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CGRP、NO、ET-1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共16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分别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SHSS评分、疼痛VAS评分、FIM评分、FMA评分、CGRP、NO及ET-1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SHSS评分、NIHSS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GRP、NO及ET-1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均P0.05)。结论: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降低疼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并有助于调节CGRP、NO及ET-1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Ⅰ、Ⅱ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Ⅰ、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和常规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在给予运动和常规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施以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26/30),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23/3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Ⅰ、Ⅱ期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与手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缓激肽(BK)、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8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与手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主要证候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S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患肢Fugl-Meyer(FMA)评分及血尿CGRP、BK、NO、ET-1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主要证候评分、SHSS评分、VAS评分、肿胀评分及血浆BK、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FMA评分及血浆CGRP、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中药熏蒸与手法结合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调节CGRP、BK、NO、ET-1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衡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BI)、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及手肿胀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BK、SP、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周敏亚  吴李秀  朱慧梅 《新中医》2015,47(10):191-192
目的:观察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行董针(董氏奇穴)治疗。1周1次,5次为1疗程。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手综合征评分量表(SHS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计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较好,相关结果期待将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及门诊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FMA评分则上升,且观察组SHSS、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K、SP水平均明显减少,CGRP含量水平则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K、SP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GRP血浆含量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SHSⅠ期患者应用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显著缓解疼痛、肿胀、上肢活动功能障碍等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浆CGRP,降低血浆BK和S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5)应用康复训练,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头穴透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率100.00%,对照组康复率88.57%,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化瘀通络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SHSS量表中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6次,浮针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隔天进行,每周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入组前、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SHSS、VAS、FMA、M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可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3.
观察董氏奇穴疗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治疗急性中风偏瘫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及董氏奇穴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PNF技术治疗。结果: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疗法配合PNF技术治疗急性中风肢体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蠲痹汤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证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风痰瘀阻证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蠲痹汤内服和泡洗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S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FIM)、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CGRP、BK、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肩部疼痛、手指肿胀、感觉减退、舌暗淡苔薄白及舌暗淡苔薄白评分,感觉、自主神经及运动评分,NIHSS评分、VAS评分及BK、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FIM评分、FMA评分及CGRP、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降低或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蠲痹汤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证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体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手综合征评分量表(SHS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计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较好,相关结果期待将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疗法(肩宁汤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H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BK、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合八邪透刺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八邪透刺法,穴取患侧八邪穴、外劳宫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共观察治疗3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及患手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肿胀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1)。结论:八邪穴透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及时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胀以及患手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董针(董氏奇穴)配合蜡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董针配合蜡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水肿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量表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Fugl-Meyer积分和水肿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董针配合蜡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水肿,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疼痛、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进行30 d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