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温阳除湿、化痰通络方结合常规疗法在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8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温阳除湿、化痰通络方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症状情况、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表达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晨僵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其关节压痛个数与关节肿胀个数也明显比对照组少(P 0. 05);观察组的抗CCP与R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温阳除湿、化痰通络方结合常规疗法可显著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机体的临床症状以及抗CCP、类风湿因子的表达水平,因此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fide,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02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RA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6例(非RA组)及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中的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并将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RA组抗CCP抗体浓度和RF浓度及抗CCP抗体阳性率和RF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及对照组(P<0.05);RA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RF阳性率,但无显著性差异.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P <0.05).结论: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上,抗CCP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较强的特异性,是提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祛湿散寒汤辅助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类风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单用治疗,观察组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祛湿散寒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症状改善疗效、急性症状改善时间,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晨僵时间、休息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评分、关节肿胀个数、手部握力、关节压痛个数、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近期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关节活动受限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组治疗后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畏寒肢冷及晨僵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时间、休息疼痛VSA评分、关节肿胀个数、手部握力及关节压痛个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ESR和类风湿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TNF-α、IL-4及IL-10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自拟祛湿散寒汤辅助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关节损伤,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类风湿因子水平,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祛痹通络汤和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AS28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CCP抗体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缓解率和疾病活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祛痹通络汤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9例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温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7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健康评估问卷(HAQ)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83%(53/5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9%(42/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关节肿胀数目、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及晨僵时间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R、RF、CR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β、IL-6、IL-17、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AS28、HAQ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清抗CCP抗体、抗MCV抗体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关节病变程度,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兴文 《内蒙古中医药》2014,(4):F0002-F0002
目的:探讨RF与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01月-2013年08月我院收治的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健康对照者RF与抗CCP抗体检测结果作对比。结果:RA组血清RF、抗CC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F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4%、76.0%,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3%、92.0%,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PO.O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宣痹消痛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95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7.5~2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15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宣痹消痛汤内服。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包括28个关节)、肿胀关节指数、双手握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评估(HAQ)变化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CCP,AFA和TNF-α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和HAQ和双手握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SR,CRP和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抗-CCP,AFA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甲氨蝶呤片等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宣痹消痛汤能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减轻RA骨和软骨损坏,临床疗效优于白芍总苷胶囊。  相似文献   

8.
马丽丽  周攀  陈宁  潘林锋 《新中医》2022,54(18):74-78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RA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 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片、硫酸羟氯喹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2 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2 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关节症状、健康评估问卷(HAQ) 评分、抗环瓜氨酸肽(CCP) 抗体阳性率、类风湿因子(RF) 阳性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6.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关节症状压痛指数、功能障碍指数、晨僵时间、肿胀指数、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HA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HAQ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HAQ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抗CCP 抗体、RF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抗CCP 抗体、RF 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抗CCP 抗体、RF 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RA 患者,可更好地改善其症状体征、缓解疼痛、提高有效率及生活质量,降低RF 阳性率及抗CCP 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1例RA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胸部X射线片和/或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分为2组: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组(RA-ILD组)65例(26.97%),单纯RA组176例(73.03%)。ELISA法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滴度,通过t检验及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抗CCP抗体滴度、年龄、吸烟史、受累关节数、病程长短对RA是否合并ILD有影响(P均<0.05)。2组患者性别分布、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C3、C4、Ig A、Ig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抗CCP抗体、年龄是RA患者并发IL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层检验提示RA-ILD组抗CCP抗体高滴度(≥300IU/m L)患者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单纯RA组(P=0.017)。结论年龄、高水平的抗CCP抗体可能与RA患者合并肺间质性病变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故对高滴度抗CCP抗体的RA患者应早期行HRCT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对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抗-CCP抗体、RF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隔天1次;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隔天1次,治疗8周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WOMCA量表评分(疼痛、僵硬、关节功能障碍),采血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浓度,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7. 78%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4. 45%,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6. 11±1. 89)(4. 32±1. 45),僵硬评分分别为(3. 85±1. 42)(2. 77±1. 26),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16. 28±3. 21)(12. 69±3. 14),血清抗CCP抗体分别为(16. 28±5. 23)(13. 17±3. 89)RU/mL,血清RF分别为(26. 34±5. 27)(17. 28±4. 69) U/L,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无中断治疗、死亡及失随病例,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疗效确切,降低抗-CCP抗体、RF含量,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排毒尪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肠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浓度水平与抗CCP抗体阳性率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RF与抗CCP抗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nti--CCP)(抗CCP抗体)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eckMan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分别检测EORA组94例,骨关节炎(0A)组92例患者血清抗CCP抗体。结果:EORA组的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OA对照组(P〈O.01)。结论:抗CCP抗体检测有助于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与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乌红藤酒组方局部熏蒸对类风湿关节炎(RA)急性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2月荆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RA急性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给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口服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二乌红藤酒组方局部熏蒸治疗,连续治疗8周。对比2组治疗后关节症状(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及关节活动分级)、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改善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关节活动分级、DAS28评分、VAS评分及血CRP、RF、抗CCP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8/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31/4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相关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二乌红藤酒组方局部熏蒸能够更显著地改善RA急性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炎症反应,控制急性发作,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大黄散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60例初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口服,观察组给予甲氨蝶呤口服联合复方大黄散外敷治疗,疗程1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关节疼痛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DAS28评分及安全性指标;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环瓜氨酸(CCP)抗体、PI3K、Akt、VEGF。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评分、DAS28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ESR、CRP、R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抗CCP抗体无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前后对照组的ESR、CRP、RF、抗CCP抗体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血清PI3K、Akt水平均有下降,观察组Akt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VEGF水平均无显著降低(P0.05)。结论外敷复方大黄散联合甲氨蝶呤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及VEGF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当归拈痛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影响。方法: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拈痛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湿热痹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及治疗前后RF及抗CCP抗体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RF浓度水平与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有效降低RF与抗CCP抗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类风湿因子(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治疗的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2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1例,设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8名,设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CCP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完成患者AKA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完成患者RF测定;绘制ROC曲线分析AKA、CCP及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CCP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KA、CCP及RF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F及AKA阳性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AKA、CCP联合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AKA、CCP及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A、CCP及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呈高表达,三者联合测定用于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娜  唐华燕 《陕西中医》2022,(3):318-320,341
目的:观察生地苦参汤联合艾拉莫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CP抗体、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血清CCP、IFN-γ、IFN-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地苦参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降低血清CCP抗体水平,抑制TLR通路细胞因子TNF-α、IFN-α分泌,从而调节IFN-γ、IL-4平衡,发挥稳定免疫微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 IgG)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热证中对疾病活动度及骨侵蚀的意义。方法将82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分为热证组与寒证组,在 CCP 抗体阳性的情况下,观察其 ESR、CRP、RF 的数值,判断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有无统计学差异;观察两组患者随诊1年及2年后骨骼 X 线的进展情况,以判断 CCP 对于骨侵蚀的价值。结果热证组炎性指标(CRP、ESR)与寒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2年,热证组前三期 X 线变化较寒证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Ⅳ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CP - IgG 阳性患者,对于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热证病情活动性有临床意义,对于判断骨侵蚀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10 mg口服,每周1次,来氟米特10 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8%(22/2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关节压痛数(TJC28)、关节肿胀数(SJC28)、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类风湿因子(RF)水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SJC28、TJC28、晨僵时间、VAS评分、DAS28评分、ESR、CRP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但2组RF、抗CCP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出现1例肝功能异常,于试验结束时恢复正常。结论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可明显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疾病活动度,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表达水平及与该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哈萨克族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时期30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患者PBMCs中miR-146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记录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水平,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miR-146a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及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为1.708±0.375,对照组为1.025±0.225,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ESR、CRP、血小板、CCP、AKA、RF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中miR-146a表达上调,但其表达水平与病情未显示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