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胃癌侵犯胰腺征象对评估胃癌原发灶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5例,术前CT检查均诊断为胃癌侵犯胰腺。计算CT诊断胃癌侵犯胰腺程度的准确率,分析未侵犯患者、侵犯可根治患者、侵犯无法根治患者胃癌与胰腺接触面形态、接触面清晰度、外侵形态、胰腺受侵犯部位和胰周CT值的差异。结果 65例患者中,术中证实未侵犯胰腺者18例,胃癌侵犯胰腺者47例,CT诊断胃癌侵犯胰腺的准确率为72. 31%。确诊胃癌侵犯胰腺患者中,手术探查发现,无法行根治性切除者16例,另31例患者采取原发灶与胰腺联合切除方案并成功切除。18例未侵犯患者接触面形态表现为Ⅰ型与Ⅱ型; 47例确诊患者则以Ⅱ型、Ⅲ型、Ⅳ型为主,其中16例无法手术切除患者均为Ⅳ型。未侵犯患者以接触面清晰居多,而确诊患者则均表现为接触面模糊。未侵犯患者、侵犯可根治患者者、侵犯无法根据患者接触面形态与接触面清晰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未侵犯患者外侵形态以毛刺条状为主,多侵犯胰体;侵犯可根治患者外侵形态以结节外突为主,多侵犯胰体;侵犯无法根治患者外侵形态以模糊片状为主,多侵犯胰头。未侵犯患者、侵犯可根治患者、侵犯无法根据患者肿瘤外侵形态与胰腺受侵犯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未侵犯患者、侵犯可根治患者、侵犯无法根治患者胃癌与胰腺接触处的胰周CT值分别为(-47. 21±7. 85) HU、(-33. 46±6. 10) HU、(-11. 02±3. 13) HU,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胃癌侵犯胰腺的接触面多发生在胃癌外侵明显处,且接触面模糊,胰腺呈内凹或嵌插征;若接触面清晰,则提示二者仅是相贴,并无侵犯。当胰腺与胃癌的脂肪间隙密度明显增高或出现索条、淡片征时,原发灶可能无法根治切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6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60例行标准PD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发生胰瘘组和未发生胰瘘组,对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根据胰瘘的严重程度分为A级、B级、C级.比较各组的胰体部C 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胰腺厚度,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各CT检查结果与胰瘘的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对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测价值.结果: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胰瘘12例,发生率为20.0%,其中A级7例,B级3例,C级2例.发生胰瘘组的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CT值、胰管直径显著低于未发生胰瘘组,胰腺厚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胰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等级的胰瘘患者的各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58,8.730,8.931,10.050,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呈负相关,与胰腺厚度呈正相关(P0.05).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胰腺厚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94、0.809、0.765.结论:术前CT扫描对PD术后胰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建议综合各指标进行调整术中的吻合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措施,达到减少术后胰瘘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242(CA242)及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为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胃良性疾病者和5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B、C组。采集血液标本,检测上述对象CEA、CA19-9、CA242、CA724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胃癌不同分期患者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观察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预测价值,探讨血清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A组CEA、CA19-9、CA242、CA724均显著高于B、C组(P 0. 05),B组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较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胃癌Ⅰ期患者CEA、CA19-9、CA242、CA724显著高于Ⅱ、Ⅲ、Ⅳ期患者(P 0. 05),Ⅱ期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Ⅲ、Ⅳ期者(P 0. 05),Ⅲ期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Ⅳ期者(P 0. 05)。经ROC曲线处理,结果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对胃癌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07、0. 764、0. 823、0. 816。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灵敏度为94. 05%,特异度为63. 79%。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灵敏度较高,联合检测CEA、CA19-9、CA242及CA724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止血联合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静脉推注20 mg奥美拉唑,B组静脉推注40 mg奥美拉唑,C组静脉推注80 mg奥美拉唑,治疗1疗程后,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分别经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后,C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 00%,显著高于A组(62. 50%)、B组(72. 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前,三组空腹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4 h后,三组空腹胃液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组空腹胃液pH值显著高于A组、B组(P 0. 01);治疗48 h后,三组空腹胃液pH值较治疗24 h显著升高,C组显著高于A组、B组(P 0. 01)。B组、C组出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组,而C组出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均0. 01)。C组治疗后再出血率为2. 50%,显著低于A组(22. 50%)、B组(20.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A组、B组、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 00%、7. 50%、7.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可短时间内提高空腹胃液pH值及止血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再出血发生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网膜包裹的胰腺残端捆扎术预防胰漏是胰腺远端切除术(d i s t a l pancreatectomy,DP)术后胰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1-01/2014-02 61例行D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分为2组:A组(捆扎组,n=19):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腺残端捆扎术处理胰腺残端;B组(非捆扎组,n=42):采用手工缝合法和闭合器法联合处理胰腺残端.结果:61例患者中共有18例(29.5%)发生了胰漏,A组有2例(10.5%)发生了胰漏,2例均为B级胰漏,B组有16例(38%)发生了胰漏,其中A级胰漏11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两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大网膜包裹的胰腺残端捆扎术能有效预防DP后胰漏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胰腺残端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肠套入捆扎吻合后胰管内置管留置空肠长度的关系.方法 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均采用Child消化道重建方式,胰肠吻合重建分为A、B、C三组.A组22例,胰肠吻合采用胰腺残端套入空肠捆扎法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15 cm;B组21例,吻合方法同A组,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C组20例,采用胰腺残端与空肠黏膜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结果 A组2例(9.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B组8例(38.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其中2例因出血病死,3例行二次手术止血治愈,3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C组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A组和B组患者发生出血的时间均在术后15 d左右,A、B两组胰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28,P=0.009).结论 胰肠套人捆扎吻合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管内支撑管留置空肠的长度过短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A4在胰头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1-01~2007-12-01该院手术切除的胰头癌组织38例,另取11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样本中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胰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胰头癌组织S100A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 05%(27/38),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未见S100A4蛋白阳性表达,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 654,P=0. 000)。胰头癌组织S100A4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在肿瘤直径、是否远处转移、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胰头癌患者S100A4阴性组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阳性组(P 0. 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TNMⅣ期为参照,TNMⅠ期和TNMⅡ期是患者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P 0. 05),而S100A4阳性表达是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胰头癌组织S100A4蛋白表达升高与胰头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后行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排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术后留置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B组术后不留置营养管行肠内营养,C组由中心静脉行肠外营养。对比三组干预后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N)、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的水平变化情况、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时期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ALB,TFN,PA,Hb水平均显著的高于治疗前组(t分别为12. 933,3. 755,15. 962和7. 132,P <0. 05); B组治疗后ALB,TFN,PA,Hb水平均显著的高于治疗前组(t分别为8. 873,2. 874,12. 016和3. 769,P <0. 05); C组治疗后ALB,TFN,PA,Hb水平均显著的高于治疗前组(t分别为7. 187,2. 635,11. 837和2. 984,P <0. 05);各组治疗后ALB,TFN,PA,Hb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5. 172,1. 957,2. 737,3. 172,P <0. 05);组间行SNK-q检验两两对比结果显示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A、B两组与C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三组在拔除引流管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显示有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1. 352,4. 978和3. 873,P <0. 05);而进一步行两两对比显示A、B两组在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C组(P <0. 05),A、B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三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肝功能异常、低钾血症、低血糖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1. 157,0. 478,2. 736,2. 384,4. 098,2. 893,P <0. 05)。结论胃癌根治性术后应早期行肠内营养,其可促进患者各项营养指标的恢复,同时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对患者机体状况的恢复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行不留置空肠营养管的早期肠内营养虽在机体恢复上与留置空肠营养管无明显差别,但其可减少患者痛苦,临床简便易行,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化疗途径在治疗晚期大肠癌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全身静脉化疗;B组行口服希罗达化疗;C组行5-FU化疗粒子植入术。分别观察1、2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有效率。结果A、B、C3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7.50%、60.00%;70.00%、50.50%;75.00%、57.50%,A、C组生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2.50%、70.00%、15.00%,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P〈0.05);3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5.00%、67.50%、92.50%,A、C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9;P〈0.05)。结论5-FU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优于全身静脉及口服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弹性成像(SWE)技术检测胰腺组织弹性来预测胰瘘的风险,通过检测胰体部的SWE水平来衡量胰腺硬度,以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2月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53例中10例PD术后发生胰瘘(胰瘘组),43例未发生(非胰瘘组)。应用超声中的SWE技术检测胰体部位的弹性值,反应胰腺的组织弹性,评估胰腺的硬度。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被用来检验SWE和其他实验室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BMI(t=1. 321)、术前总胆红素(t=1. 347)、主胰管直径(t=1. 385)、SWE最大值(t=1. 728)、SWE平均值(t=1. 634)、术中胰腺软硬(χ~2=4. 983)是胰瘘的风险因素(P值均0. 05)。SWE最大值和SWE平均值与年龄、手术时间均呈负相关(最大值:r值分别为-0. 329、-0. 260,P值均0. 05;平均值:r值分别为-0. 282、-0. 282,P值均0. 05),与BM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275、0. 350,P值均0. 05)。结论 SWE水平是PD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胰体部SWE水平对PD术后胰瘘具有高度预测价值,对患者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5~2017-10该科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A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照B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钠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穿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对比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50%,对照A组为30. 00%,对照B组为20. 0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 00%,对照A组为17. 50%,对照B组为7. 50%,观察组和对照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食管电极不同置入深度致心房颤动(房颤)大鼠模型的诱发率。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心房上部组(A组,n=6)、心房部组(B组,n=6)、心房下部组(C组,n=6)。A、B、C组予不同深度食管电极置入,然后予电刺激起搏左心房诱发房颤发生,重复3次。结果 (1) A、B、C三组的房颤诱发率分别为5.6%、38.9%和27.8%,B、C两组诱发率比A组高,B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B、C两组和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 A、B、C三组食管电极置入深度分别为(6.53±0. 19) cm、(7.15±0. 23) cm和(7.58±0. 75) cm;(3)三组食管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25±0. 10)m V、(2.10±0. 09) m V和(1.67±0. 12) m V。结论 B组的房颤诱发率最高,通过正态分布法求参考值范围得出,当食管电极置入深度为6. 70~7. 60 cm,此时食管心电图P波振幅最大,参考范围是1.92~2.28 m V,大鼠房颤诱发率最高,因此优先选择该食管电极置入深度参考范围,房颤模型造模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抗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组(n=39)、C级组(n=24),对所有患者检测常用临床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 11、12. 09,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高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高于A级组(P值均0. 05)。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活性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 52、14. 77、38. 88、9. 24,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4,P 0. 05),C级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显著高于B级和A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但A级与B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T、PC、FP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 90、30. 46、15. 58,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相关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Ⅺ及抗凝血因子PC、FPS、A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87、-0. 460、-0. 706、-0. 426、-0. 723、-0. 646、-0. 468,P值均0. 001),其中与凝血因子Ⅱ、Ⅶ、抗凝血因子PC的相关性较强。而凝血因子Ⅱ、Ⅶ与抗凝血因子P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851、0. 745,P值均0. 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血因子减少的同时伴有抗凝血因子的减少,而两者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在体内重新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并不是常规认为的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我院2005=01/06,肝硬化住院患者371例,分为A,B,C三组,分别为HBVDNA( )HBeAg( ), HBVDNA( )HBeAg(-),HBVDNA(-) HBeAg(-)3组进行分析.观察癌变发生率、重症肝炎发生率,肝功能及血脂等指标.结果:B组癌变率明显高于A,C组(31.3%vs 19.2%,18.2%,均P<0.05);重症肝炎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LB、PAB、CHE 在C,B,A三组间依次降低,A组降低最明显, 与其他B,C组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5).血脂4项检测在C组最高,与A,B组之间的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5).TBA在A,B,C三组间依次降低(96.89±101.44,76.46±83.80, 58.92±77.17μmol/L),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病毒载量A组明显高于B,C 组,有显著性差异(2.5×107 vs 7.7×106,0, P<0.05).结论:HBVDNA( )HBeAg(-)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癌变率高;肝脏受损程度介于 HBeAg( )DNA( )组和HBeAg(-)DNA(-)组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锻炼(八段锦)联合中药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50例。A组、B组和C组患者均给予常规COPD治疗,主要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同时配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八段锦运动康复锻炼联合中药小青龙汤内服进行治疗,B组仅给予八段锦运动康复锻炼,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辅助治疗。结果 A组、B组和C组治疗前6 min步行试验(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6MWT,A组各时间点均明显比B组和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B组各时间点又均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B组和C组治疗前圣乔治疗呼吸问卷(Bo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Borg评分,A组各时间点均明显比B组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B组各时间点又均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B组和C组治疗前的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SGRQ评分,A组各时间点均明显比B组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B组各时间点又均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八段锦运动康复锻炼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OPD,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活动耐力、呼吸困难症状,从而显著促进呼吸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疣埋植术联合甘露聚糖肽对老年扁平疣患者免疫球蛋白(Ig)及白细胞介素(IL)-2、分泌型IL-2受体(sI L-2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老年扁平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n=42)采取自体疣埋植术,B组(n=41)给予甘露聚糖肽,C组(n=41)予自体疣埋植术联合甘露聚糖肽进行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IL-2、sI L-2R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疗效最高(95. 1%),其次为A组,疗效最低为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 590,P0. 05)。3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C组与A组、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A组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血清IL-2、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 05),与C组患者相比,A组和B组患者血清IL-2、SIL-2R水平明显降低(P0. 05),A组和B组血清IL-2和SIL-2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组患者唇炎、皮肤干燥、消化道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903、0. 873、1. 084,P0. 05)。结论自体疣埋植术联合甘露聚糖肽可有效治疗扁平疣,同时能够提高患者Ig及IL-2水平,降低sI L-2R水平,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①EGFR位点:胃癌组EGF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T26.22%、T/T73.78%;对照组分别为C/T5.00%、T/T95.00%,两组均未发现C/C基因型;P=0.0316;②C、T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分别为13.11%、86.89%,对照组分别为2.50%、97.50%,P=0.0443;③胃癌组两种基因型者HP感染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④EGFRC/T多态性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结论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不同时间行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新辅助放化疗与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 8周,46例)与B组(新辅助放化疗与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8周,50例),比较两组的肿瘤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颈部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A组肿瘤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50. 00%,B组为52. 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颈部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 83%,显著高于B组的26. 00%(P 0. 05)。A组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2. 17%,B组为4. 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期间,A组复发率15. 79%(6/38)、死亡率10. 53%(4/38); B组复发率19. 05%(8/42)、死亡率14. 29%(6/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8周与 8周进行食管癌胸腹腔镜三切口术可获得相当的短期预后与远期随访结果,其中间隔时间≤8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触发点位置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接诊的疑似肺栓塞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PA检测。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5例,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对比剂总量50 m L,阈值80HU; B组25例,ROI位于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对比剂总量30 m L,阈值90 HU。以上两组注药完毕均以相同流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分析不同后处理重组方法对肺动脉栓子的检测情况,并比较两组右下肺静脉、肺动脉干CT值和肺动脉显示率。结果入组的50例患者中有28例确诊为肺栓塞,发现578个栓子。VRT对左右肺动脉检测率为100. 00%,其余各部位栓子检测率较低,MIP对左右肺动脉、亚段以下肺动脉检测率较高,而MPR除了对亚段以下肺动脉检测率较低外,对其他部位栓子检测率均为100. 00%; A组6级肺动脉显示率为88. 00%(22/25),B组6级肺动脉显示率为80. 00%(2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中右下肺静脉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与B组肺动脉干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TPA检查时ROI位于上腔静脉内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用量; MPR较MIP、VRT对肺动脉栓子的检测率较高,综合运用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病变的显示效果更佳,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腔镜同期同切口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两院收治的16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分期和同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及是否为同切口将其分为四组,A组(腹腔镜下同期同切口,60例)、B组(腹腔镜下分期不同切口,58例)、C组(开腹同期同切口,28例)、D组(开腹分期不同切口,22例)。比较四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状况。结果 术后出血量和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排序为A组B组C组D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A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C组、D组(P均0. 05)。C组与D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同时D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长于B组。同样C组与D组的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切缘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同时D组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切缘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A组、B组、C组和D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 333%、8. 620%、21. 429%和31. 818%,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C组与D组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同时D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均0. 05)。四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B组、C组与D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期显著低于A组,同时D组中位无瘤生存期也显著低于B组和C组(P 0. 05)。四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B组、C组与D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A组,同时C组和D组生存率显著低于B组(P 0. 05)。结论 给予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腹腔镜下同期同切口手术可有效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