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胃黏膜增厚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5例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黏膜增厚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其内镜表现及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超声内镜可以清楚显示胃壁的厚度及回声变化,对胃黏膜增厚疾病良恶性诊断的符合率为100%,对皮革胃的诊断符合率为94.8%;内镜活榆病理对恶性胃黏膜增厚诊断率为47.6%.超声内镜对恶性胃黏膜增厚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与内镜活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黏膜增厚性疾病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于皮革胃和淋巴瘤,超声内镜是除手术病理鉴别外最重要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6岁,因上腹胀满2个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下端齿状线上约0.5cm见一0.5cm×0.7cm大小丘状黏膜内肿物,淡黄色,表面光滑,质实,随黏膜轻度活动(图1)。胃镜诊断:食管黏膜内肿物性质待查。内镜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化位于黏膜层,呈低回声结节,约0.4cm×0.6cm,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图2),诊断为食管黏膜层低回声结节性质待定,颗粒细胞瘤可能性大。胃镜下将食管肿物圈套切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切除组织为黏膜深层0.4cm×0.6cm大小肿物,淡黄色,质地中等硬度。镜下细胞呈圆形、类圆形,胞体较大,胞浆丰富,充满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核小居中,大小一致,深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Ⅷ(-),Desmin(-),CK(-),病理诊断:食管颗粒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背景:食管病变内镜下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均较高,术前准确判断病变的层次和性质,对决定手术的方式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由内镜检查发现的116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切除治疗,总结超声内镜下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结果:超声内镜下88例(75.9%)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直径〈1cm,104例(89.7%)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多数(85.3%)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偏低回声的声像图。80例接受切除治疗,其中67例(83.8%)行EMR治疗,肿物直径〈1cm者占89.6%,局限于黏膜肌层占97.0%。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食管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86.3%)。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2%。结论:大多数食管黏膜肌层起源的肿物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较大的病灶,或起源于固有肌层者ESD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可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并进行定性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及内镜超声在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3-07/2008-10经内镜电切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EP患者49例,均行胃镜检查,其中24例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其常规胃镜表现、内镜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的关系.结果:49例行胃镜检查的EP病例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占89.8%),呈羽毛状或乳头状隆起,表面呈絮状或细颗粒状,色灰白,多为单发,大小0.3-0.6 cm;2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EP患者中有17例EUS诊断为食管乳头状瘤(占70.8%),6例EUS诊断为炎性增生或息肉(25%);其典型EUS声像图特征为起源于黏膜层的均匀等回声,边界清晰,向腔内突出.结论:EUS能清晰显示EP起源层次和侵犯深度,可用于判断其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联合C 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将超声内镜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7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直径<3cm为11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85.2%,CT诊断率为62.7%;直径为3-5cm为9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8.4%,CT诊断率为76.2%;直径>5cm为7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59.2%,CT诊断率为83.7%,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诊断率为95.3%.结论: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是胃间质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食管IFP,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为71岁的男性,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mo余入院,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距门齿约35cm处可见一大小约2.5cm半球状黏膜隆起,超声内镜见一起源于黏膜层大小约13.2mm×11mm低回声团块,回声欠均匀,其间可见无回声影,边界尚清晰.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食管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向食管管腔内隆起生长,肿瘤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明显增生的梭形细胞、大量的炎症细胞和血管网,最后诊断为炎性纤维性息肉.结论:食管IFP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术后病理检查.以外科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内镜指导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在胃黏膜间质瘤中的效果。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筛选胃黏膜下小间质瘤83例,大小0.6~1.5 cm,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行内镜下黏膜套扎术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观察。结果胃黏膜下良性小间质瘤83例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胃贲门6例,胃底19例,胃体31例,胃窦27例,部分细针穿刺组织,病理符合率为100%,进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81例,成功率97.59%,超声内镜随访,间质瘤消除82例,随访清除率98.80%。结论在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选择合适胃黏膜间质瘤,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套扎,治愈率高、安全、有效、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位胰腺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特征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对异位胰腺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黏膜下肿物患者,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异位胰腺者。观察其EUS下的特征,并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17例(54.84%)病变位于胃窦,6例(19.35%)位于胃体,5例(16.13%)位于十二指肠,2例(6.45%)位于胃底,1例(3.23%)位于食管;4例(12.90%)表面有中央凹陷;24例(77.42%)呈低回声;14例(45.16%)起源于黏膜下层,8例(25.81%)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22.58%)起源于黏膜肌层,2例(6.45%)累及多层;18例(58.06%)内部回声均匀;26例(83.87%)边界清晰。17例(54.84%)患者行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EMD),14例(45.16%)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均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均无瘤体残留及复发。结论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胃体、十二指肠为次,以低回声为主,内部回声多均匀,边界大多清晰,多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可以为异位胰腺提供病理诊断的标本,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2岁.2006年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见一直径0.3 cm黏膜下隆起,活检钳触之活动可,弹性好,隆起表面光滑(图1);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性质待定).2008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半球形隆起,色白,表面光滑(图2a);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隆起处呈低回声均匀病变,来源于黏膜层(图2b);诊断:食管黏膜层病变.2012年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时哽噎感,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龛影及充盈缺损,诊断为食管下段癌;追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0 cm ×0.8 cm,隆起表面糜烂(图3),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予活检4块,质地偏硬,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诊断,并接受内镜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病理结果、EUS特征及比较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95例中病变部位以胃底(58.95%,56/95)、胃窦(22.11%,21/95)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间质瘤(56.84%,54/95),其次为平滑肌瘤(22.11%,21/95)。95例中,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42例,层次不清2例,EUS对病变起源层次的诊断符合率为88.42%(84/95)。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6/95)。[结论]EUS可较好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层次起源、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但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对纤维瘤、脓肿等少见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EUS检查和CT检查并最终经手术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患者84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对EUS、电子胃镜或CT诊断的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以平滑肌瘤及胃间质瘤较为常见,分别占45. 24%、34. 52%。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78. 57%;电子胃镜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2. 86%; 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6. 43%。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电子胃镜(P 0. 001)。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P 0. 001)。结论 EUS能够提供病变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特征,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诊断有较高价值,优于电子胃镜或CT。  相似文献   

12.
20011135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张小勇…刀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一2000,l7(5)一291~292 内镜下发现异常病变91例,经内镜超声检查明确诊断86例(94.5%)。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55例(6 0.4%),其中37例同时进行X线钡餐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45.9%,均低于内镜超声检查。23例在内镜超声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二者诊断符合率为82.6%。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的病种有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静脉瘤、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肉瘤、胃脂肪瘤、胃淋巴瘤、胃息肉、胃痛、胃溃疡、胃外压迫、胰尾占位变、慢性胰腺炎等,未见明显异常者28例。表1(杨光和)20011136…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异位胰腺的电子胃镜、超声胃镜、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选取2014-04~2017-01确诊的42例异位胰腺患者,分析电子胃镜检查、超声胃镜检查、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治情况。结果电子胃镜下诊断为异位胰腺11例(26.2%),黏膜下肿物29例(69.0%),间质瘤可能性大2例(4.8%)。超声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符合率较高。异位胰腺以腺泡细胞为主超声胃镜表现为低回声符合率达92.3%,而以导管组织或脂肪细胞为主则表现为中高等回声病灶符合率为50.0%。病灶内部低回声为主伴局部高回声对应病理特征为大量腺泡细胞伴局灶导管组织或脂肪组织符合率为85.7%。内镜治疗后无并发症、无复发;未行治疗患者超声胃镜下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符合率较高,有助于异位胰腺的诊断。内镜治疗后无并发症、无复发,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后,对有需求患者可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性超声诊断后方衰减乳腺肿物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乳腺肿物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性超声检查,并与肿物切除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其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伴有后方衰减。其中包膜光整、内回声均匀的良性肿物30例,介入性超声诊断10例为恶性,阳性预测值为73.3%;包膜尚光整、内回声欠均匀的恶性肿物30例,介入性超声诊断8例为良性,阴性预测值为66.7%。经术后病理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特异度为72.4%、灵敏度为71.0%、诊断符合率为71.7%、误诊率为27.6%、漏诊率为29.0%;介入性超声诊断的特异度为96.6%、灵敏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8.3%、误诊率为3.4%、无漏诊。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比较P均<0.05。结论介入性超声可作为诊断后方衰减乳腺肿物的良、恶性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诊断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直肠类癌以腹痛(10/32)、大便习惯改变(15/32)、便血(5/32)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为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5/32)。29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8cm以内,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正常。其中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肿块多位于黏膜下层,为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镜下行EMR治疗32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2例随访5月~5年,1例因伴肝、肺转移死亡,余21例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靠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内镜下EMR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8例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SMT的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记录超声内镜下病变的形状、数量、起源层次,并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根据肿物切除术中实际所见统计超声内镜判断SMT形状、数量、起源层次的符合率,以切除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检验超声内镜定性诊断SMT的符合率。结果378例SMT中,平滑肌瘤(131例)最多见,多为低回声(87例)、回声均匀(119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2例);其次为胃肠道间质瘤(111例),多为低回声(51例)或中低回声(51例)、回声均匀(7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85例);再次为类癌(50例),内部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3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7例);还发现脂肪瘤45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多为高回声(40例)、回声均匀(41例);异位胰腺(19例)、神经鞘瘤(4例)、颗粒细胞瘤(4例)等相对少见。超声内镜对SMT的总体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8.6%(297/378),瘤体的形状判断符合率为91.8%(347/378),数量判断符合率为95.5%(361/378),层次起源判断符合率为96.8%(366/378)。结论各种SMT在超声内镜下特点不一,虽然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显示肿物的回声、大小、起源以及与消化道管壁层次的关系,对于SM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重复囊肿(EDC)的策略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TER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EDC的11例住院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表现、内镜下表现、术后疗效、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结果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13~67岁,平均年龄为(43.0±18.2)岁。1例表现为进食哽噎感,1例嗳气,4例上腹部胀痛,余5例无特异性症状。11例患者胃镜下病灶均表现为食管腔内半球形或丘状、表面光滑的黏膜下肿物,触之质地较软;超声内镜下均表现为位于食管固有肌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9例患者有纵隔内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其中7例轻度强化,囊肿最大径为1.5~4.4 cm,平均最大径为(2.8±0.8) cm,多数(7例)患者病灶最大径为2~3 cm;另2例患者CT检查仅表现为食管壁略增厚。5例EDC发生于食管下段水平纵隔内。11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6例单纯行STER完整切除囊肿,5例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为先天性食管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