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6、12、24小时的MMS评分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后6、24、24、48小时的MM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在术后1、3、5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比较,A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无显著影响,但全身麻醉对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佳,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